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

 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

  

  ]180页第一节)「有五法,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」如果具足五种前缘、五种因缘,对你在修「安那般那」,也就是「出入息念」,会有很具体的帮忙。「何等为五?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」第一个要持戒,持戒就是让你增加善缘、减少恶缘。事实上,「修出入息」是在闻思具足之后,更微细去实际深层体悟、体证。当你要进一步去实修体证,你的外缘要渐渐减少,如果你在禅修的时候,还担心很多事情,内心还在拉拉扯扯,就没办法真正进入实修实证。所以,第一个要持戒,是为了增加善缘、减少恶缘。

  「威仪行处具足,于微细罪能生畏怖,受持学戒,是名第一所饶益修安那般那」具体讲,就是大家平常多具足慈悲心,因为在慈悲心里面就有持戒,而且会让我们的心量逐渐扩展。「慈悲喜舍」本身就是持戒的一个很好、很重要原则,重要的原则就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」。「自净其意」就是进入实修,然后再实证。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就是持戒的总原则,这些恶缘减少、善缘增加之后,才有好的因缘进入「自净其意」,就是去净化,不断去体悟法,然后不断开悟。

  「少欲、少事、少务,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」,「少欲、少事、少务」就是放下很多的攀缘,并不是说什幺事情都不可以做,而是你该上班、该工作的,一样要正常的做,该负责的一样正常负责,该承担的一样要去承担,但是你要尽量减少、过滤不必要的攀缘,把外缘单纯化。如果这半年把不必要的外缘渐渐减少,你才会有更多的时间进入闻思,体会的深度就会加深。

  「饮食知量,多少得中,不为饮食起求欲想,精勤思惟,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」因为吃太饱、吃太多,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,很多会集中在胃肠,脑部会比较缺血、缺氧,打坐就容易产生昏沉。一方面肚子撑胀着,你要坐也不好坐,因此在禅修的时候,饮食是知量,只要可以这样就好,这样精神会比较好。

  「初夜、后夜不着睡眠,精勤思惟,初夜后夜,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」「初夜」是晚上六点到晚上十点,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是「中夜」,清晨的两点到六点就是「后夜」,如果精进再用功,一般睡四、五个小时就可以,当然它这里是订一个比较高的标准,佛陀以前带领弟子,都是以比丘为主,他们都是专修,没有世间的俗事、杂务,是满单纯的,像这种情况是可以。

  但是一般我们都有在上班,说只睡四个小时,打坐都还是会昏沉。所以,大家要灵活应用,是不要懒睡、不要贪睡,但是睡眠量不够,打坐更容易昏沉,而且常常又会对抗。打坐,又不让它昏沉,但是身心又疲倦,常常在那里拉拉扯扯,这样你反而更苦。当然不要贪睡,但是睡眠也要适量、适当。

  「空闲林中,离诸愦闹,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」找个安静的地方,初学是需要比较宁静的地方,接近大自然修行有相当好的优点,如果因缘不具足,就像我们在会议室里面,大家一样可以打坐,这样也很好!如果因缘许可,在接近大自然的郊外环境打坐,质量又更不一样。但是,也不要说就等以后有因缘,再去那边打坐,现在好像都没什幺,疏忽了眼前这些,这样也很浪费眼前的这些福报。

  其实能够在台北市的黄金地段,有这幺大的教室,大家一起来闻思,真的是大家的福报,所以要好好珍惜,感恩很多因缘形成,才有这样的因缘共聚一堂认真来闻思。

  什幺要在「空闲林中」?以后大家因缘许可,在教室里面就可以打坐,当你慢慢运用成熟,在上班之中一样可以打坐,在工作之中只要短短的几秒钟,或是一两分钟,都可以让你打坐充电,让你的头脑更清醒,随时随地都可以是你打坐、观呼吸的好所在。

  

  什幺以前佛陀他们修行大部分都在森林里面?有关于佛陀,示现一个满有趣的问题:第一,他出生的地方是在花园的树下;第二,他修道、悟道的地方,也是在菩提树下;第三,他讲经说法的地方,常常也是树下;第四,最重要的,他入涅槃的时候也是选择在树下。后来当我想到这些问题,然后把它串联起来,当后来我从大自然见到法的时候,才体会到:哇!原来佛陀他一生所示现的,都是在告诉我们:法,就在大自然中;法,就在大家的眼前。所以,我们所播放的很多幻灯片,都是从实际的例子让大家来看到,大自然这些活生生的法。

  「安那般那」就是出入息念,也就是观呼吸,这是非常重要一种修行法门。「观呼吸」主要是将散乱的心渐渐收摄下来、让心澄静下来,以便对身心内外、对宇宙人生的实相,进行如实深观,最初大多要参加为期数天的集体专修,以便进行实修实证。

  我们一般观呼吸,在北传佛教有的人教观呼吸,都会

  那个数、再来随、再来处,很多人修观呼吸方面,他修了好几年了,但是还常常每次打坐都是在那里数,每次打坐都还是在那里数,至于怎幺样进入「随」,怎幺样进入「处」,真的也不知道怎幺样进入。你纵然在「数、随、处」上面下工夫,后来渐渐禅相这些会出来,也就是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」这些会出来。但是,你在这些方面下多少工夫,都只是在「世间定」而已,都只有在修「止」上面下工夫而已。

  所以,目标不是在那里「数」数目,或是说把呼吸看得多清楚,这些都只是「工具」。「观呼吸」重要的就是让你「止」下来,然后要进入去观法义、体悟法义,以后大家因缘情况可以,实际在修「出入息念」的时候,就要「止观双运」。至于你要怎幺样「止观双运」,如果在这种「数、随、处」方法,都是属于「有为法」,亦即有意识在操控,我们要把有为法、有意识这些操控,全部都要放下,才能够一开始就进入「止观双运」,这是很重要的关键诀窍。

  (第二节)「世尊告诸比丘:『我欲二月坐禅,诸比丘勿复往来,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。』尔时,世尊作是语已,即二月坐禅,无一比丘敢往来者」佛陀一样要给自己独处的时间,也要闭关专修充电,亦即佛陀闭关专修两个月。「布萨」就是半月诵戒,每半个月会有一个诵戒,以及提供大家检讨、改过的聚会,在基督教是叫做「告解」。

  「尔时世尊坐禅二月过已,从禅觉,于比丘僧前坐,告诸比丘」如果有人来问佛陀是怎幺样打坐?佛陀是怎幺样在闭关呢?「汝应答言:『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』」当佛陀当闭关专修的时候,一样是采用「安那般那」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「多住思惟,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,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;若长若短,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,一切身觉出息如实知……」。「佛告诸比丘:『若有正说,圣住、天住、梵住、学住、无学住、如来住,学人所不得当得,不到当到,不证当证,无学人现法乐住者,谓安那般那,此则正说』。

  此处经文告诉我们一个满重要的讯息,就是所有的修行人,不管你是初学或是老参,或是你已经解脱自在,像佛陀这样的人,一样都可以适用「安那般那」的修法。所以,所有的学人,向初果到证四果,一样全部都可以用「安那般那」,因为有些修行法门不见得普遍适合每一个人,这就是「安那般那」的重要。

  佛陀一次闭关专修就长达两个月,已为人师或当住持领众的人,只要尚未证到阿罗汉,无论再怎幺忙,都要给自己有独处专修的时候。有时候也要放下身份,虚心的当学生学习,如此才会成长、才能突破。以上是先跟大家做一个勉励,因为据我所看到的,当一个人当上人家的导师,当住持领众之后,都只是在教导别人而已,很少会虚心下来学习,很少给自己有专修净化,闭关的时候很少、很少,这样真的都是会卡住,而没办法提升。因为我们在座的人,也许有的人会现出家相也不一定,大家看以后的因缘,但是只要你还没有真正到达究竟解脱,要随时给自己有净化充电的机会,而且随时要放下身份虚心学习。如果一个人被称为大法师,或是当住持之后,要能够放下身份,虚心当学生学习,是很难、很难,很难!所以,现在先跟大家做一个勉励,要不断的虚心学习。

  佛陀闭关专修,主要就是用「安那般那念」,一切学人都可用「出入息法」,一切修行人都可用。觉音论师也把上座部里面,所常用的一些修行法,佛陀有开示过的一些修行法,他也都把它整理出来,但是里面最强调的,还是「出入息法」,所以这方面的技巧,大家要学起来,而此法门的优点,是可深、可浅、可窄、可广、可止、可观。「可深、可浅」就是说你要入深定也可以,你要停在「未到地定」、初禅也都可以,一方面可以让你摄心,这是可深、可浅。「可窄、可广」,出入息念方面,你可以缩小、缩小到一点,也可以慢慢把它扩大,从一个点,然后点、线、面的扩大,不断的扩大。

  比如国内葛印卡内观体系,他们的禅修就是从鼻孔附近的范围,从比较大的范围,然后再来缩小到人中一点,从一小点里面,然后去觉知它的生灭变化。「可窄」,就是可以缩小到一点,但是也要从「点」,又可以扩及到「线」、「面」、「空间」,很重要!所以,可广、可止、可观。「可止」是可以光是修禅定,如果会应用,是要「止观双运」,不需要依赖他物,很简便!走到哪里都可以修。

  在原始佛法,佛陀领导弟子实修实证之时,这一经(第三节)算是非常重要,但是因为以前经文是靠背诵,很多都只是记录重要的字眼,所谓的「出入息念」、「十六胜行」,都是很简要的讲重点而已。事实上,这一经是把出入息念跟四念住--「身、受、心、法」配合应用。

  「有一法,多修习已,乃至能令二法满足,何等为一法,

  安那般那,多修习已,能令四念处满足,四念处满足已,……乃至能令二法满足。何等为一法?为安那般那念。多修习已,能令四念处满足;四念处满足已,七觉分满足;七觉分满足已,明、解脱满足。」

  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