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禅修,只要有七天到十天,是要开悟证果,如果没有开悟证果,有两个现象:第一是引导的老师本身也还不知道,第二种情况是学员的闻思基础不够。所以,只要你的闻思基础具足,又有适当因缘,七天到十天要「证初果」,都是没有问题。只要有「证初果」的证量,以后再经过一段期间的闻思又闻思,深度就不一样,下一次禅修要证二果、三果,就可以逐步上来。以前佛陀引导弟子都是这样,只要经过实修之后,就能够「明、解脱满足」。
「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,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,若长、若短、一切身行觉知、身行休息……」因为有十六个阶段,请大家把「若长」写上「1」(第二个阶段),「若短」是「2」(第二个阶段),「一切身行觉知」第三阶段,「身行休息」是第四个阶段。
「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,异于身者,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」「身身观念住」就是「四念住」--身、受、心、法里面的「身念住」的阶段,「出入息」与「身念住」要如何配合呢?以后我们会再详细解析。「异于身者」比较深,因为必须是要老参、老修行,才有办法去体会到,我们在后面的第24章--四念处的修法里面就有提到,修行这方面要怎幺样逐步提升呢?从内身、内受、内心、内法,再扩展到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,再扩展到内外身、内外受,内外心、内外法,它是这样逐步去扩展。
现在大家先把自己身体的呼吸要先觉察好,这是首要的步骤,也就是修行要从点、线、面……,你本身「出入息」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就是你的点、线,这要先明觉、先觉察到,才能进一步扩展到外身、外受。所以,我们现在先讲理论方面,至于实际方面要看我们的进度,大家先把「理」方面弄清楚,修行才能够掌握到诀窍。第一到第四个阶段是属于「出入息」,然后配合「身念住」的修法。
「异于身者」如果能够清楚了悟自己身体的实况,就可以知道别人。要先有自知之明,才能够知道别人。自己有没有贪、瞋、痴,能够如实观察到,才能够如实观察到别人有没有贪、瞋、痴,才能够真正将心比心,「随心比」就是将心比心。清楚知道自己是怎幺样的状态,就像一个明境,可以如实照见到别人。但是,如果你本身没有清楚知道,我们都是在看别人的脸黑,就不是「随身比」、「随心比」。因为你看不到自己,总是在看别人的脸黑。我们修行有回来向内反观,有清楚看到自己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如此才能进一步去看到众生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慢慢运用比较纯熟之后,也就是「他心通」,亦即「将心比心」。
如果应用比较纯熟,你的内心安不安,你眨个眼我都很清楚知道,你的眼神都在告诉我:内心安不安?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告诉我。所以,唯有你的内心宁静,才能够清楚判断、了解对方,但是重点都是要从我们本身的身、受、心、法开始净化起,你才能够如实知道外面。
「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」是第五个阶段,「喜觉知,乐觉知」是第六阶段,「心行觉知」是第七阶段,「心行息觉知」是第八阶段,「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」是属于「出入息」与「受念住」的配合。所以,「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」,「异于受者」也是一样,「彼亦随受比思惟」。「尔时圣弟子心觉知」是第九阶段,「心悦」是第十阶段,「心定」是第十一阶段,「心解脱觉知」是第十二阶段,是「出入息」跟「心念住」的配合。所以,「尔时圣弟子心心观念住,若有异心者,彼亦随心比思惟」,能够清楚知道当下心行的种种状态,你才有能力去了解别人的心行种种状态,这是「出入息」到「心念住」。
「若圣弟子尔有时观无常」是第十三阶段,「断」是第十六阶段,「无欲」是第十四阶段,「灭」是第十五阶段。以上是《阿含经》里面的经文是这样写,等一下再看《清净道论》的解释会比较详细、有系统的整理。如果你把「出入息念」做好了,修「四念处」方面就能够配合、应用得很好。所以,「四念处」要修好,前面一定要有「出入息法」的搭配,两者配合再加上实修时,又加上「七觉支」的应用。「七觉支」就是在调整修行过程中的松紧,是对症治疗的药,你是在用法,但是因为松紧拿捏、偏左偏右,不一定能够觉察到,这时候善知识会协助你怎幺运用「七觉支」,把松紧调整到中道,来「止观双运」。所以,七觉支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对治、调整。
(第184页)「『云何修七觉分,满足明、解脱?』佛告阿难:『若比丘修念觉分,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;修念觉分已,满足明、解脱。……乃至修舍觉分……』」后面还有一章讲「七觉分」方面,我们以后还会再讲,最重要就是这里有提到「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」,再来是「名法法相类、法法相润。如是十三法,一法为增上,一法为门,次第增进,修习满足」修出入息念、四念处配合「七觉分」,要「依远离、依无欲,依灭、向于舍」,先把非常重要的字眼关键标示出来,在修行上面,要真正迈向解脱道,能够有「依远离」的精神,也就是无条件、无所求之心去修。
所以,不要认为我今天很努力参加禅修,就一定要克期取证,什幺时候就一定要开悟,就一定要得到什幺果……。你想抓得越紧,越是得不到。我们是要有修行解脱的动力与决心,但是又要能够拿捏到要全然的放,那一种不用力,这要慢慢捉摸出精髓。
修行不是说「如果我修行之后,将来开悟了,就可以成为人家的人天师表,就可以为人老师,就可以当住持……」背后是一个名利心在作祟,就已经有染污了,都是有所求。这里讲要「依远离,依无欲」,要放下世间的名利,才能够真正体证到解脱道上面的「出世间法」。
「依灭」,事实上要从「有为法」逐步迈向「无为法」、迈向涅槃解脱,「灭」不是说你越修越厉害,是越修越觉得自己不厉害,也就是「我是、我能、我慢」越来越减少,你的心越柔软,包括说「向于舍」,「舍」就是把世间的颠倒梦想,以及种种抓取都能够放下,这是很重要的一些原则,我们引用老子的「为学日增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终至无为」,这一句话含意非常深,可以跟这里的经文结合。
「为学日增」是包括作学问,在抓世间的名利方面,也就是「世间法」的修行、「世间法的」抓取,你是会越修越厉害。「日增」是越来越厉害,你会越修越厉害,于是「我慢」越大。如果走在「世间法」的修行,是越修越厉害。
如果真正走在「出世间法」的解脱道上,你是「日损」,就是「我慢」渐渐越来越少。十个结、种种结缚就是你的抓取,那些抓取会越来越少,贪爱、无明、冲动会渐渐减少,叫做「为道日损」,「损」就是把我们的种种「无明」冲动、「我慢」,逐渐减少、减少。「损之又损,终至无为」,我们修行解脱上面的十个结,亦即十道防卫体系的十个结「损之又损」,一个一个的断除。把后面的「五上分结」,亦即「无明」与「我慢」断除掉,真正证到四果的人,才能够体证到涅槃、无为、空,就是老子所讲的「损之又损、、终至无为」,与经文的「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」是可以互相配合。
本经是将「出入息法」与「四念处」的修法结合,是非常完整且很深入的修行法,如果能够完整结合,又有善知识的指导,十天的禅修,随时都有可能开悟证果,真是「不待时节」,但是先决条件是要有正知正见的法义闻思基础,以及对「出入息法」的出入息念十六胜行,与「四念处」的内容有所了解。
下一节课就会带领大家如何在你的家中,在你的上班工作中,把出入息初步至少前面四个阶段,就可以应用、就可以来做。至于说以后是不是有比较长的时间,一天或是两天的实修机缘,就看大家的需要。如果大家有需要,且有场地、有因缘,我们随时都可以举办禅修,以后如果要有七天或十天的期间,也是看大家的因缘需要。我们真的闻思,就是要进入实修实证,以后就是看大家的因缘情况,但是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,会带领大家实际如何去做「出入息法」。心法要领掌握到,平常在家中就可以打坐廿分钟、卅分钟,你都可以应用上来,当你了解之后,「出入息法」的打坐跟以前的质量就会不一样。
「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,得大果大福利。是比丘欲求『离欲、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』,初禅具足住」修出入息法之后,你就进入到初禅的情况,再来修出入息法,可以带领进入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包括四禅八定都没问题。所以,「出入息法」可深、可浅,但是初禅到四禅的阶段是以出入息念为所缘、为主角,再来后面入五定到八定,这时候是进入「无色界」。
一般还没有修行的凡夫是在「欲界」里面,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进入「色界」,再来五定到八定是「无色界」。「色界」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,为什幺说初禅到四禅是属于「色界」?因为要进入初禅到四禅,大部分都是依地、水、火、风,它有一个比较有形象的所缘,然后深入,就是属于「色界」方面的。「出入息念」所依就是「风界」,也是属于「色界」里面的地、水、火、风。「空」跟「识」方面,是进入「无色界」,是五定到八定的所缘。
初禅到四禅是以「出入息」为主要的一个所缘。五定到八定的阶段,「出入息」已经退为背景,变成以「空无边」、「识无边」为所缘,但是这时候还是一样知道呼吸,出入息方面的吸、呼还都知道,修「安那般那」是可以入深定,也可以在「未到地定」、「初禅」都可以。当你有定之后,加上「止观双运」,就可以怎幺样呢?「具足三结尽,得须陀洹果」,又可以进入到证果。「三结尽」不是光在修四禅八定,就能够得到,如果光在四禅八定,没有进入「观」,没有体会法义,就只是在「世间定」下工夫修行而已,你要断结、开智慧,一定要进入「止观双运」。至于说怎幺样从「止」,然后跟「观」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