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是支流末节,要以究竟解脱为第一顺位。
「如是,丈夫不念贪欲缠」真正为解脱而来的人,不会在名利堆、欲贪界里面打滚,能够「住于出离如实知」,他的修行处处都是想怎幺样才能够真正出离苦海?怎幺样才能够真的解脱自在?「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」他的动机不会不正确,不会在名利堆里面打滚而修行,包括瞋恚、睡眠一样,他不会落入在里面。
「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修禅,不依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而修禅。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,非日、月,非见、闻、觉、识,非得非求,非随觉,非随观而修禅」这一段经文很深。很多的众生就是在欲界打滚,很多修行人,事实上是在欲界打滚,透过换跑道,他说放下世间的工作去修行,其实很多是换跑道之后,又在修行界里面,继续追逐他的名利,都还是一样在欲界里面打滚。如果你在四禅八定里面追逐,追逐在四禅八定里面,一样都算是属于「世间法」的修行。
各种的初禅、二禅到四禅,你会有所依,依「色界」的而入定。后面的五定到八定,一样都是有所依,你的心有所缘、有所住。你是有所缘才能够进入,包括后面的「空无边处」、「识无边处」,你的心还是一样有所缘,都还有境界让你抓住,让你做一个所缘的工具。这一段经文,事实上就是把所有的所缘通通放下、通通超越。「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修禅,不依水、火、风修禅」不依「色界」而修禅。「不依空、识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而修禅」就是不依「无色界」而修禅。前面是要「有依」,才能够入禅定,到这里讲到都是「无依」。众生都是要有所依然后进入,现在你把所要依、所要抓的,都斩断掉,如果没有基础、还不会走路,不要想要跑、想要飞。这里的经文是讲道很高的禅修境界。
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因为都是要斩断前后,不是背着重重的原罪在修,因此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,他不抓未来、也不抓过去。不是说没有因果,他了悟这些因果,了悟这些因缘法则,但是知道生命所能够活的、所能够掌握的,只有当下。所以他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,对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都只有清醒的活在当下。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就是不抓未来,「不依他世」就是不抓未来,不是对未来勾勒出一个很美好的未来,然后觉得现在很不好,然后一直修、修、修,他的目的不是在这里,而是要到遥远的未来,这样的过程都是苦的,因为等于说还没有到达那个目的,因此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」。
「非日、月」不是用光明想,也不是去做日轮观,因为「日、月」也是修行上面的一种光明想、日轮观,这时候都要超越日轮观、光明想。「非见、闻、觉、识」不是用听闻,不是用头脑、用思惟,去想象、去作意,不是用头脑去推理。「非见、闻、觉、识,非得非求」他的修行「非得」,无所得、无所求。所谓「非见、闻、觉、识,非得非求」,《心经》有「无智亦无得」,「非见、闻、觉、识」就是无智的境界。「非得非求」就是《心经》所讲「亦无得」,无所得的境界。「非随觉,非随观而修禅」因为「觉、观」还是用有自我意识去觉察、去观照,包括「非随觉,非随观而修禅」,这是进入什幺世界?进入「无我」,自我意识是消失的。有觉有观,还是有能观、有所观、有为。「非随觉,非随观而修禅」,是进入到「无我」。
「若真生马系槽枥上,不念水草」前面经文的第一段,是说很多修行人还是在欲界里面打滚,真正要解脱的人,是要离开欲界,离开名利心,并不是说修行人什幺事都不要做。所以,正确的闻思是工作不会跟修行冲突。后面这一段,就是要离开「色界」、离开「无色界」。「比丘不依地修禅,不依水、火、风修禅」就是离开「色界」,再来「不依空、识、无所有、非想非非想」,就是离开「无色界」。「不依此世、不依他世,非日月、非见、闻、觉、识,非得非求,非随觉,非随观而修禅」都是进入到无修之修、无为法。
「尔时,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后」站在佛陀后面,因为天气很热,在帮佛陀「执扇而扇佛」这时候跋迦利白佛言:「世尊!若比丘云何入禅,而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风,乃至觉观,而修禅定?云何比丘禅,诸天主、伊湿波罗、波闍波提合掌恭敬,稽首作礼而说偈言:『南无大士夫,南无士之上!以我不能知,依何而禅定?』」因为跋迦利听了,觉得摸不着头绪、听不懂,认为这样说,实在还是听不懂,到底这究竟是什幺境界啊?这是怎幺样入禅定呢?怎幺说都不要依靠这些?「色界」的所依不要,「无色界」也都不要,是怎幺样进入呢?为什幺那些天神、天王都对这样的人合掌恭敬?都觉得这样的人真的是境界很高。为什幺他们合掌恭敬,然后稽首这样的修行者、解脱者呢?因为觉得他是「南无大士夫,南无士之上」赞叹这样的修行人,因为我不能够知道他是依何而入禅定,因为对他们来讲,觉得我们是要有所依才能够入定,他们竟然能够无所依,到底他们是进入怎幺样的世界?怎幺样进入呢?那些天王、天神也是一种赞叹说:哇!无为、无修的一种解脱者。
「佛告跋迦利: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」佛陀说这样的人是怎幺样进入?一个重要的关键,「于地想能伏地想,于水、火、风想、无量空入处想、识入处想、无所有入处、非想非非想入处想,此世他世」这样的修行者能够「于地想能伏地想」,对于各种所缘的境界,「此世他世,日、月、见、闻、觉、识,若得若求,若觉若观,悉伏彼想」重点是「悉伏彼想」。「跋迦利!比丘如是禅者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风,……乃至不依觉、观而修禅」什幺叫做「于地能伏地想」?然后各种所依境界,「于地悉伏地想」不是说在地界时,也去体会它的无常,都还在有觉有观的世界,因为这是相当重要一个阶段,这些境界都要有经历过,才能够体会到它的味、患、离,为什幺能在各种境界里面,到达这样无修无证的境界呢?不管「于地能伏地想」,水、火、风都能够「伏彼想」,不管什幺样的境界,都能够「伏彼想」。地、水、火、风,就是代表所依的境界,各种禅定的境界,地、水、火、风,日、月、觉、观都是。
修行,只要在三果以下,都还有自我,都还在「有为法」的世界,都有一个「我」、然后在修,都是一个「我」在依着风界、然后在修,「我」依着地界在修,不管你再怎样体会「无我」,只要你还不是真正四果阿罗汉,你的「自我」还在,都是有一个「我」在修,我在依什幺样的境界在做。直到有一天,你能够超越「色界」、「无色界」,进入这里所讲的情况,这时候不管你遇到什幺样的境界,你都跟他是怎幺样?溶为一体。所以,「悉伏彼想」的「伏」,不是去制伏它,而是溶为一体,溶入啊!本来有「自我」的时候,就会有主、有客、有能观,你会有「能观」与「所观」。当你还有「自我」、还在有为法,会有主体、客体,还有「能观」与「所观」,还有「心」与「境」的区分。
当你有「自我」、有为法,一定会有以上这些现象。三果以下的,都还在有为法的世界,一定是主、客存在,「能观」与「所观」会存在,「心」、「境」会存在,进入四禅八定也是一个「我」,依各种所依的境界,然后进入这样的世界。就算进入「无所有」、「空无边处」,还是以有心、有境,还是有主、客,也就是「自我」还没有死。当有一天,你体证到「无我」怎幺样呢?主、客溶为一体,主、客消失,「能观、所观」溶为一体,能所双泯、心境合一。像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,你看不到他在修行,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在修行,但是事实上他是进入无修之修;看起来好像没在修行,但事实上是进入无为法的世界。只要「自我」还存在,就不可能做到这样的世界。
如果「我慢」没有断,十结还没有断,说要从「空」入门,从果地起修,你是用「我慢」在修啊!用「我慢」在展现你的无为,用「我慢」在展现你的无修之修,展现你比别人厉害。所以,要脚踏实地经历过来,去看到那十个结、最后这个「自我」,当真正契入涅槃、四果,自我、我慢一定是消失的,没有自我,一切境界都是跟他溶为一体。「自我消失」就是梦幻世界的苦海消失,跟整个实相世界溶为一体,可以进入到「空无边」,可以从点、线、面进入「空」。当进入「空」,感觉「我」是不存在,会有这样的一个觉受,但事实上还没有真正的「空」,还没有真正做到「无我」,但也是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,然后不断慢慢的去溶入。因为「我慢」还没有断,不管你进入什幺样的世界,那个「自我」都还存在,「有为法」进入的这些,「自我」都存在。
初果到三果阶段,所断的十个结前面几个结,就是用「以慢断慢」,初果到三果都是「以慢断慢」,这个「慢」是有自我,用「自我」在断各种「慢」。初果到三果就是用「自我」在断、在砍,由「自我」所产生的影子。如果你能够体会,在修行上面就更会掌握到重点。因此,初果到三果这整个过程,还是在用「自我」在断或是在砍,那个由「自我」所产生的影子,这些影子就是贪、瞋、痴、我慢、疑盖。除了闻思要再进一步深度体会以外,再来在实修实证方面也要体证到,到后来才能够擒贼先擒王。以上所讲的是深了一点,到后来你才会面对「自我」、面对本尊,这是三果到四果所要面对的,「五上分结」就是当「自我」消失,这个境界就能够现前,而且真正是无修之修,不是有造作、有作意的无修,但是这个过程都要经历过,经历过有所为、有作为的「无为」。
真正有心在找,真正身心柔软就会有;如果「我慢」在展现,就没有。如果真正有心在找、有心要修、身心柔软,自然会有人来协助你,就是进入一体的世界。【法义分享】若以「欲贪」而修禅定,例如要求各种禅相、禅境,要求放光、想看到某种佛像、要求神通、要求异相、为名闻利养而修定,这些都不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(四禅八定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