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禅修,只要有七天到十天,是要開悟證果,如果沒有開悟證果,有兩個現象:第一是引導的老師本身也還不知道,第二種情況是學員的聞思基礎不夠。所以,只要你的聞思基礎具足,又有適當因緣,七天到十天要「證初果」,都是沒有問題。只要有「證初果」的證量,以後再經過一段期間的聞思又聞思,深度就不一樣,下一次禅修要證二果、叁果,就可以逐步上來。以前佛陀引導弟子都是這樣,只要經過實修之後,就能夠「明、解脫滿足」。
「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,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,若長、若短、一切身行覺知、身行休息……」因爲有十六個階段,請大家把「若長」寫上「1」(第二個階段),「若短」是「2」(第二個階段),「一切身行覺知」第叁階段,「身行休息」是第四個階段。
「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,異于身者,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」「身身觀念住」就是「四念住」--身、受、心、法裏面的「身念住」的階段,「出入息」與「身念住」要如何配合呢?以後我們會再詳細解析。「異于身者」比較深,因爲必須是要老參、老修行,才有辦法去體會到,我們在後面的第24章--四念處的修法裏面就有提到,修行這方面要怎幺樣逐步提升呢?從內身、內受、內心、內法,再擴展到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,再擴展到內外身、內外受,內外心、內外法,它是這樣逐步去擴展。
現在大家先把自己身體的呼吸要先覺察好,這是首要的步驟,也就是修行要從點、線、面……,你本身「出入息」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就是你的點、線,這要先明覺、先覺察到,才能進一步擴展到外身、外受。所以,我們現在先講理論方面,至于實際方面要看我們的進度,大家先把「理」方面弄清楚,修行才能夠掌握到訣竅。第一到第四個階段是屬于「出入息」,然後配合「身念住」的修法。
「異于身者」如果能夠清楚了悟自己身體的實況,就可以知道別人。要先有自知之明,才能夠知道別人。自己有沒有貪、瞋、癡,能夠如實觀察到,才能夠如實觀察到別人有沒有貪、瞋、癡,才能夠真正將心比心,「隨心比」就是將心比心。清楚知道自己是怎幺樣的狀態,就像一個明境,可以如實照見到別人。但是,如果你本身沒有清楚知道,我們都是在看別人的臉黑,就不是「隨身比」、「隨心比」。因爲你看不到自己,總是在看別人的臉黑。我們修行有回來向內反觀,有清楚看到自己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如此才能進一步去看到衆生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慢慢運用比較純熟之後,也就是「他心通」,亦即「將心比心」。
如果應用比較純熟,你的內心安不安,你眨個眼我都很清楚知道,你的眼神都在告訴我:內心安不安?你的一舉一動都在告訴我。所以,唯有你的內心甯靜,才能夠清楚判斷、了解對方,但是重點都是要從我們本身的身、受、心、法開始淨化起,你才能夠如實知道外面。
「若有時聖弟子喜覺知」是第五個階段,「喜覺知,樂覺知」是第六階段,「心行覺知」是第七階段,「心行息覺知」是第八階段,「入息念時如心行息入息念學」是屬于「出入息」與「受念住」的配合。所以,「是聖弟子爾時受受觀念住」,「異于受者」也是一樣,「彼亦隨受比思惟」。「爾時聖弟子心覺知」是第九階段,「心悅」是第十階段,「心定」是第十一階段,「心解脫覺知」是第十二階段,是「出入息」跟「心念住」的配合。所以,「爾時聖弟子心心觀念住,若有異心者,彼亦隨心比思惟」,能夠清楚知道當下心行的種種狀態,你才有能力去了解別人的心行種種狀態,這是「出入息」到「心念住」。
「若聖弟子爾有時觀無常」是第十叁階段,「斷」是第十六階段,「無欲」是第十四階段,「滅」是第十五階段。以上是《阿含經》裏面的經文是這樣寫,等一下再看《清淨道論》的解釋會比較詳細、有系統的整理。如果你把「出入息念」做好了,修「四念處」方面就能夠配合、應用得很好。所以,「四念處」要修好,前面一定要有「出入息法」的搭配,兩者配合再加上實修時,又加上「七覺支」的應用。「七覺支」就是在調整修行過程中的松緊,是對症治療的藥,你是在用法,但是因爲松緊拿捏、偏左偏右,不一定能夠覺察到,這時候善知識會協助你怎幺運用「七覺支」,把松緊調整到中道,來「止觀雙運」。所以,七覺支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對治、調整。
(第184頁)「『雲何修七覺分,滿足明、解脫?』佛告阿難:『若比丘修念覺分,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;修念覺分已,滿足明、解脫。……乃至修舍覺分……』」後面還有一章講「七覺分」方面,我們以後還會再講,最重要就是這裏有提到「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」,再來是「名法法相類、法法相潤。如是十叁法,一法爲增上,一法爲門,次第增進,修習滿足」修出入息念、四念處配合「七覺分」,要「依遠離、依無欲,依滅、向于舍」,先把非常重要的字眼關鍵標示出來,在修行上面,要真正邁向解脫道,能夠有「依遠離」的精神,也就是無條件、無所求之心去修。
所以,不要認爲我今天很努力參加禅修,就一定要克期取證,什幺時候就一定要開悟,就一定要得到什幺果……。你想抓得越緊,越是得不到。我們是要有修行解脫的動力與決心,但是又要能夠拿捏到要全然的放,那一種不用力,這要慢慢捉摸出精髓。
修行不是說「如果我修行之後,將來開悟了,就可以成爲人家的人天師表,就可以爲人老師,就可以當住持……」背後是一個名利心在作祟,就已經有染汙了,都是有所求。這裏講要「依遠離,依無欲」,要放下世間的名利,才能夠真正體證到解脫道上面的「出世間法」。
「依滅」,事實上要從「有爲法」逐步邁向「無爲法」、邁向涅槃解脫,「滅」不是說你越修越厲害,是越修越覺得自己不厲害,也就是「我是、我能、我慢」越來越減少,你的心越柔軟,包括說「向于舍」,「舍」就是把世間的顛倒夢想,以及種種抓取都能夠放下,這是很重要的一些原則,我們引用老子的「爲學日增,爲道日損,損之又損,終至無爲」,這一句話含意非常深,可以跟這裏的經文結合。
「爲學日增」是包括作學問,在抓世間的名利方面,也就是「世間法」的修行、「世間法的」抓取,你是會越修越厲害。「日增」是越來越厲害,你會越修越厲害,于是「我慢」越大。如果走在「世間法」的修行,是越修越厲害。
如果真正走在「出世間法」的解脫道上,你是「日損」,就是「我慢」漸漸越來越少。十個結、種種結縛就是你的抓取,那些抓取會越來越少,貪愛、無明、沖動會漸漸減少,叫做「爲道日損」,「損」就是把我們的種種「無明」沖動、「我慢」,逐漸減少、減少。「損之又損,終至無爲」,我們修行解脫上面的十個結,亦即十道防衛體系的十個結「損之又損」,一個一個的斷除。把後面的「五上分結」,亦即「無明」與「我慢」斷除掉,真正證到四果的人,才能夠體證到涅槃、無爲、空,就是老子所講的「損之又損、、終至無爲」,與經文的「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」是可以互相配合。
本經是將「出入息法」與「四念處」的修法結合,是非常完整且很深入的修行法,如果能夠完整結合,又有善知識的指導,十天的禅修,隨時都有可能開悟證果,真是「不待時節」,但是先決條件是要有正知正見的法義聞思基礎,以及對「出入息法」的出入息念十六勝行,與「四念處」的內容有所了解。
下一節課就會帶領大家如何在你的家中,在你的上班工作中,把出入息初步至少前面四個階段,就可以應用、就可以來做。至于說以後是不是有比較長的時間,一天或是兩天的實修機緣,就看大家的需要。如果大家有需要,且有場地、有因緣,我們隨時都可以舉辦禅修,以後如果要有七天或十天的期間,也是看大家的因緣需要。我們真的聞思,就是要進入實修實證,以後就是看大家的因緣情況,但是我們在上課的過程中,會帶領大家實際如何去做「出入息法」。心法要領掌握到,平常在家中就可以打坐廿分鍾、卅分鍾,你都可以應用上來,當你了解之後,「出入息法」的打坐跟以前的質量就會不一樣。
「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,得大果大福利。是比丘欲求『離欲、惡不善法,有覺有觀,離生喜樂』,初禅具足住」修出入息法之後,你就進入到初禅的情況,再來修出入息法,可以帶領進入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包括四禅八定都沒問題。所以,「出入息法」可深、可淺,但是初禅到四禅的階段是以出入息念爲所緣、爲主角,再來後面入五定到八定,這時候是進入「無色界」。
一般還沒有修行的凡夫是在「欲界」裏面,初禅到四禅是屬于進入「色界」,再來五定到八定是「無色界」。「色界」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,爲什幺說初禅到四禅是屬于「色界」?因爲要進入初禅到四禅,大部分都是依地、水、火、風,它有一個比較有形象的所緣,然後深入,就是屬于「色界」方面的。「出入息念」所依就是「風界」,也是屬于「色界」裏面的地、水、火、風。「空」跟「識」方面,是進入「無色界」,是五定到八定的所緣。
初禅到四禅是以「出入息」爲主要的一個所緣。五定到八定的階段,「出入息」已經退爲背景,變成以「空無邊」、「識無邊」爲所緣,但是這時候還是一樣知道呼吸,出入息方面的吸、呼還都知道,修「安那般那」是可以入深定,也可以在「未到地定」、「初禅」都可以。當你有定之後,加上「止觀雙運」,就可以怎幺樣呢?「具足叁結盡,得須陀洹果」,又可以進入到證果。「叁結盡」不是光在修四禅八定,就能夠得到,如果光在四禅八定,沒有進入「觀」,沒有體會法義,就只是在「世間定」下工夫修行而已,你要斷結、開智慧,一定要進入「止觀雙運」。至于說怎幺樣從「止」,然後跟「觀」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叁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