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七章 修習禅定(四禅八定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都是支流末節,要以究竟解脫爲第一順位。

  「如是,丈夫不念貪欲纏」真正爲解脫而來的人,不會在名利堆、欲貪界裏面打滾,能夠「住于出離如實知」,他的修行處處都是想怎幺樣才能夠真正出離苦海?怎幺樣才能夠真的解脫自在?「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」他的動機不會不正確,不會在名利堆裏面打滾而修行,包括瞋恚、睡眠一樣,他不會落入在裏面。

  「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修禅,不依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、無所有、非想非非想而修禅。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,非日、月,非見、聞、覺、識,非得非求,非隨覺,非隨觀而修禅」這一段經文很深。很多的衆生就是在欲界打滾,很多修行人,事實上是在欲界打滾,透過換跑道,他說放下世間的工作去修行,其實很多是換跑道之後,又在修行界裏面,繼續追逐他的名利,都還是一樣在欲界裏面打滾。如果你在四禅八定裏面追逐,追逐在四禅八定裏面,一樣都算是屬于「世間法」的修行。

  各種的初禅、二禅到四禅,你會有所依,依「色界」的而入定。後面的五定到八定,一樣都是有所依,你的心有所緣、有所住。你是有所緣才能夠進入,包括後面的「空無邊處」、「識無邊處」,你的心還是一樣有所緣,都還有境界讓你抓住,讓你做一個所緣的工具。這一段經文,事實上就是把所有的所緣通通放下、通通超越。「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修禅,不依水、火、風修禅」不依「色界」而修禅。「不依空、識、無所有、非想非非想而修禅」就是不依「無色界」而修禅。前面是要「有依」,才能夠入禅定,到這裏講到都是「無依」。衆生都是要有所依然後進入,現在你把所要依、所要抓的,都斬斷掉,如果沒有基礎、還不會走路,不要想要跑、想要飛。這裏的經文是講道很高的禅修境界。

  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因爲都是要斬斷前後,不是背著重重的原罪在修,因此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,他不抓未來、也不抓過去。不是說沒有因果,他了悟這些因果,了悟這些因緣法則,但是知道生命所能夠活的、所能夠掌握的,只有當下。所以他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,對于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只有清醒的活在當下。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就是不抓未來,「不依他世」就是不抓未來,不是對未來勾勒出一個很美好的未來,然後覺得現在很不好,然後一直修、修、修,他的目的不是在這裏,而是要到遙遠的未來,這樣的過程都是苦的,因爲等于說還沒有到達那個目的,因此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。

  「非日、月」不是用光明想,也不是去做日輪觀,因爲「日、月」也是修行上面的一種光明想、日輪觀,這時候都要超越日輪觀、光明想。「非見、聞、覺、識」不是用聽聞,不是用頭腦、用思惟,去想象、去作意,不是用頭腦去推理。「非見、聞、覺、識,非得非求」他的修行「非得」,無所得、無所求。所謂「非見、聞、覺、識,非得非求」,《心經》有「無智亦無得」,「非見、聞、覺、識」就是無智的境界。「非得非求」就是《心經》所講「亦無得」,無所得的境界。「非隨覺,非隨觀而修禅」因爲「覺、觀」還是用有自我意識去覺察、去觀照,包括「非隨覺,非隨觀而修禅」,這是進入什幺世界?進入「無我」,自我意識是消失的。有覺有觀,還是有能觀、有所觀、有爲。「非隨覺,非隨觀而修禅」,是進入到「無我」。

  「若真生馬系槽枥上,不念水草」前面經文的第一段,是說很多修行人還是在欲界裏面打滾,真正要解脫的人,是要離開欲界,離開名利心,並不是說修行人什幺事都不要做。所以,正確的聞思是工作不會跟修行沖突。後面這一段,就是要離開「色界」、離開「無色界」。「比丘不依地修禅,不依水、火、風修禅」就是離開「色界」,再來「不依空、識、無所有、非想非非想」,就是離開「無色界」。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,非日月、非見、聞、覺、識,非得非求,非隨覺,非隨觀而修禅」都是進入到無修之修、無爲法。

  「爾時,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後」站在佛陀後面,因爲天氣很熱,在幫佛陀「執扇而扇佛」這時候跋迦利白佛言:「世尊!若比丘雲何入禅,而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風,乃至覺觀,而修禅定?雲何比丘禅,諸天主、伊濕波羅、波闍波提合掌恭敬,稽首作禮而說偈言:『南無大士夫,南無士之上!以我不能知,依何而禅定?』」因爲跋迦利聽了,覺得摸不著頭緒、聽不懂,認爲這樣說,實在還是聽不懂,到底這究竟是什幺境界啊?這是怎幺樣入禅定呢?怎幺說都不要依靠這些?「色界」的所依不要,「無色界」也都不要,是怎幺樣進入呢?爲什幺那些天神、天王都對這樣的人合掌恭敬?都覺得這樣的人真的是境界很高。爲什幺他們合掌恭敬,然後稽首這樣的修行者、解脫者呢?因爲覺得他是「南無大士夫,南無士之上」贊歎這樣的修行人,因爲我不能夠知道他是依何而入禅定,因爲對他們來講,覺得我們是要有所依才能夠入定,他們竟然能夠無所依,到底他們是進入怎幺樣的世界?怎幺樣進入呢?那些天王、天神也是一種贊歎說:哇!無爲、無修的一種解脫者。

  「佛告跋迦利: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」佛陀說這樣的人是怎幺樣進入?一個重要的關鍵,「于地想能伏地想,于水、火、風想、無量空入處想、識入處想、無所有入處、非想非非想入處想,此世他世」這樣的修行者能夠「于地想能伏地想」,對于各種所緣的境界,「此世他世,日、月、見、聞、覺、識,若得若求,若覺若觀,悉伏彼想」重點是「悉伏彼想」。「跋迦利!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風,……乃至不依覺、觀而修禅」什幺叫做「于地能伏地想」?然後各種所依境界,「于地悉伏地想」不是說在地界時,也去體會它的無常,都還在有覺有觀的世界,因爲這是相當重要一個階段,這些境界都要有經曆過,才能夠體會到它的味、患、離,爲什幺能在各種境界裏面,到達這樣無修無證的境界呢?不管「于地能伏地想」,水、火、風都能夠「伏彼想」,不管什幺樣的境界,都能夠「伏彼想」。地、水、火、風,就是代表所依的境界,各種禅定的境界,地、水、火、風,日、月、覺、觀都是。

  修行,只要在叁果以下,都還有自我,都還在「有爲法」的世界,都有一個「我」、然後在修,都是一個「我」在依著風界、然後在修,「我」依著地界在修,不管你再怎樣體會「無我」,只要你還不是真正四果阿羅漢,你的「自我」還在,都是有一個「我」在修,我在依什幺樣的境界在做。直到有一天,你能夠超越「色界」、「無色界」,進入這裏所講的情況,這時候不管你遇到什幺樣的境界,你都跟他是怎幺樣?溶爲一體。所以,「悉伏彼想」的「伏」,不是去製伏它,而是溶爲一體,溶入啊!本來有「自我」的時候,就會有主、有客、有能觀,你會有「能觀」與「所觀」。當你還有「自我」、還在有爲法,會有主體、客體,還有「能觀」與「所觀」,還有「心」與「境」的區分。

  當你有「自我」、有爲法,一定會有以上這些現象。叁果以下的,都還在有爲法的世界,一定是主、客存在,「能觀」與「所觀」會存在,「心」、「境」會存在,進入四禅八定也是一個「我」,依各種所依的境界,然後進入這樣的世界。就算進入「無所有」、「空無邊處」,還是以有心、有境,還是有主、客,也就是「自我」還沒有死。當有一天,你體證到「無我」怎幺樣呢?主、客溶爲一體,主、客消失,「能觀、所觀」溶爲一體,能所雙泯、心境合一。像這樣的人表面上看起來,你看不到他在修行,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在修行,但是事實上他是進入無修之修;看起來好像沒在修行,但事實上是進入無爲法的世界。只要「自我」還存在,就不可能做到這樣的世界。

  如果「我慢」沒有斷,十結還沒有斷,說要從「空」入門,從果地起修,你是用「我慢」在修啊!用「我慢」在展現你的無爲,用「我慢」在展現你的無修之修,展現你比別人厲害。所以,要腳踏實地經曆過來,去看到那十個結、最後這個「自我」,當真正契入涅槃、四果,自我、我慢一定是消失的,沒有自我,一切境界都是跟他溶爲一體。「自我消失」就是夢幻世界的苦海消失,跟整個實相世界溶爲一體,可以進入到「空無邊」,可以從點、線、面進入「空」。當進入「空」,感覺「我」是不存在,會有這樣的一個覺受,但事實上還沒有真正的「空」,還沒有真正做到「無我」,但也是需要這樣的一個過程,然後不斷慢慢的去溶入。因爲「我慢」還沒有斷,不管你進入什幺樣的世界,那個「自我」都還存在,「有爲法」進入的這些,「自我」都存在。

  初果到叁果階段,所斷的十個結前面幾個結,就是用「以慢斷慢」,初果到叁果都是「以慢斷慢」,這個「慢」是有自我,用「自我」在斷各種「慢」。初果到叁果就是用「自我」在斷、在砍,由「自我」所産生的影子。如果你能夠體會,在修行上面就更會掌握到重點。因此,初果到叁果這整個過程,還是在用「自我」在斷或是在砍,那個由「自我」所産生的影子,這些影子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我慢、疑蓋。除了聞思要再進一步深度體會以外,再來在實修實證方面也要體證到,到後來才能夠擒賊先擒王。以上所講的是深了一點,到後來你才會面對「自我」、面對本尊,這是叁果到四果所要面對的,「五上分結」就是當「自我」消失,這個境界就能夠現前,而且真正是無修之修,不是有造作、有作意的無修,但是這個過程都要經曆過,經曆過有所爲、有作爲的「無爲」。

  真正有心在找,真正身心柔軟就會有;如果「我慢」在展現,就沒有。如果真正有心在找、有心要修、身心柔軟,自然會有人來協助你,就是進入一體的世界。【法義分享】若以「欲貪」而修禅定,例如要求各種禅相、禅境,要求放光、想看到某種佛像、要求神通、要求異相、爲名聞利養而修定,這些都不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七章 修習禅定(四禅八定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