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當下,縱使無所有,也沒有什幺值得貪愛、抓取,然而絕不是消極悲觀,不要會錯意!真正能夠很潇灑、很灑脫的面對一切,進入到「無所有」,都是在禅定的情況。禅修當中「四禅八定」的禅定,大家經曆過之後,在下一節就會講述活生生的「四禅八定」。再繼續下去,會來到「非想非非想處定」,你的心是越來越明淨、越來越微細,「四禅八定」是你的心進入越平、越靜的世界,事實上你的各種欲望、欲求都沒有了,很安詳的進入禅悅世界。
我們平常都會起心動念,但是來到此階段,是一種「非想非非想」,何謂「非想」?何謂「非非想」?是禅修進入的一個世界,因爲內外都很甯靜、很安詳,都安住在一個當下,可謂類似一個極樂的世界裏面,你的心雖然很微細、很甯靜。我們平常的想,是有欲望、欲求去想,我們去規劃、去想象、去造作、去作意,都是有想。所以,在進入這一種情況,「非想」並不是有粗的念頭,「非非想」也不是沒有念頭,就是似有若無,不是真的沒有,但又不是說主動起那些念頭,這時候還是有念頭,只是它很微細、很微細,即是進入「四禅八定」的世界,現在大家先了解,以後有因緣可以實際去體驗一下。
如果再繼續坐下去,就會進入到第九定的「滅盡定」,「滅盡定」稱爲「想受滅」,「尋、伺、喜、樂」都是一種覺受,「五定」到「八定」階段,並不是說沒有想,還是有念頭、有想,還是由想所成,是有意念,透過有爲法、有努力、有造作。所以,前面是有受,後面進入到微細,還是一樣有意念、有想,才能夠進入到這樣的世界,有時候翻譯作「空無邊處定」,有時候叫做「空無邊處想」、「識無邊處定」、「識無邊處想」,這裏是「非想」,但是「非非想」是進入到最微細的深定,並不是說沒有念頭。「滅盡定」有另一個名稱叫做「想受滅」,也就是起心動念停止了,你的覺受也都停止了,進入到很深的定,叫做「第九定」,進入到這種深定,類似像植物人的情況。事實上,「滅盡定」說是想受滅,但並不是說完全沒有,只是它非常的微細,如果完全沒有,生命就不存在了,只是說它非常微細。但是,在這種微細的情況之下,植物人沒辦法起來動,覺知方面與正常人比較起來,幾乎是沒有,然而植物人又不是死人,雖然在「想受滅」的情況之下,他的生命力還是存在,就是進入到「滅盡定」。
有的人以爲進入到滅盡定,就是最樂、就是涅槃寂靜、就是涅槃世界,不是啦!佛陀一樣有講到,那樣是錯誤的解讀,因爲你縱然進入「滅盡定」,還是透過你的「有爲法」修成,「有爲」而來的,表面上看起來,好像是進入無爲、涅槃的世界,事實上有沒有「爲」進入?還是透過「有爲法」進入到一個很深定的裏面,那時候好像都沒有作爲,但那幾乎都很微弱、很微弱,這些都有我執。因爲經曆「四禅八定」,並不是說你就沒有我執,還是有啊!我們修四禅八定,不要放錯目的,不是要求深定。有的人是以成就四禅八定、深定爲主、爲樂,但是佛陀也經曆過四禅八定、深定,但是佛陀發現在進入禅定時,覺得說「很好啊!這世界很祥和啊!很甯靜啊!沒有苦啊!……」但是當他出定之後呢?所有的問題還是存在啊!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還是存在啊!佛陀後來才又發現,縱使我熟練、精通這些四禅八定,還是沒用啊!我的煩惱、我的苦、我的不安,還是存在。
所以,「四禅八定」不是以修練這些爲目標,而是一方面讓你了解什幺叫做「欲界」?什幺叫做「色界」?什幺叫做「無色界」?這些是屬于「無色界」的。當你經曆過之後,才能夠講說「出叁界」。我們所講的「叁界」,就是「自我」所構築的夢幻世界,只要「自我」還沒有死,都是在「叁界」裏面,不是在「欲界」裏面打滾,不然就是進入修行之後,就是在禅定、禅相裏面,然後求神通、求感應,都是在色界與無色界、欲界裏面打滾。佛陀就是要讓我們去看到這叁界,這個「自我」不管怎幺逃、怎幺厲害、怎幺躲,只要還沒有解脫以前,很厲害的「自我」都存在,一定是在這叁界裏面打滾。很多修行人都是停留在「色界」與「無色界」裏面,這兩界還不容易突破,屬于「五上分結」。
證到叁果的人,這兩個世界都還沒辦法超越,還會以禅修、禅定、禅相,爲樂、爲喜、爲迷執,後面的「五上分結」,是叁果到四果所要破除的。你要破除這些,要去看到它的「味」,然後再看到它的「患」,這樣才能夠「離」。如果沒有經曆過四禅八定,不知道它的「味」在哪裏,不知道它的「患」在哪裏,所謂「出叁界」就是要去經曆過這些,然後知道它的「味」在哪裏、「患」在哪裏,然後才能夠「離」,到後來才能夠放下這叁界,才能夠出入自在。
如果按照經典的方式去修,所修出來的「空無邊處定」,都是用一個「自我」,去修出一個「空無邊處」的世界,這樣還是屬于「世間法」的禅定裏面,屬于「有爲法」。「世間法」的那種定,是用「自我」去創造一個「空無邊處」的定,所謂從點、線、面進入空,不錯!這跟一些經典所謂進入「空無邊」的方法,已經有些不一樣,這時候事實上你的「自我」是要放下、要溶掉,才能夠進入「空無邊」。你是「自我」溶掉,然後才進入「空無邊」,像這樣的境界,如果能夠穩定,至少要有證初果以上的證量。但是,有證初果以上證量的「空無邊處定」,跟阿羅漢的與「空」溶爲一體,還是有不同的地方?除了穩定度不一樣之外,一個是「無爲」、一個是「有爲」。當下不用去刻意、去造作、去想象,就是很自然的展現,等于就是一體流入,整個就是流動,進入「空」的世界裏面一樣,如果你是止觀、有覺察力,一樣在「空」裏面,並不是「空無邊處」,不是頑空的空,是讓整個法流、整個法界無礙的穿流而過,因爲你是無色界,你的心沒有質礙。所以,還是有一個明覺。
前面階段還要比較用力,去體會無常法印,這裏的階段都是沒有用力,你就是一個空,本身就是一個空洞,讓整個法界穿流而過、無質無礙。你有清楚的明覺,但是那個「我」是消失,主、客是溶爲一體。在禅修的時候,可以進入四禅八定;沒有禅修的時候就沒辦法進入,于是平常又容易在煩惱堆裏面,在滾滾紅塵裏面打滾,當然這是一個過程。進入無修之修,是阿羅漢的世界,他是不必打坐,也是一樣叁界出入自在。
【法義分享】初禅五支就是「尋、伺,喜、樂、一心」。此五禅支是由粗到細到微細。當覺得「尋、伺」是粗、是幹擾,因爲這時候你的心穩定下來,覺得用力比較累,于是你會自然要放下,自動離開「尋、伺」而入二禅。所以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最初當然需要經過一些練習,然後再慢慢掌握、體會到竅妙,然後自然離開「尋、伺」而進入二禅,舍離「喜禅支」就是進入叁禅,舍離「樂禅支」、「內淨一心」,就是入四禅。在「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」,是偏于專注、修止的初禅;「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」,是「止觀雙運」的初禅,而對開悟、開智慧、斷結、證果最有益助的,是「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」,能「止觀雙運」的初禅。希望大家在這一次禅修,至少要有「未到地定」,然後具有初禅的工夫,「止觀雙運」要能夠見法、開智慧,都是不待時節因緣,真正心領神會去體悟、體證到,喔!實相就是如此。
(第四節)如果修習「安那般那念」,就是修習出入息念,因爲出入息念,與禅定一樣有次第進入。所以,各種的禅定,都可以透過「出入習法」進入,當你能夠「止觀雙運」,證果是不在話下了,不待時節因緣就可以到達,于是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就可以到達。
【法義分享】修習四禅八定的主要目的有叁:(一)實際經曆色界是什幺、無色界是什幺。(二)幫助內心澄靜,以便對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正觀。(叁)內心澄靜,有助于反觀、照見諸結縛,進而斷結、除慢、證果。所以,我們要知道修習四禅八定的目的在哪裏,不要弄錯了,禅定是工具,修定是過程,如果迷執在禅定、禅支、禅相、禅境上面,就容易落入「世間法」的禅定,如此迷執下去,十年、二十年,很有可能都是浸泡在這裏面;有時候一直迷失在禅定、禅相上面而産生我慢,都不知道啊!因此,修行不是在禅相上面,禅定是幫助我們的心甯靜下來,然後去見法。一方面回來看我們內心的種種結,把我們內心的種種結縛,一個一個去除。所以,禅定是一個工具,協助我們見法,協助我們照見諸結而斷結、證果。
(第五節)阿難問佛陀:爲什幺「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,此有何義?」佛陀就講:「我以一切行無常故,一切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。又複,阿難!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,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,一切諸受悉皆是苦」阿難就繼續問:請世尊講述更清楚一點。佛陀就說了,「佛告阿難:『初禅正受時,言語寂滅;第二禅正受時,覺觀寂滅……』」「正受」就是正在進入那一種覺受、世界,「初禅正受」就是進入初禅的禅定裏面。當你進入「初禅正受,言語寂滅」,爲什幺說是「言語寂滅」呢?因爲外面欲界的種種想象、胡思亂想,那些都要放下啦!如果種種的妄念、妄想沒有放下,沒辦法進入「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」,叫做「言語寂滅」。如果還在跟人家攀緣、聒噪,言語不寂滅,沒辦法進入,放下那些,才能進入初禅。
「二禅正受,覺觀寂滅」,「覺觀寂滅」就是「尋、伺寂滅」、「尋、伺放下」,舍離尋、伺禅支,然後進入二禅。進入叁禅是「喜心寂滅」,放下「喜禅支」。「第叁禅正受時,喜心寂滅」,剩下「樂」與「一心」。「第四禅正受時,出入息寂滅」,「出入息寂滅」就是「樂」舍下,剩下「一心」,這時候你的心是維持在一個相當穩定、平和的境界,因爲你的身心很穩定、很柔軟,呼吸很自然的微細,從初禅、二禅下來,它會慢慢的微細,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七章 修習禅定(四禅八定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