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(四禅八定)

 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(四禅八定)

  

  (第一节)「离欲、恶、不善法」你要离开欲界、离开恶(诸恶业)、不善法,才能够专精修习禅定,进入有觉有观的禅修。因为「离」,能够生喜、乐,所谓「离」就是离开欲界,然后专心修禅定,自然会有喜乐出来,这样就能够具足初禅,就是初禅五支的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。再来,二禅的境界是「离有觉有观」离开有觉有观,现代禅定的翻译就是有寻有伺。离开有觉有观,也就是离开有寻有伺,然后「内净一心」,进入「无觉无观」,事实上就是无寻无伺,这样会产生定,会有定力,你会生出喜乐,这是具足第二禅。

  再来「离喜」,就是离开「喜禅支」,「舍心住,正念正智,身心受乐,圣说及舍」具足第三禅。「圣说及舍」就是进入一心,因此三禅的世界是乐与一心,具足第三禅。再来「离苦息乐,忧喜先断」前面的「喜禅支」已经放下了,「不苦不乐,舍」,包括第三禅的「乐禅支」也放下了。再来就剩下「舍,净念一心」,有的翻译作「舍念清净,一心」,就是具足第四禅。

  【法义分享】,初禅到四禅是属于「色界」,五定到八定是属于「无色界」。加上「欲界」就是合称三界。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,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。能离开三界,又能入三界,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。「出三界」一词,若用头脑从文字去解读,极易扭曲、极易误解。

  离开欲贪、诸恶不善法,才能专心禅修,就是前面经文所讲的「离欲、恶、不善法」。「有觉有观」就是「有寻有伺」,「寻」就是找一个可以把散乱的心稳定下来的目标,如同飘荡的船,找一个可以把船稳定下来的柱子,「寻」就是一直在寻找一个稳当可靠的目标。而「伺」就是觉得这个目标、这个柱子稳当可靠,因此就固定在这个目标上,一心一意的用功。

  所谓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」,我们讲说要初禅、四禅八定,记得!第一个阶段,你一定要熟练初禅,什幺叫做初禅?你要进入初禅,必须知道初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?当你初禅会了之后,后面的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就可以很顺理成章的这样进去了,再来后面的五定到八定,就可以这样逐次的进入了。

  所谓「初禅五支」--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,如果修行没有具备初禅功夫,你很难深入的,你要「止观双运」很难、很难,我们现在不是用哲学,或是推理、想象那些,你要实际去了解。这一次九月底的禅修,希望大家能够逐步体悟到「未到地定」,再来进入初禅、二禅,你能够有初禅的功夫,我们进入「止观双运」,就可以真的去如实观、如实去体悟,现在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。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,所谓「寻」,顾名思义就是有那一种找寻,是要去找寻到一个桩,就像船需要抛锚下去、能够固定,如果它没有在岸边靠岸,就要停下来、稳定下来,它需要抛下锚下去,然后才能够让它稳定。如果在靠岸边,需要寻找可以固定住的一个桩。

  我们的心,象是一匹心猿意马,到处一直在飘荡,飘东飘西,过去、未来,在那里幻想、在那里想象,一颗心有如心猿意马,像孙悟空一直翻跟斗,一直静不下来。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,没办法进入「止观双运」,没办法「如实观」,你所体悟的无常、苦、无我,都是头脑里面的推理、想象、作意,还是在「自我」的世界里面。你的心要能够静下来,才能够进入如实观,因此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找一个稳当的方法,一个信用可靠的目标,然后把你的心固定在上面,把你的心猿意马锁在上面。在禅修的过程,动作方面也是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,包括「身念住」、动中禅方面的一种动,事实上都是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下来,或是出入息方法,你从鼻头的这个点,还有到丹田,点、线、面,尤其最初的鼻头这个点,跟丹田的这个点,都是很明显的一种目标,就是寻、伺下的一个桩,固定的一个柱子,那个柱子让你这个心猿意马,能够系在呼吸上面,或是系在动作上面,都可以!

  如果你觉得这个目标不错,能够最省力,事实上要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,有八万四千法门,你觉得什幺样的法门最简便、最简单、又有效,这样就好。如果有的人觉得说唸佛,比较能够让他的心安静下来,透过唸佛也可以,但是要掌握到诀窍,以后有机会另外再深入讲述。如果透过唸佛,有的人喜欢持咒,持咒也是一种「寻」的功夫,持咒、唸佛……各种法门,记得!包括说你的经行,动作这些明觉,出入息的观察,「受」--各种感受的觉察,都是属于「寻」的工夫。当你找到一个目标,觉得很不错,这个方法很省力,你的心能够很轻松的安住下来,就是进入「伺」的阶段。

  如果方法很费力,会越修越怎幺样?容易紧张、而且会累。如果你觉得紧张、会累,就有必要重新再找寻,因为那个方法未必理想。越理想的方法,事实上是越单纯、越简单、越朴实,这样越好。当你找寻到这个桩,然后觉得说:不错、很省力!你的心能够这样很轻松的安住下来,就是进入「伺」的阶段。「伺」就是找寻到一个觉得妥当的目标,安住在那上面继续用功,意即已经有找寻到妥当的目标,继续在上面用功。再来,当他已经找寻到妥当的目标,然后心能够安住在那上面,就是「伺」,但是最初的时候一样会拉拉扯扯,就好像说你这个心猿意马,会常常的跑东跑西,于是你会觉得说:奇怪!我一坐下来,发现我的念头、我的妄念、我的杂念,怎幺那幺多?!那都是很正常的,它有时候又会跑走,就没有安住在当下。

  当跑走之后,没关系!又重新把它找回来,过去的就让它过去,又重新找回来啊!就把那个心猿意马再找回来。于是又再找寻、找寻、包括把那个心找回来,这个找回来都是要有明觉,好!再找回来,然后把它固定在一个目标上面,让它能够继续安住下来。所以,一般修行不得力,往往一个方法有问题,再来就是整个过程不知道怎幺进入,再来是你用蛮力,好像在练功夫。如果你用蛮力,我们这个心猿意马,它那个挣脱的反抗力会越强,变成你在打坐之后,会浮躁、浮动、躁动,会浮躁不安,都是因为还没有掌握到放松的诀窍。

  所以,为什幺「喜禅支」后面不容易进去?如果你用蛮力,就没办法进入「喜禅支」,这是一个重要关键。你要能够进入「喜禅支」,记得一个很重要的要领,意即要能够放松。最初在找寻的过程,难免需要一点拉,但是只要情况可以,你就是要能够放下、放松,慢慢因为找到一个地方,然后安定下来之后,就能够放松。记得!自然的放松,安住在一个目标上面,很轻松、很放松,「喜禅支」就会自然产生出来。「喜禅支」不是用求,不是用练功夫练出来的,你用硬功练出来的,不是真正的「喜禅支」,你坐完会倦怠、会很累。

  身体方面,本来气血就是很畅通的,但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绷得很紧,因此导致气脉、气血不通畅。我们平常身心就绷得紧,于是身、口、意都在冲动,急忙要做什幺!急着要做什幺!包括说要修行,我们说要放松,你也是很用力的要放松,那个用力就是没有把握到诀窍。但是,你也是要经过这个阶段,否则还是不容易体会到,什幺叫做真正的放松?就是因为没有放松,「喜禅支」才不容易产生出来。记得!「喜禅支」没有出来,就是因为没有放松。所以,当你真正放松、安住在当下,因为全身的放松、身心的放松,我们的气脉自然因为你的放松,于是很顺畅的在脉动、流动,这时候全身会感受一种微细的波动,呼吸的波动,还有心脏脉动的波动,你都可以感觉得到,包括比心脏脉动更微细的如如然轮动、那些波动,你都可以感受得到,这时候你的身体自然会产生「喜禅支」。所以,你一放松,「喜禅支」它就会出来。

  当产生「喜禅支」,你安住在上面,「乐禅支」就会跟着产生。「喜禅支」与「乐禅支」这两个,有什幺不同呢?具体一点讲,就如同你刚签中一大笔的乐透彩奖金,会蹦蹦跳跳、非常高兴,此时的兴奋、快乐,说话是眉开眼笑,走路是飞跃似的,叫做「喜禅支」,当然这是一种形容。就象是昨天才刚签中奖金,然后昨天的快乐到今天来呢?一样会有快乐,但是那一种乐的觉受,没有像昨天那幺强了,已经比较平稳下来了,你也一样会眉开眼笑,但是已经没有像昨天那幺兴奋了。「喜禅支」的兴奋频率是比较高、比较大,再来慢慢的,「乐禅支」的频率是比较小,属于比较微细柔和的层次。所以,是先有「喜禅支」,才有「乐禅支」。当「喜禅支」继续维持下去,就会进入「乐禅支」,身心更安详、更柔和。

  在禅坐中,如果已经有喜、乐禅支,你是会面带微笑的。如果你在禅坐时,脸部表情纠结、一副苦相,即是由于「喜禅支」跟「乐禅支」还没有出来,还在练功夫,还在硬碰硬的拼,没有学到放松的要领,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,当你越有心要求,越是背道而驰。所以,禅定不是用硬工夫去求来的,若想要以硬工夫入禅定,越是没办法进入,因此掌握到诀窍之后,就是要能够放松,然后「喜禅支」、「乐禅支」自然会出来,这时候就会产生「禅悦为食」的禅悦、快乐,就是乐在其中。事实上,打坐是一种享受,是一种调剂,是一种充电。以前你的打坐,觉得好像很苦,很不容易成就,一提到打坐就怕腿酸,其实当你掌握到要领之后,「喜禅支」、「乐禅支」出来,就会产生「禅悦为食」。所以,你在打坐时,身体是软绵绵的,但是软绵绵不是软趴趴倒下去,而是你的身心很放松,不会僵硬的。

  因此,从你的脸像、从你的坐姿,就可以看出有没有入禅定?有没有禅悦?所谓寻、伺、喜、乐……就自然产生,当你有禅悦、又有方法,继续安住在上面,一心一意就在寻、伺、喜、乐的世界里面,就叫做进入初禅。当你一心一意的在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的世界里面,进入「禅悦为食」,叫做初禅。寻、伺的过程要能够成功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(四禅八定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