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配合,有很重要的轉折點,不然你修這些四禅八定,都只是在「世間法」裏面繞。「叁結盡,貪、瞋、癡薄,得斯陀含果」就是證到二果,「五下分結盡,得阿那含果」是證到叁果,然後繼續再用功就可以證到四果。
熟練「出入息法」之後,要修「止」、修「觀」,要「止觀雙運」都可以,所以不要小看出入息法,能進入「止觀雙運」,則易看到諸結而斷結而證果。觀呼吸法可應用到遍一切處、遍一切時。無論走路、工作、等公交車、坐車、上班、炒菜、洗衣、上廁所……,都可以當下現觀呼吸生滅、體悟無常、現見法。
當我們實際去練習的時候,可以慢慢體會到這一段經文所強調的要點,第五節與前面經文是大同小異,一樣是講出入息法、十六勝行,配合「四念住」的修法。(第186頁)「或入林中、閑房、樹下」,「閑房」就是禅房。事實上,以前的禅房就是一個很單純可以打坐禅修的地方,就是閑房、樹下或空露地,接近大自然。像我前兩年在慈蓮寺,大部分都在戶外睡覺、戶外打坐、赤腳走路,接近大自然的感受會更不一樣,更是溶爲一體。
在南傳方面有一條戒律,就是原則上要赤腳托缽,除非你的腳有受傷才穿鞋子。事實上,我體會到它的用意就是肌膚每分每秒可以跟大地親密接觸,一方面當然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幫助,一方面去感受到跟整個大地、大自然是一體的。所以,如果機緣可以,不妨多赤腳踏在大地上,尤其是踏在泥土、沙土上面,跟大地溶爲一體,那種感覺會更深刻。
「念于內息,系念善學;念于外息,系念善學」內息、外息怎幺分?最主要是覺知力放在我們的鼻腔以內,然後包括整個呼吸道這樣下來,當吸氣的時候,空氣透過這個管道進入到裏面,是「內息」,重點是覺察在裏面,「外息」等于說是在鼻孔外面的這一段,包括嘴唇外面的,都是屬于「外息」的範圍。「息長息短」的「息長」就是第一階段,「息短」就是第二階段,「覺知一切身入息」是第叁階段,其他的就以此類推。
(第六節)「安那般那念」這段經文是引用《清淨道論》,因爲這是要進入實修之時,才會再更深度講述,等大家進入比較深的聞思,講到五蘊、界、處,要真正有所體會,必須有一些行、定力的基礎。現在先講一些概念讓大家全部了解,當我們實際做了初步這些練習,然後你再聞思,又可以體會到更深,等于說會水漲船高,以後我們再講解比較深的出入息法。尤其,如果有幾天的禅修時間,練習整套全部的步驟,包括身、受、心、法,整個全套的解析,就可以應用到很深入、很微細。如果現在講微細深入下去,你不容易真正體會到。
《清淨道論》是在南傳「上座部」裏面滿重要的一部書,我們國內也有出版,它有上、中、下叁冊。如果要深入原始佛法的聞、思、修,這一套也是滿值得參考。「『諸比丘!此安般念--叁摩地修習與多作時,實爲寂靜,殊勝,純粹與樂住,對已生的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』世尊這樣贊歎之後又說:『然而諸比丘,雲何修習安般念叁摩地?』」「叁摩地」就是「定」,從修「出入息念」,然後入定。
「雲何多作,實爲寂靜、殊勝」怎幺樣實際去做呢?「諸比丘!茲有比丘,去阿練若」「阿練若」就是禅修道場,也就是前面有講的空閑處。「禅房」就是禅修道場。「去阿練若,或去樹下,或去空閑處,結跏趺坐,正直其身,置念面前,而彼(比丘)或念入息,或念出息」第一個階段是「(一)出息長時知『我出息長』,或者入息長時知『我入息長』……」。
打坐的姿勢方面,有的人會強調一定要雙盤,才是神聖的什幺坐,有的人認爲說單盤就可以,有的人重視雙盤,認爲說單盤、散盤都不可以,一定要雙盤……。事實上,都是衆生在身相上面計較、比較,都沒意義啊!最重要是心,心法沒有掌握到,卻是在「身」上面在比較,都在顯現「你散盤、我單盤,我比你高一級;你單盤、我雙盤,喔!我比你高一級;你雙盤一個小時,我叁個小時……」這些都是在比較!都沒意義啊!
打坐,最重要就是坐起來感覺舒服、輕松、穩定,你能夠放松,因爲真正要進入「止觀雙運」,你的身、心一定不可以緊繃的,如果你勉強在那裏雙盤、在那裏熬腿,就會被那些外境拉扯掉,根本沒辦法進入實修。所以,要你覺得這樣坐下來能夠放松、身心穩定,你才能夠進入微細的「止觀雙運」,不要在外相上面計較。但是彎腰駝背這樣也不可以,因爲彎腰駝背容易累,是正直、打直、柔軟,但是不要僵硬。所以,這是打坐的一些重要基本原則,而不是在姿態上怎幺樣擺放,或是有的人說打坐,手要結什幺印、什幺印,都是執著在外相上面,其實那是可有可無,因爲沒有接觸到心法,重要是你要掌握到心法。
「置念面前」是什幺意思?因爲我們本來都是心猿意馬,心、你的念頭,到處飄東飄西,妄想雜念很多,如果你沒有專心下來,身體坐在這裏,心卻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。如果你不是主動要來聽聞這門課程,是被謝經理強迫哄騙過來的,就會坐得很痛苦,你的心是跑到外面去,你的心就不在這裏。「置念面前」就是把覺知放在你的當下,放在你的眼前,把你的身心、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面前來,拉回到眼前來,從十八層天外面把它拉回來。「置念面前」就是把你的覺知拉回到眼前、拉回到當下,覺知當下,拉回到現在。
「置念面前,而彼(比丘)或念入息,或念出息」就是當下是在出息或是入息,你的念是清楚明覺。「念」就是覺知,要把覺知清楚放在覺知到你當下是在入息,還是出息,這些要清楚覺知到。
第一階段--出息長時,知『我出息長』,或者入息長時,知『我入息長』
「出息長時,知『我出息長』,或者入息長時,知『我入息長』」後面的整個步驟有一個重點、要領一定要掌握到,因爲很多人在修「出入息法」沒有掌握到要領,真是很冤枉!修習「出入息法」有一要領:讓呼吸自然進出,如實觀察就好。不要用自我的意識去掌控呼吸,也不要暗示或想象。很多人在教導「出入息法」,常常配合著想像或是暗示,或是用意識去掌控、用意念去引導,都還有一個「我」在後面操控,這樣見不到自自然然的法。所以,不要用自我意識去掌控,也不要用暗示或想象,當身心沈靜下來,深入觀察身心內外一切實相,才能夠見到真實的法、如實的法,法本自然,要掌握到原則。
第二階段--出息短時,知『我出息短』,或者入息短時,知『我入息短』
「(二)出息短時,知『我出息短』,或者入息短時,知『我入息短』」什幺叫作「息長」?什幺叫作「息短」?要在實修上面慢慢體會,我們一般打坐下來,呼吸都會比較粗一點,就是屬于「長呼吸」,這裏的「長」,不要從字面上去說我呼吸拉的很長、刻意拉長,以爲後面的「短呼吸」就是呼吸很急促、很短,不是這樣!
當你在正常的打坐過程,是會從呼吸比較粗的情況,慢慢身心比較定的時候,呼吸會怎幺樣呢?會進入比較細、比較微,不是短促,短促就是心急。事實上,就是從自然比較粗的呼吸,然後慢慢進入比較微細的呼吸,因爲你的身、心越來越甯靜,所以它的呼吸就會越來越細、越微細,所以,「短」,不是呼吸的短,而是呼吸的微細,由粗到細。在過程中,要讓它自然的演變,不要刻意現在要練習「長呼吸」,就一直在那裏練習;再來第二階段要練習短呼吸,開始一直短……,不可以這樣啊!那是變成一種練功夫。
就是讓它自然的,當一坐下,就是如實觀察,保持一個客觀的覺察者,看你當下呼吸是粗,就覺知它粗,吸、覺知它吸,呼、覺知到它呼。如果不知道呼吸粗,可以加一點深呼吸,當你心散亂的時候,最初可以透過幾次的深呼吸,把原來比較散亂的心拉回來,然後再恢複自然的呼吸。
第一個階段就是粗呼吸,當你的心越甯靜,呼吸就比較微細、越微細。如果你的覺性沒有提升,當呼吸進入比較微細之時,就會打瞌睡、睡著了,然後進入昏睡。「置念面前」就是覺性拉回來當下、清楚明覺,覺知到你當下的呼吸。讓呼吸自然,而且要無所得、無所求,亦即「依遠離、依離欲、依滅」。
爲什幺打坐之後,呼吸會急促?或是有的人胸部會悶?或是打坐一兩個小時,禅修期間打坐一兩天之後,會越煩躁?就是沒有掌握到放松的要領,因爲當你一坐下來,就是想有所得、有所求,或是說呼吸方面,沒有掌握到自然呼吸,而是意念、意識在操控它,胸悶或是呼吸不順暢,都是代表用意念在操控它、在幹擾它,都是「有爲法」在作祟,就是要把這些放下。事實上,修行會掌握到要領,禅修是很放松的。我們修行是要精進不錯,但不是繃緊、是很放松,也就是「自我」方面,要把它淡化、淡化,這樣才能夠見到自然的法。
所以,如果在打坐的時候,會有急促、胸悶的現象,記得!要馬上檢查一下,你的身心是繃緊的,就要放松,隨時檢查到、隨時就放松,放下!放下!當你慢慢坐下來之後,就會很自然進入第叁個階段,前面是長短、粗細、進出,你都清楚明覺,因爲我們的心就象是心猿意馬到處亂跑,把它系在呼吸上面,讓我們的心能夠甯靜下來,讓心能夠止下來。
第叁階段--『覺知全身我出息』及『覺知全身我入息』彼如是學
第叁個階段是「『覺知全身我出息』及『覺知全身我入息』彼如是學」。「全身」方面有兩種解釋角度,一種是說呼吸的全程,本來只有守住一個點、一個區域,或是只有看它吸進去的氣,這樣而已。有的就叫你守住在人中或是鼻孔,然後當它進,你就知道進,或是出、也是知道出,然後就只有光是注意這一點,這是進入「處」的階段。至于「數」,如果可以不用數,盡量不要數,非必要就不要數。如果你需要數,就用幾次的深呼吸,這樣就好了。「數」就好像還常常吸著奶嘴,因爲數目會變成都是一個所依,一直依靠數目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叁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