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(四禅八定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相,当然你可以讲出来,但是千万不要迷失在禅相上面,不要迷执在禅相上面,这些都是一种幻相,当你一迷执就很容易走偏差。因此,最重要是要「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」。

  要进入「点、线、面、空」,比较具有闻思基础的,就比较容易进入;有些还没有基础的,也不要气馁!有的人经过三天的禅修,就能够体悟到点、线、面、空方面,都是下过相当多的工夫。所谓「气动」方面,也是一种禅相,不要迷执在上面,如果气动是自然产生,就让它自然生、自然灭,不迎不拒。记得!「气动」背后往往会有什幺样的心态?很多人在打坐的时候,也是在求「气动」,认为打坐有「气动」会一直抖、一直动,甚至有的人还会跳起来,这样就是打坐的境界很高,认为打坐很好啊!有的人不知其然的,就在想「奇怪?人家怎幺坐得很高兴,坐到身体一直抖,而我怎幺都没有?……」结果又在期求赶快要有「气动」的现象,这些都是错误的导向。修行不是在修那些打坐、气功、气动,不是这样的!都是容易落入「世间法」的禅定、禅相里面,以及有为、有求的境界里面,因此「气动」方面不要去求。

  如果在放松之后,我们身体自然气脉的这种动、如如然轮动,只要不是你在祈求的,没关系!让它自然生灭,就是看着它缘生缘灭,它也是在宣说无常生灭。但是,一般众生往往背后有祈求、有期待的一种心态,但是却不自知,于是在打坐的时候,也会要求气动,要求一些感应,执着在打坐有什幺感应吗?有感应啊!有看到什幺相?我们都有耶!都迷失在禅相上面而不知道。所以,修行的正知正见很重要,如果迷失在禅相上面,很容易进入在幻相的世界,修行就容易走火入魔。一直期待在禅相、幻相上面,于是修行会走火入魔,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,然后有很多的祈求、期待,你要看到什幺?看到什幺?然后又一直有幻相产生。事实上,幻相是因为你的内心有所求,内心欲望投射出来,你不知道,以为自己看到什幺、看到什幺相,结果又迷失在此阶段,被自我所投射出来的幻相迷住了,然后就很容易产生走火入魔的情况。

  问题是,或许你可以看到贪,但是他不一定能看到,如果能够看到里面有贪心,就会出离出来;真正有见法,就不会迷失在这里,不会迷执在这里。所谓「开悟」,并不是要求种种的禅相,而是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」,纵使没有任何禅相,但是有正常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的过程,你的心慢慢宁静,记得!打坐不是在求禅相,不是要求打坐里面的光明相,什幺相……,不是那些啦!但是那些是自然的过程,它有、它会产生,没关系!不迎不拒。记得!心要不迎不拒,它有、让它自然产生,没有、也很好,打坐最重要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,然后要「止观双运」,不要迷失在路途中。这些现象都是禅修过程中,很多的枝节、插曲,但是很多人都却都迷失在这上面。

  所谓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」,一般只是专注,以专注在呼吸为例,当你专注在呼吸上面,有的人就在数息,二、一、二……,然后你数了好几年,还是在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……,数了好几年还是这样,好几年还是在寻、伺上面,一直打坐下来就是在那里「糟糕!我今天怎幺又数的不好啊!我昨天数的很好,今天又数不好啊!……」都是一直在寻、伺上面,因为你不知道怎幺样去转换,不知道怎幺样去进入。如果是在闻思之后,你在有「觉、观」的「一心」,记得!你的目标不是在呼吸上面,是要去体悟你的一呼一吸,它都在告诉你什幺?无常法印。当你的心宁静下来,系在呼吸上面,不管是在鼻头、人中,或是在丹田,都要去体会呼吸就是在宣说,你的身心当下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,当下就是在宣说无常法流、无常法印、还有「无我」,当然「无我」又是更深了,当下就要去体悟到这个呼吸不是「我」在做主、「我」在决定啊!不是「我」要不要啊!是整个众生、整个法界的因缘。

  所谓的「无我」又比较深,但是至少要先具体的体会「无常法印」。呼吸方面,就有不同的地方,如果不知道去体悟无常法流,只是把心一直专注在一个点上面,结果你的心不是变成僵化、僵硬在一点,没有在流动,不然就是只是在数目上面,或是在呼吸上面,只是把呼吸当作工具,然后就一直在呼吸上面,而当下没有去体会到法印,没有体会到呼吸给我们启示的法印。如果没有去体会呼吸当下的生灭无常,只是专注在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」点上;当下体会到有觉、有观,体会到无常法流,就是「觉、观、喜、乐」。动作方面,也是一样,包括经行或是打坐,微细的动里面,我们的动作、我们的目的,不是在看动作,是保持一种觉知,但是重点不光是在觉知而已,而是更进一步去看到无常法流,以及去看到动作背后是有意念在引导,又很微细进去,当下有去看到动作的生灭,以及背后意念在引导,都是要进入有觉有观,而不是光看动作而已,于是经行了好几年,还是一样在练工夫。

  当然,在觉、观的情况,背后有一个预期心,事实上初学是难免,当慢慢体会之后,最初你是要体悟无常法流,有一个预期心,这样是不错,但是慢慢体会之后,就会发现这是正常自然的现象,你只是溶入在「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」的初禅,当下越放松、越清醒、越明觉,越容易体会到「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」,就是要体会到放松。在有所得、有所求、很用力的情况之下,没办法进入初禅,你要越放松,体会到放松的要领,然后慢慢才能够体会所谓「无为法」。真正「出世间法」的禅定,本身是「无为法」;「有为法」练工夫的禅定,是属于「世间法」的禅定,真正「出世间法」的禅定,是「无为法」。

  真正要见法,要透过「无为法」;有为法、有修、有作意,所看到的不是大自然法本自然、法尔如斯的法,真正要见到自然活生生的佛法,一定是要「无为」,才能溶入无常法流,法印、、法才会呈现。所谓自律神经,不是大脑意识在掌控、在操控的,不是说我要怎幺样、就怎幺样,包括我们的呼吸,本来就属于自律神经在运作,我们是放轻松去看大自然的法则在运转,如果现在开始慢慢去体会,越能够体会放松,就是信任你的身体、信任法界,然后就能够放松。如果越能够客观觉察,禅修越轻松,而且越能够见到法。我们是要越无所求,但是所谓出离心、欲神足是要有,大家珍惜这样的一个法缘,是很重要。如果过程中懂得放松,然后就很容易可以见到法。

  八定阶段

  前面阶段是要先离开欲界。我们平常在打滚的世界,一直在是非、好坏,勾心斗角或是名利堆打滚……种种,叫做「欲界」,我们要离开这些,才能够专心进入禅修;你要放下,才能够专心禅修。初禅到四禅,属于「色界」的世界,以呼吸来讲,呼吸是属于初禅到四禅,它是要选择「色界」里面的一个目标为所缘,简单讲包括地、水、火、风,选择其中一种为所缘,就是所谓「寻、伺」,找一个目标、妥当的柱子,可以你把心系在上面,叫做「所缘」。如果以出入息来讲,我们是以哪一界为所缘?以风界为所缘,风是属于色界,「空」才是无色界。所谓「色界」,就是有质有碍;「空」才是无质无碍。「风」就是空气、大气层,它有没有质碍?有啊!因此「风界」是属于色界。

  初禅到四禅,就是系在出入息上面,一样都是以风界为所缘,叫做「依色界」。如果我们的觉知力在身体动作,觉察在身体上面,是属于哪一界?身体方面是属于地界。有的修行法门,用一盆水或是一些火,然后坐一个专注,就是水界或是火界。但是最简便的还是风界,不用花费什幺钱,也不需要什幺准备,而且走到哪里都是带到哪里,最简便的就是出入息。以色界的地、水、火、风为所缘而进入禅修、禅定的世界,就是进入「色界」的世界。所以,「色界」就是初禅到四禅。再来,要进入到「无色界」,必须要放下原来「色界」的世界,这时候你的所缘要有一个转换,「所缘」就是专注的目标,意即「寻、伺」的目标,当你锁定一个目标,系住心猿意马的目标,叫做你的所缘。这时候要做一个转换,如果是在「色界」方面觉知,就没办法跳开。

  从「四禅」进入「五定」,「五定」就是空无边,「六定」就是识无边,「七定」是「无所有处定」,「八定」是「非想非非想处定」,「九定」是「空无边处定」,进入没有质碍、无质无碍的世界。所谓「空无边」,色界--地、水、火、风,这些是有质有碍的,如果以此为所缘,范围都是有限制的。所以,必须要放下「色界」,才能够进入到「无色界」的世界;再来就是进入到「无色界」--没有质碍的世界。进入到「无色界」,就是进入没有质碍的世界,不超越地、水、火、风,就没办法进入。六界里面的地、水、火、风,属于前面的「色界」,「空」与「识」属于「无色界」,进入到「空无边处定」,放下「色界」的所缘,然后这里做一个转换,这时候你的心溶入到「空无边」,《清净道论》所讲的一套修法,大家可以参考。

  事实上,我所体会的「空无边」比较灵活,《清净道论》所讲的「空」,是先找一个空洞,当你清楚观察到之后,再把空洞、空的范围慢慢放大,这也是一个过程。在上一次禅三,有跟大家讲到修行从点、线、面进入「空」,如果你能够稳定,一样可以进入到「空无边处定」,当你看自己的心量是无边无际,能够涵容万有,就是进入「空无边」。再者,所谓「识无边」是感觉到你的心量无边,无罣无碍、无边无际,能够涵容一切。前面阶段是「空无边」,是去感觉「空」的无边,后面阶段是感觉到心量的无边无际,不会再有小心眼,这是很明显的对比,心量的无边即是「识无边」。

  再来,当你能够体会到「空无边」、「识无边」,然后继续再修下去,体会到什幺都可以放下,一切就是缘生缘灭,很安住在每一个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(四禅八定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