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肪、髓、涎、痰、小便,猶如器盛若幹種子,有目之士,悉見分明,謂稻、粟種。

  複次,比丘觀身如身。比丘者,觀身諸界:我此身中有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、空界、識界,猶如屠兒殺牛,剝皮布于地上,分作六段;如是比丘觀身諸界:我此身中,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、空界、識界。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,觀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,是謂比丘觀身如身。

  複次,比丘觀身如身。比丘者,觀彼死屍,或一、二日……至六、七日,烏鴉所啄,豺狼所食,火燒埋地,悉腐爛壞,見已自比:今我此身亦複如是,俱有此法……

  複次,比丘觀身如身。比丘者,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,爛腐余半,骨鎖在地,見已自比:今我此身亦複如是,俱有此法,終不得離。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,觀外……

  複次,比丘觀身如身。比丘者,如本見息道骨節解散,散在諸方,足骨、膞骨、髀骨、髋骨、脊骨、肩骨、頸骨、髑髅骨,各在異處,見已自比:今我此身亦複如……

  雲何觀覺如覺念處?比丘者,覺樂覺時,便知覺樂覺;覺苦覺時,便知覺苦覺;覺不苦不樂覺時,便知覺不苦不樂覺;覺樂身、苦身、不苦不樂身,樂心、苦心、不苦不樂心,樂食、苦食、不苦不樂食,樂無食、苦無食、不苦不樂無食,樂欲、苦欲、不苦不樂欲,樂無欲覺、苦無欲覺、不苦不樂無欲覺時,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。如是比丘觀內覺如覺,觀外覺如覺,立念在覺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……

  雲何觀心如心念處?比丘者,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,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,有恚無恚、有癡無癡、有穢汙無穢汙、有合有散、有下有高、有小有大、修不修、定不定,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,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。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,觀外心如心,立念在心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,是謂比丘觀心如心。

  雲何觀法如法念處?眼緣色生內結。比丘者,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,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,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,若已生內結滅不複生者知如真。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,意緣法生內結。比丘者,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,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,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,若已生內結滅不複生者知如真。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,觀外法如法,立念在法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,是謂比丘觀法如法,謂內六處。

  複次,比丘觀法如法。比丘者,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,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,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,若已生欲滅不複生者知如真。如是瞋恚、睡眠、掉悔,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,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,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,若已生疑滅不複生者知如真。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,觀外法如法,立念在法……謂五蓋也。

  複次,比丘觀法如法。比丘者,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,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,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,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,轉修增廣者知如真。如是擇法、精進、喜、息、定。比丘者,內實有舍覺支知有舍覺支如真,內實無舍覺支知無舍覺支如真,若未生舍覺支而生者知如真,若已生舍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,轉修增廣者知如真。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,觀外法如法,立念在法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,是謂比丘觀法如法,謂七覺支。若有比丘、比丘尼如是少少觀法如法者,是謂觀法如法念處。

  若有比丘、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,彼必得二果,或現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得阿那含,置七年,六五四叁二一年。若有比丘、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處者,彼必得二果,或現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得阿那含,置七月,六五四叁二一月。若有比丘、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,彼必得二果,或現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得阿那含,置七日七夜,六五四叁二,置一日一夜。若有比丘、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,彼朝行如是,暮必得升進;暮行如是,朝必得升進。

  佛說如是,彼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!

  【法義分享】

  ◎修四念處法門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因爲:(一)二六時中都在用功,保持清醒明覺。(這是一般人所稱、所能理解到的覺醒、明覺。)(二)透過如實深觀身、受、心、法之後,覺悟身心、內外、宇宙、人生的實相,而從顛倒夢想的夢幻世界裏醒過來。自我消失、我慢斷盡,成爲真正的覺醒者、覺悟者。(這是出世間法所稱的覺醒。)

  ◎實修四念處之際,行者的行、住、坐、臥、語、默、動、靜,都要正知、明覺。這是養全面醒過來的最佳方法。要有初步的全面覺醒,才有可能到達最終的覺醒而遠離顛倒夢想。

  ◎「身念處」的內容包括:(一)身體的一切動作舉止都要正知明覺。(二)正知出入息。(叁)具足禅定。(四)光明想。(五)叁十二身分。(六)六界分別觀。(七)不淨觀。(八)白骨觀。

  ◎「受念處」(覺念處)的內容包括各種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都能正知其生滅。

  ◎「心念處」所要觀察的內容包括:有貪、無貪,有瞋、無瞋,有癡、無癡,有穢、無穢,是合、是散,是下、是高,是小、是大,有修、無修,有定、無定,有解脫心、無解脫心。也就是當下生起的是什幺心?都要能如實觀察、如實正知。

  ◎「法念處」所要觀察的主要內容:(一)六根與六塵接觸後,是否有打結?根、塵觸後有起貪、瞋、迎、拒之心就是有打結。(二)當下是否有五蓋?有的話,是處在哪一蓋?(叁)當下是否有生起七覺支?有的話,是哪一覺支?

  ◎修四念處而培養正知明覺,目的是要透過正知明覺去深觀到內心深層所打的種種結。尤其要應用到在曆緣對境,在日常生活的實際考驗中,現觀貪、瞋、癡、我慢、我是、我能‧‧‧‧‧‧諸結,要深觀到那蠢蠢欲動的潛伏心態。要深觀到習氣、習性的反映。要深觀到那個怕無常、怕空、怕死亡而仍抓得很緊的「自我」。

  ◎修「四念處」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,正知明覺後,要配合四正勤。例如:(一)觀察到已生惡不善法--要令斷。如貪、瞋、慢、六根打結、五蓋生起……。若看不到種種結,就不可能斷,能看到諸結,也未必有魄力斷。能看到,又有魄力,才能斷諸結。(二)觀察到「未生善法」就令生起,已生善法就令增廣。

  ◎如果能具足聞思基礎,有了正知正見,又有因緣實修四念處法門,佛陀敢向你保證不必七年就能證到阿羅漢果,至少可證到叁果。

  ◎佛陀再鼓勵行者:不必七年,甚至不用到七個月,經七天七夜的專修四念處,你就有可能證到阿羅漢果或叁果。佛陀絕不開空頭支票,也不是天方夜譚。

  ◎但,不要一看到這樣的鼓勵就馬上急著修四念處。若沒有正法的聞思基礎、若未建立起正知正見,那就容易形成以「欲貪」爲前導而修四念處。如此就會越修越厲害,我慢也越來越大。這樣的走向與佛陀所講的「斷結、斷慢」的解脫道是背道而馳。

  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