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配合,有很重要的转折点,不然你修这些四禅八定,都只是在「世间法」里面绕。「三结尽,贪、瞋、痴薄,得斯陀含果」就是证到二果,「五下分结尽,得阿那含果」是证到三果,然后继续再用功就可以证到四果。
熟练「出入息法」之后,要修「止」、修「观」,要「止观双运」都可以,所以不要小看出入息法,能进入「止观双运」,则易看到诸结而断结而证果。观呼吸法可应用到遍一切处、遍一切时。无论走路、工作、等公交车、坐车、上班、炒菜、洗衣、上厕所……,都可以当下现观呼吸生灭、体悟无常、现见法。
当我们实际去练习的时候,可以慢慢体会到这一段经文所强调的要点,第五节与前面经文是大同小异,一样是讲出入息法、十六胜行,配合「四念住」的修法。(第186页)「或入林中、闲房、树下」,「闲房」就是禅房。事实上,以前的禅房就是一个很单纯可以打坐禅修的地方,就是闲房、树下或空露地,接近大自然。像我前两年在慈莲寺,大部分都在户外睡觉、户外打坐、赤脚走路,接近大自然的感受会更不一样,更是溶为一体。
在南传方面有一条戒律,就是原则上要赤脚托钵,除非你的脚有受伤才穿鞋子。事实上,我体会到它的用意就是肌肤每分每秒可以跟大地亲密接触,一方面当然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帮助,一方面去感受到跟整个大地、大自然是一体的。所以,如果机缘可以,不妨多赤脚踏在大地上,尤其是踏在泥土、沙土上面,跟大地溶为一体,那种感觉会更深刻。
「念于内息,系念善学;念于外息,系念善学」内息、外息怎幺分?最主要是觉知力放在我们的鼻腔以内,然后包括整个呼吸道这样下来,当吸气的时候,空气透过这个管道进入到里面,是「内息」,重点是觉察在里面,「外息」等于说是在鼻孔外面的这一段,包括嘴唇外面的,都是属于「外息」的范围。「息长息短」的「息长」就是第一阶段,「息短」就是第二阶段,「觉知一切身入息」是第三阶段,其他的就以此类推。
(第六节)「安那般那念」这段经文是引用《清净道论》,因为这是要进入实修之时,才会再更深度讲述,等大家进入比较深的闻思,讲到五蕴、界、处,要真正有所体会,必须有一些行、定力的基础。现在先讲一些概念让大家全部了解,当我们实际做了初步这些练习,然后你再闻思,又可以体会到更深,等于说会水涨船高,以后我们再讲解比较深的出入息法。尤其,如果有几天的禅修时间,练习整套全部的步骤,包括身、受、心、法,整个全套的解析,就可以应用到很深入、很微细。如果现在讲微细深入下去,你不容易真正体会到。
《清净道论》是在南传「上座部」里面满重要的一部书,我们国内也有出版,它有上、中、下三册。如果要深入原始佛法的闻、思、修,这一套也是满值得参考。「『诸比丘!此安般念--三摩地修习与多作时,实为寂静,殊胜,纯粹与乐住,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』世尊这样赞叹之后又说:『然而诸比丘,云何修习安般念三摩地?』」「三摩地」就是「定」,从修「出入息念」,然后入定。
「云何多作,实为寂静、殊胜」怎幺样实际去做呢?「诸比丘!兹有比丘,去阿练若」「阿练若」就是禅修道场,也就是前面有讲的空闲处。「禅房」就是禅修道场。「去阿练若,或去树下,或去空闲处,结跏趺坐,正直其身,置念面前,而彼(比丘)或念入息,或念出息」第一个阶段是「(一)出息长时知『我出息长』,或者入息长时知『我入息长』……」。
打坐的姿势方面,有的人会强调一定要双盘,才是神圣的什幺坐,有的人认为说单盘就可以,有的人重视双盘,认为说单盘、散盘都不可以,一定要双盘……。事实上,都是众生在身相上面计较、比较,都没意义啊!最重要是心,心法没有掌握到,却是在「身」上面在比较,都在显现「你散盘、我单盘,我比你高一级;你单盘、我双盘,喔!我比你高一级;你双盘一个小时,我三个小时……」这些都是在比较!都没意义啊!
打坐,最重要就是坐起来感觉舒服、轻松、稳定,你能够放松,因为真正要进入「止观双运」,你的身、心一定不可以紧绷的,如果你勉强在那里双盘、在那里熬腿,就会被那些外境拉扯掉,根本没办法进入实修。所以,要你觉得这样坐下来能够放松、身心稳定,你才能够进入微细的「止观双运」,不要在外相上面计较。但是弯腰驼背这样也不可以,因为弯腰驼背容易累,是正直、打直、柔软,但是不要僵硬。所以,这是打坐的一些重要基本原则,而不是在姿态上怎幺样摆放,或是有的人说打坐,手要结什幺印、什幺印,都是执着在外相上面,其实那是可有可无,因为没有接触到心法,重要是你要掌握到心法。
「置念面前」是什幺意思?因为我们本来都是心猿意马,心、你的念头,到处飘东飘西,妄想杂念很多,如果你没有专心下来,身体坐在这里,心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。如果你不是主动要来听闻这门课程,是被谢经理强迫哄骗过来的,就会坐得很痛苦,你的心是跑到外面去,你的心就不在这里。「置念面前」就是把觉知放在你的当下,放在你的眼前,把你的身心、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面前来,拉回到眼前来,从十八层天外面把它拉回来。「置念面前」就是把你的觉知拉回到眼前、拉回到当下,觉知当下,拉回到现在。
「置念面前,而彼(比丘)或念入息,或念出息」就是当下是在出息或是入息,你的念是清楚明觉。「念」就是觉知,要把觉知清楚放在觉知到你当下是在入息,还是出息,这些要清楚觉知到。
第一阶段--出息长时,知『我出息长』,或者入息长时,知『我入息长』
「出息长时,知『我出息长』,或者入息长时,知『我入息长』」后面的整个步骤有一个重点、要领一定要掌握到,因为很多人在修「出入息法」没有掌握到要领,真是很冤枉!修习「出入息法」有一要领:让呼吸自然进出,如实观察就好。不要用自我的意识去掌控呼吸,也不要暗示或想象。很多人在教导「出入息法」,常常配合着想像或是暗示,或是用意识去掌控、用意念去引导,都还有一个「我」在后面操控,这样见不到自自然然的法。所以,不要用自我意识去掌控,也不要用暗示或想象,当身心沉静下来,深入观察身心内外一切实相,才能够见到真实的法、如实的法,法本自然,要掌握到原则。
第二阶段--出息短时,知『我出息短』,或者入息短时,知『我入息短』
「(二)出息短时,知『我出息短』,或者入息短时,知『我入息短』」什幺叫作「息长」?什幺叫作「息短」?要在实修上面慢慢体会,我们一般打坐下来,呼吸都会比较粗一点,就是属于「长呼吸」,这里的「长」,不要从字面上去说我呼吸拉的很长、刻意拉长,以为后面的「短呼吸」就是呼吸很急促、很短,不是这样!
当你在正常的打坐过程,是会从呼吸比较粗的情况,慢慢身心比较定的时候,呼吸会怎幺样呢?会进入比较细、比较微,不是短促,短促就是心急。事实上,就是从自然比较粗的呼吸,然后慢慢进入比较微细的呼吸,因为你的身、心越来越宁静,所以它的呼吸就会越来越细、越微细,所以,「短」,不是呼吸的短,而是呼吸的微细,由粗到细。在过程中,要让它自然的演变,不要刻意现在要练习「长呼吸」,就一直在那里练习;再来第二阶段要练习短呼吸,开始一直短……,不可以这样啊!那是变成一种练功夫。
就是让它自然的,当一坐下,就是如实观察,保持一个客观的觉察者,看你当下呼吸是粗,就觉知它粗,吸、觉知它吸,呼、觉知到它呼。如果不知道呼吸粗,可以加一点深呼吸,当你心散乱的时候,最初可以透过几次的深呼吸,把原来比较散乱的心拉回来,然后再恢复自然的呼吸。
第一个阶段就是粗呼吸,当你的心越宁静,呼吸就比较微细、越微细。如果你的觉性没有提升,当呼吸进入比较微细之时,就会打瞌睡、睡着了,然后进入昏睡。「置念面前」就是觉性拉回来当下、清楚明觉,觉知到你当下的呼吸。让呼吸自然,而且要无所得、无所求,亦即「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」。
为什幺打坐之后,呼吸会急促?或是有的人胸部会闷?或是打坐一两个小时,禅修期间打坐一两天之后,会越烦躁?就是没有掌握到放松的要领,因为当你一坐下来,就是想有所得、有所求,或是说呼吸方面,没有掌握到自然呼吸,而是意念、意识在操控它,胸闷或是呼吸不顺畅,都是代表用意念在操控它、在干扰它,都是「有为法」在作祟,就是要把这些放下。事实上,修行会掌握到要领,禅修是很放松的。我们修行是要精进不错,但不是绷紧、是很放松,也就是「自我」方面,要把它淡化、淡化,这样才能够见到自然的法。
所以,如果在打坐的时候,会有急促、胸闷的现象,记得!要马上检查一下,你的身心是绷紧的,就要放松,随时检查到、随时就放松,放下!放下!当你慢慢坐下来之后,就会很自然进入第三个阶段,前面是长短、粗细、进出,你都清楚明觉,因为我们的心就象是心猿意马到处乱跑,把它系在呼吸上面,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,让心能够止下来。
第三阶段--『觉知全身我出息』及『觉知全身我入息』彼如是学
第三个阶段是「『觉知全身我出息』及『觉知全身我入息』彼如是学」。「全身」方面有两种解释角度,一种是说呼吸的全程,本来只有守住一个点、一个区域,或是只有看它吸进去的气,这样而已。有的就叫你守住在人中或是鼻孔,然后当它进,你就知道进,或是出、也是知道出,然后就只有光是注意这一点,这是进入「处」的阶段。至于「数」,如果可以不用数,尽量不要数,非必要就不要数。如果你需要数,就用几次的深呼吸,这样就好了。「数」就好像还常常吸着奶嘴,因为数目会变成都是一个所依,一直依靠数目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