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七章 修習禅定(四禅八定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後面四禅,是「出入息寂滅」,然而有的人又誤認爲進入四禅就是沒有呼吸,有的人就一直在修練,練得能夠斷氣斷多久、維持沒有呼吸多久,就是進入四禅多久……,不是這樣啦!只要你的生命存在,就不可能沒有呼吸,只是進入相當的微細、相當的緩慢,有時候進入胎息,有時候可以進入全身的呼吸,並不一定透過鼻孔方面,因爲鼻孔方面是進入到相當微細、相當微細。所以,四禅所講的「出入息寂滅」,並不是完全沒有呼吸,有可能是呼吸的頻率很慢,在換氣的時候,你會停一下,但不是完全沒有呼吸,而是有吸有呼、也有止息的時候,但是頻率很慢很慢、似有若無,叫做四禅的「出入息寂滅」。「五定」的時候,才離開出入息,這裏算是「色界」,來到很微細的情況,進入四禅還是屬于「色界」。

  「空無邊處正受時,色想寂滅」「色想寂滅」就是進入「五定」的「空無邊處定」,是屬于「無色界」,你要超越前面的「色界」,把「色界」的所依放下,才能夠進入到「空無邊處定」。所謂「色想寂滅」,就是「色界」的所依,你要放下,才能夠進入到「無色界」,再來後面的就以此類推了。放下前面的「空無邊處定」,才能夠進入到「識無邊處定」;放下「識無邊處定」,才能夠進入「無所有」;放下「無所有」,才能進入到「非想非非想」,然後再超越這個,就再進入「深定」,進入「滅盡定」。

  「想受滅正受時,想受寂滅,是名漸次諸行寂滅」後面的「漸次諸行止息」都是一樣,「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,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,一切諸受悉皆是苦」重點是這一句話,爲什幺說「一切諸受、一切諸行」,然後「一切諸受悉皆是苦」呢?還沒有脫離叁界、自我的抓取?還有沒有更具體一點?有生滅?不錯!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還有一個重要的心態,他已脫離「欲界」,進入「色界」、「無色界」,但是佛陀爲什幺說「一切諸受悉皆是苦」?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沒有看到味、患、離?有出、有入?有一個重要的心態,但是最主要的核心,就是你在欲界是有迎有拒,當你進入各種禅定--初禅到四禅、五定到八定,因爲境界裏面,有很多很迷人的世界,當進入到這樣殊勝的覺受,一個迷人的世界,你的內心一樣都會有迎有拒,有迎、拒之心。當你進入到很殊勝的世界,就會想要抓,希望順境能夠留住。

  于是有的人覺得在一個月前,有一次打坐之時,進入很舒服的覺受,然而這一個月來就很懊惱,爲什幺?因爲他在奇怪說「這個月以來,怎幺都沒有當時那一種覺受?」一直在想說一個月前的境界能夠再出現,于是就在那裏祈求,在那裏等待,在那裏期待,但是越等、越等不到,那個境界又沒有出現,于是那個苦、不安就出來。這裏講說一切受都是苦,一切行--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以及五定到八定,都是屬于行,屬于我們的心行,都要用心去做、去修。這些境界都是用「有爲法」修練到達出來的,所謂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,有入就一定有出,進入在殊勝的禅定境界,一樣有入、有出。

  衆生遇到樂境、順境,遇到想要的境界,就常常想要抓,想要越多越好,包括禅修就常常期求所要的境界,當他達不到,或是看那個念頭,又常常在幹擾,于是又在起瞋、又在排斥,結果就不斷在那裏拉扯。一切諸受都是苦,各種的禅定境界,都是進入各種覺受,因爲都是有爲法,都是有入、有出,都是無常生滅,但是衆生無法保持不迎不拒之心,想要求什幺樣的境界。如果有得到什幺樣的境界之後,你還是一樣,又希望能夠長久保有它、又怕它失去,于是那個苦就跟在後面。

  「我以諸行漸次寂滅」「諸行」就是各種的境界都是一樣,它都是緣生緣滅、有生有滅的,「諸行漸次寂滅、止息」,所以「一切諸受悉皆是苦」,主要就是因爲衆生的迎拒之心,不願去接受無常法印,所謂的苦,就是因爲你有一個迎拒之心,不願意去接受無常法印。

  「佛告阿難:『于貪欲心不樂、解脫,恚、癡心不樂、解脫,是名勝止息、奇特止息、上止息、無上止息,諸余止息無過上者』」是粗的煩惱,此處所謂「四禅八定」,現在暫時界定你從粗的煩惱,慢慢的一直止息,到後來覺得好像進入涅槃寂靜,但是事實上沒辦法長久浸泡在這裏,它一定是有入、有出,下一次你想要進來,也不一定能夠進來,那個苦、拉扯就在那裏。所以,佛陀講說進入到另外一個禅定,前面的禅支就放下,也就是止息。如果進入叁禅,前面的「尋、伺、喜」,我們說「放下」,事實上它是代表一種止息。當你進入後面這些,前面就是一種止息,佛陀講說就算你熟練四禅八定,但是你的苦、你的不安,還是沒有真正解決,真正那個苦、不安的止息,最重要就是後面所講的,貪、瞋、癡、我慢的止息,貪、瞋、癡、我慢的斷除,才是超越過前面四禅八定,所能夠到達的境界。

  當你有四禅八定,未必能夠斷除貪、瞋、癡,你的苦、你的煩惱,也未必就能夠斷。如果是在「世間法」的四禅八定裏面繞,你的苦、煩惱沒有止息,而且有可能我慢又會增長。你有我慢,你的苦就一定會存在。所以,佛陀講說最殊勝的止息,就是貪、瞋、癡的止息斷除,才叫做真正的涅槃。因此,四禅八定不是目的,它是一個工具,讓我們能夠了知什幺叫做「叁界」,它是幫助我們見法,幫助我們看到貪、瞋、癡,然後能夠斷除。如果你的目標是在四禅八定上面,你的苦、煩惱還是沒有斷。我們是透過這些工具,然後讓我們的十個結,一個一個能夠照見到、能夠斷除,才是真正的解脫、真正的涅槃。

  爲什幺要修四禅八定呢?因爲我們那個「自我」、那個「本尊」,是遊走在叁界,當它很厲害,如果你要追它,追得很厲害的時候,它就是躲到「無色界」去。因爲那個本尊是躲藏在無色界裏面,它來無影、去無蹤,比藏鏡人還厲害,如果你沒有「無色界」的禅定力,以及「無色界」禅定的體驗,不容易看到本尊的影子,它不容易出現的。所以,我們能夠體會、體驗過「色界」,知道去看到它的味、患、離,又有去照見諸結,那個本尊就無所遁形,後面的色界貪、無色界貪才能夠斷,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必經過程。如果沒有經曆過這些,上根從何而來?沒有經曆過漸修,頓悟從何而來?寂滅與止息,事實上是一樣,所有的「有爲法」,它都是生住異滅,有入有出、有生有滅,如果衆生不能接受無常法印,不了悟無常法印,就常常在那裏迎、拒啊!苦啊!就這樣産生。所以,那個苦,就是因爲衆生不了悟無常,然後有迎有拒。

  (第六節)就是八正道,已經有講過了。所謂「禅定」,有「世間法」的禅定與「出世間法」的禅定,如果四禅八定沒有應用到「止觀雙運」,還是在世間的四禅八定裏面運作。「出世間法」的禅定,就是能夠把禅定的工具,應用到去體悟「叁法印」,以及體證「四聖谛」、斷諸結縛,才是真正「出世間法」的。【法義分享】記住:禅定只是工具,修定是過程,目的是要止觀雙運開智慧。不要迷戀在中途而忘了目的地。如果你有正確的止觀雙運,是沒有過程與目標之分,只有當下。

  (第七節)這裏的經文很精采!世尊告訴诜陀迦旃延:「當修真實禅,莫習強良禅」事實上,這只是一個代表而已,這一節都是針對有相當聞、思、修的基礎,然後再講更高深的修法。「當修真實禅,莫習強良禅」要修能夠斷除煩惱,能夠到達究竟解脫,真正有助于到達究竟解脫的「出世間法」禅定,就是「修真實禅」。真正能夠幫忙你解脫,幫忙你到達苦的止息,了悟生死大事、究竟解脫的,才是「真實禅」。「莫習強良禅」不要去修「強良禅」,不要用我慢、欲望去修,而想要透過你的修行、你的禅定,然後去求神通感應,求那些名利。

  「如強良馬」一種錯誤的馬.,錯誤的修行心態。「如強良馬,系槽枥上,彼馬不念:我所應作、所不應作,但念榖草」修行的動機不正確,又沒有聞思基礎,你是想透過修行,而得到更多的名聞利養,像這樣叫做「但念榖草」。「但念榖草」就是希望能夠吃到更多,包括四種食,希望能夠吃到更多。「彼馬不念:我所應作、所不應作」不是真正爲解脫而來,修行有一點不務正業,該做的、你不去做,該斷的這十個結,你不去斷,然後卻透過修行,要去展現我是、我能、我慢,叫做「但念榖草」。

  「如是,丈夫于貪欲纏多所修習故」修行人若是以欲貪爲主導,想要求名得利,想越修越厲害,像這種人呢?「彼以貪欲心思惟,于出離道不如實知」因爲他是想要透過修行,越修越厲害,要得到恭敬,得到名聞利養,以顯現自己的厲害,這樣的人對「出離道不如實知」,對真正的解脫法、對出世間法,卻是不知啊!沒有心去研究這方面,也沒有心去聞、思、修、證,他的「心常馳聘」,常在名利堆裏面打滾。「隨貪欲纏而求正受」隨著他內心的貪欲、欲貪,不管在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他都一樣,他的修行、他的修定,都是以名利而出發,有所得、有所求,動機都不單純、動機不良,這樣是屬于「世間法」的修行,不是真正走在解脫道上。

  其他的瞋恚蓋、睡眠蓋、掉悔蓋、疑蓋多修習,一樣就是在「五蓋」遮障的情況之下來修行,都是在「世間法」裏面打滾,你越修、都想越厲害。所以,前面這一段講的,是一個錯誤的修行心態。

  「若真生馬系槽枥上」修行人真是爲解脫而來,真正爲到達究竟涅槃彼岸而來,真正爲了悟生死而來,你是「不念水草」,不會爲名、爲利。「不念水草」就是不會爲名、爲利的。「但作是念:駕乘之事」他內心裏面呢?如果是一匹馬,正職就是去做「駕乘之事」,去做應該做的事情。一個修行人,爲解脫而來的人,他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要去了悟生死大事,要以究竟解脫爲第一順位。如何才能真正把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去除掉?怎幺樣才能真正出離苦海?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事情,其他的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七章 修習禅定(四禅八定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