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(四禅八定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当下,纵使无所有,也没有什幺值得贪爱、抓取,然而绝不是消极悲观,不要会错意!真正能够很潇洒、很洒脱的面对一切,进入到「无所有」,都是在禅定的情况。禅修当中「四禅八定」的禅定,大家经历过之后,在下一节就会讲述活生生的「四禅八定」。再继续下去,会来到「非想非非想处定」,你的心是越来越明净、越来越微细,「四禅八定」是你的心进入越平、越静的世界,事实上你的各种欲望、欲求都没有了,很安详的进入禅悦世界。

  我们平常都会起心动念,但是来到此阶段,是一种「非想非非想」,何谓「非想」?何谓「非非想」?是禅修进入的一个世界,因为内外都很宁静、很安详,都安住在一个当下,可谓类似一个极乐的世界里面,你的心虽然很微细、很宁静。我们平常的想,是有欲望、欲求去想,我们去规划、去想象、去造作、去作意,都是有想。所以,在进入这一种情况,「非想」并不是有粗的念头,「非非想」也不是没有念头,就是似有若无,不是真的没有,但又不是说主动起那些念头,这时候还是有念头,只是它很微细、很微细,即是进入「四禅八定」的世界,现在大家先了解,以后有因缘可以实际去体验一下。

  如果再继续坐下去,就会进入到第九定的「灭尽定」,「灭尽定」称为「想受灭」,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」都是一种觉受,「五定」到「八定」阶段,并不是说没有想,还是有念头、有想,还是由想所成,是有意念,透过有为法、有努力、有造作。所以,前面是有受,后面进入到微细,还是一样有意念、有想,才能够进入到这样的世界,有时候翻译作「空无边处定」,有时候叫做「空无边处想」、「识无边处定」、「识无边处想」,这里是「非想」,但是「非非想」是进入到最微细的深定,并不是说没有念头。「灭尽定」有另一个名称叫做「想受灭」,也就是起心动念停止了,你的觉受也都停止了,进入到很深的定,叫做「第九定」,进入到这种深定,类似像植物人的情况。事实上,「灭尽定」说是想受灭,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,只是它非常的微细,如果完全没有,生命就不存在了,只是说它非常微细。但是,在这种微细的情况之下,植物人没办法起来动,觉知方面与正常人比较起来,几乎是没有,然而植物人又不是死人,虽然在「想受灭」的情况之下,他的生命力还是存在,就是进入到「灭尽定」。

  有的人以为进入到灭尽定,就是最乐、就是涅槃寂静、就是涅槃世界,不是啦!佛陀一样有讲到,那样是错误的解读,因为你纵然进入「灭尽定」,还是透过你的「有为法」修成,「有为」而来的,表面上看起来,好像是进入无为、涅槃的世界,事实上有没有「为」进入?还是透过「有为法」进入到一个很深定的里面,那时候好像都没有作为,但那几乎都很微弱、很微弱,这些都有我执。因为经历「四禅八定」,并不是说你就没有我执,还是有啊!我们修四禅八定,不要放错目的,不是要求深定。有的人是以成就四禅八定、深定为主、为乐,但是佛陀也经历过四禅八定、深定,但是佛陀发现在进入禅定时,觉得说「很好啊!这世界很祥和啊!很宁静啊!没有苦啊!……」但是当他出定之后呢?所有的问题还是存在啊!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还是存在啊!佛陀后来才又发现,纵使我熟练、精通这些四禅八定,还是没用啊!我的烦恼、我的苦、我的不安,还是存在。

  所以,「四禅八定」不是以修练这些为目标,而是一方面让你了解什幺叫做「欲界」?什幺叫做「色界」?什幺叫做「无色界」?这些是属于「无色界」的。当你经历过之后,才能够讲说「出三界」。我们所讲的「三界」,就是「自我」所构筑的梦幻世界,只要「自我」还没有死,都是在「三界」里面,不是在「欲界」里面打滚,不然就是进入修行之后,就是在禅定、禅相里面,然后求神通、求感应,都是在色界与无色界、欲界里面打滚。佛陀就是要让我们去看到这三界,这个「自我」不管怎幺逃、怎幺厉害、怎幺躲,只要还没有解脱以前,很厉害的「自我」都存在,一定是在这三界里面打滚。很多修行人都是停留在「色界」与「无色界」里面,这两界还不容易突破,属于「五上分结」。

  证到三果的人,这两个世界都还没办法超越,还会以禅修、禅定、禅相,为乐、为喜、为迷执,后面的「五上分结」,是三果到四果所要破除的。你要破除这些,要去看到它的「味」,然后再看到它的「患」,这样才能够「离」。如果没有经历过四禅八定,不知道它的「味」在哪里,不知道它的「患」在哪里,所谓「出三界」就是要去经历过这些,然后知道它的「味」在哪里、「患」在哪里,然后才能够「离」,到后来才能够放下这三界,才能够出入自在。

  如果按照经典的方式去修,所修出来的「空无边处定」,都是用一个「自我」,去修出一个「空无边处」的世界,这样还是属于「世间法」的禅定里面,属于「有为法」。「世间法」的那种定,是用「自我」去创造一个「空无边处」的定,所谓从点、线、面进入空,不错!这跟一些经典所谓进入「空无边」的方法,已经有些不一样,这时候事实上你的「自我」是要放下、要溶掉,才能够进入「空无边」。你是「自我」溶掉,然后才进入「空无边」,像这样的境界,如果能够稳定,至少要有证初果以上的证量。但是,有证初果以上证量的「空无边处定」,跟阿罗汉的与「空」溶为一体,还是有不同的地方?除了稳定度不一样之外,一个是「无为」、一个是「有为」。当下不用去刻意、去造作、去想象,就是很自然的展现,等于就是一体流入,整个就是流动,进入「空」的世界里面一样,如果你是止观、有觉察力,一样在「空」里面,并不是「空无边处」,不是顽空的空,是让整个法流、整个法界无碍的穿流而过,因为你是无色界,你的心没有质碍。所以,还是有一个明觉。

  前面阶段还要比较用力,去体会无常法印,这里的阶段都是没有用力,你就是一个空,本身就是一个空洞,让整个法界穿流而过、无质无碍。你有清楚的明觉,但是那个「我」是消失,主、客是溶为一体。在禅修的时候,可以进入四禅八定;没有禅修的时候就没办法进入,于是平常又容易在烦恼堆里面,在滚滚红尘里面打滚,当然这是一个过程。进入无修之修,是阿罗汉的世界,他是不必打坐,也是一样三界出入自在。

  【法义分享】初禅五支就是「寻、伺,喜、乐、一心」。此五禅支是由粗到细到微细。当觉得「寻、伺」是粗、是干扰,因为这时候你的心稳定下来,觉得用力比较累,于是你会自然要放下,自动离开「寻、伺」而入二禅。所以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最初当然需要经过一些练习,然后再慢慢掌握、体会到窍妙,然后自然离开「寻、伺」而进入二禅,舍离「喜禅支」就是进入三禅,舍离「乐禅支」、「内净一心」,就是入四禅。在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」,是偏于专注、修止的初禅;「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」,是「止观双运」的初禅,而对开悟、开智慧、断结、证果最有益助的,是「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」,能「止观双运」的初禅。希望大家在这一次禅修,至少要有「未到地定」,然后具有初禅的工夫,「止观双运」要能够见法、开智慧,都是不待时节因缘,真正心领神会去体悟、体证到,喔!实相就是如此。

  (第四节)如果修习「安那般那念」,就是修习出入息念,因为出入息念,与禅定一样有次第进入。所以,各种的禅定,都可以透过「出入习法」进入,当你能够「止观双运」,证果是不在话下了,不待时节因缘就可以到达,于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就可以到达。

  【法义分享】修习四禅八定的主要目的有三:(一)实际经历色界是什幺、无色界是什幺。(二)帮助内心澄静,以便对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正观。(三)内心澄静,有助于反观、照见诸结缚,进而断结、除慢、证果。所以,我们要知道修习四禅八定的目的在哪里,不要弄错了,禅定是工具,修定是过程,如果迷执在禅定、禅支、禅相、禅境上面,就容易落入「世间法」的禅定,如此迷执下去,十年、二十年,很有可能都是浸泡在这里面;有时候一直迷失在禅定、禅相上面而产生我慢,都不知道啊!因此,修行不是在禅相上面,禅定是帮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,然后去见法。一方面回来看我们内心的种种结,把我们内心的种种结缚,一个一个去除。所以,禅定是一个工具,协助我们见法,协助我们照见诸结而断结、证果。

  (第五节)阿难问佛陀:为什幺「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,此有何义?」佛陀就讲:「我以一切行无常故,一切行变易法故,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。又复,阿难!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,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,一切诸受悉皆是苦」阿难就继续问:请世尊讲述更清楚一点。佛陀就说了,「佛告阿难:『初禅正受时,言语寂灭;第二禅正受时,觉观寂灭……』」「正受」就是正在进入那一种觉受、世界,「初禅正受」就是进入初禅的禅定里面。当你进入「初禅正受,言语寂灭」,为什幺说是「言语寂灭」呢?因为外面欲界的种种想象、胡思乱想,那些都要放下啦!如果种种的妄念、妄想没有放下,没办法进入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」,叫做「言语寂灭」。如果还在跟人家攀缘、聒噪,言语不寂灭,没办法进入,放下那些,才能进入初禅。

  「二禅正受,觉观寂灭」,「觉观寂灭」就是「寻、伺寂灭」、「寻、伺放下」,舍离寻、伺禅支,然后进入二禅。进入三禅是「喜心寂灭」,放下「喜禅支」。「第三禅正受时,喜心寂灭」,剩下「乐」与「一心」。「第四禅正受时,出入息寂灭」,「出入息寂灭」就是「乐」舍下,剩下「一心」,这时候你的心是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、平和的境界,因为你的身心很稳定、很柔软,呼吸很自然的微细,从初禅、二禅下来,它会慢慢的微细,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(四禅八定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