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叁章 出入息念

  第廿叁章 出入息念

  

  ]180頁第一節)「有五法,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」如果具足五種前緣、五種因緣,對你在修「安那般那」,也就是「出入息念」,會有很具體的幫忙。「何等爲五?住于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」第一個要持戒,持戒就是讓你增加善緣、減少惡緣。事實上,「修出入息」是在聞思具足之後,更微細去實際深層體悟、體證。當你要進一步去實修體證,你的外緣要漸漸減少,如果你在禅修的時候,還擔心很多事情,內心還在拉拉扯扯,就沒辦法真正進入實修實證。所以,第一個要持戒,是爲了增加善緣、減少惡緣。

  「威儀行處具足,于微細罪能生畏怖,受持學戒,是名第一所饒益修安那般那」具體講,就是大家平常多具足慈悲心,因爲在慈悲心裏面就有持戒,而且會讓我們的心量逐漸擴展。「慈悲喜舍」本身就是持戒的一個很好、很重要原則,重要的原則就是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。「自淨其意」就是進入實修,然後再實證。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就是持戒的總原則,這些惡緣減少、善緣增加之後,才有好的因緣進入「自淨其意」,就是去淨化,不斷去體悟法,然後不斷開悟。

  「少欲、少事、少務,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」,「少欲、少事、少務」就是放下很多的攀緣,並不是說什幺事情都不可以做,而是你該上班、該工作的,一樣要正常的做,該負責的一樣正常負責,該承擔的一樣要去承擔,但是你要盡量減少、過濾不必要的攀緣,把外緣單純化。如果這半年把不必要的外緣漸漸減少,你才會有更多的時間進入聞思,體會的深度就會加深。

  「飲食知量,多少得中,不爲飲食起求欲想,精勤思惟,是名叁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」因爲吃太飽、吃太多,我們身體的血液循環,很多會集中在胃腸,腦部會比較缺血、缺氧,打坐就容易産生昏沈。一方面肚子撐脹著,你要坐也不好坐,因此在禅修的時候,飲食是知量,只要可以這樣就好,這樣精神會比較好。

  「初夜、後夜不著睡眠,精勤思惟,初夜後夜,是名叁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」「初夜」是晚上六點到晚上十點,晚上十點到淩晨兩點是「中夜」,清晨的兩點到六點就是「後夜」,如果精進再用功,一般睡四、五個小時就可以,當然它這裏是訂一個比較高的標准,佛陀以前帶領弟子,都是以比丘爲主,他們都是專修,沒有世間的俗事、雜務,是滿單純的,像這種情況是可以。

  但是一般我們都有在上班,說只睡四個小時,打坐都還是會昏沈。所以,大家要靈活應用,是不要懶睡、不要貪睡,但是睡眠量不夠,打坐更容易昏沈,而且常常又會對抗。打坐,又不讓它昏沈,但是身心又疲倦,常常在那裏拉拉扯扯,這樣你反而更苦。當然不要貪睡,但是睡眠也要適量、適當。

  「空閑林中,離諸愦鬧,是名叁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」找個安靜的地方,初學是需要比較甯靜的地方,接近大自然修行有相當好的優點,如果因緣不具足,就像我們在會議室裏面,大家一樣可以打坐,這樣也很好!如果因緣許可,在接近大自然的郊外環境打坐,質量又更不一樣。但是,也不要說就等以後有因緣,再去那邊打坐,現在好像都沒什幺,疏忽了眼前這些,這樣也很浪費眼前的這些福報。

  其實能夠在臺北市的黃金地段,有這幺大的教室,大家一起來聞思,真的是大家的福報,所以要好好珍惜,感恩很多因緣形成,才有這樣的因緣共聚一堂認真來聞思。

  什幺要在「空閑林中」?以後大家因緣許可,在教室裏面就可以打坐,當你慢慢運用成熟,在上班之中一樣可以打坐,在工作之中只要短短的幾秒鍾,或是一兩分鍾,都可以讓你打坐充電,讓你的頭腦更清醒,隨時隨地都可以是你打坐、觀呼吸的好所在。

  

  什幺以前佛陀他們修行大部分都在森林裏面?有關于佛陀,示現一個滿有趣的問題:第一,他出生的地方是在花園的樹下;第二,他修道、悟道的地方,也是在菩提樹下;第叁,他講經說法的地方,常常也是樹下;第四,最重要的,他入涅槃的時候也是選擇在樹下。後來當我想到這些問題,然後把它串聯起來,當後來我從大自然見到法的時候,才體會到:哇!原來佛陀他一生所示現的,都是在告訴我們:法,就在大自然中;法,就在大家的眼前。所以,我們所播放的很多幻燈片,都是從實際的例子讓大家來看到,大自然這些活生生的法。

  「安那般那」就是出入息念,也就是觀呼吸,這是非常重要一種修行法門。「觀呼吸」主要是將散亂的心漸漸收攝下來、讓心澄靜下來,以便對身心內外、對宇宙人生的實相,進行如實深觀,最初大多要參加爲期數天的集體專修,以便進行實修實證。

  我們一般觀呼吸,在北傳佛教有的人教觀呼吸,都會

  那個數、再來隨、再來處,很多人修觀呼吸方面,他修了好幾年了,但是還常常每次打坐都是在那裏數,每次打坐都還是在那裏數,至于怎幺樣進入「隨」,怎幺樣進入「處」,真的也不知道怎幺樣進入。你縱然在「數、隨、處」上面下工夫,後來漸漸禅相這些會出來,也就是「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」這些會出來。但是,你在這些方面下多少工夫,都只是在「世間定」而已,都只有在修「止」上面下工夫而已。

  所以,目標不是在那裏「數」數目,或是說把呼吸看得多清楚,這些都只是「工具」。「觀呼吸」重要的就是讓你「止」下來,然後要進入去觀法義、體悟法義,以後大家因緣情況可以,實際在修「出入息念」的時候,就要「止觀雙運」。至于你要怎幺樣「止觀雙運」,如果在這種「數、隨、處」方法,都是屬于「有爲法」,亦即有意識在操控,我們要把有爲法、有意識這些操控,全部都要放下,才能夠一開始就進入「止觀雙運」,這是很重要的關鍵訣竅。

  (第二節)「世尊告諸比丘:『我欲二月坐禅,諸比丘勿複往來,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。』爾時,世尊作是語已,即二月坐禅,無一比丘敢往來者」佛陀一樣要給自己獨處的時間,也要閉關專修充電,亦即佛陀閉關專修兩個月。「布薩」就是半月誦戒,每半個月會有一個誦戒,以及提供大家檢討、改過的聚會,在基督教是叫做「告解」。

  「爾時世尊坐禅二月過已,從禅覺,于比丘僧前坐,告諸比丘」如果有人來問佛陀是怎幺樣打坐?佛陀是怎幺樣在閉關呢?「汝應答言:『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』」當佛陀當閉關專修的時候,一樣是采用「安那般那」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「多住思惟,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,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;若長若短,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,一切身覺出息如實知……」。「佛告諸比丘:『若有正說,聖住、天住、梵住、學住、無學住、如來住,學人所不得當得,不到當到,不證當證,無學人現法樂住者,謂安那般那,此則正說』。

  此處經文告訴我們一個滿重要的訊息,就是所有的修行人,不管你是初學或是老參,或是你已經解脫自在,像佛陀這樣的人,一樣都可以適用「安那般那」的修法。所以,所有的學人,向初果到證四果,一樣全部都可以用「安那般那」,因爲有些修行法門不見得普遍適合每一個人,這就是「安那般那」的重要。

  佛陀一次閉關專修就長達兩個月,已爲人師或當住持領衆的人,只要尚未證到阿羅漢,無論再怎幺忙,都要給自己有獨處專修的時候。有時候也要放下身份,虛心的當學生學習,如此才會成長、才能突破。以上是先跟大家做一個勉勵,因爲據我所看到的,當一個人當上人家的導師,當住持領衆之後,都只是在教導別人而已,很少會虛心下來學習,很少給自己有專修淨化,閉關的時候很少、很少,這樣真的都是會卡住,而沒辦法提升。因爲我們在座的人,也許有的人會現出家相也不一定,大家看以後的因緣,但是只要你還沒有真正到達究竟解脫,要隨時給自己有淨化充電的機會,而且隨時要放下身份虛心學習。如果一個人被稱爲大法師,或是當住持之後,要能夠放下身份,虛心當學生學習,是很難、很難,很難!所以,現在先跟大家做一個勉勵,要不斷的虛心學習。

  佛陀閉關專修,主要就是用「安那般那念」,一切學人都可用「出入息法」,一切修行人都可用。覺音論師也把上座部裏面,所常用的一些修行法,佛陀有開示過的一些修行法,他也都把它整理出來,但是裏面最強調的,還是「出入息法」,所以這方面的技巧,大家要學起來,而此法門的優點,是可深、可淺、可窄、可廣、可止、可觀。「可深、可淺」就是說你要入深定也可以,你要停在「未到地定」、初禅也都可以,一方面可以讓你攝心,這是可深、可淺。「可窄、可廣」,出入息念方面,你可以縮小、縮小到一點,也可以慢慢把它擴大,從一個點,然後點、線、面的擴大,不斷的擴大。

  比如國內葛印卡內觀體系,他們的禅修就是從鼻孔附近的範圍,從比較大的範圍,然後再來縮小到人中一點,從一小點裏面,然後去覺知它的生滅變化。「可窄」,就是可以縮小到一點,但是也要從「點」,又可以擴及到「線」、「面」、「空間」,很重要!所以,可廣、可止、可觀。「可止」是可以光是修禅定,如果會應用,是要「止觀雙運」,不需要依賴他物,很簡便!走到哪裏都可以修。

  在原始佛法,佛陀領導弟子實修實證之時,這一經(第叁節)算是非常重要,但是因爲以前經文是靠背誦,很多都只是記錄重要的字眼,所謂的「出入息念」、「十六勝行」,都是很簡要的講重點而已。事實上,這一經是把出入息念跟四念住--「身、受、心、法」配合應用。

  「有一法,多修習已,乃至能令二法滿足,何等爲一法,

  安那般那,多修習已,能令四念處滿足,四念處滿足已,……乃至能令二法滿足。何等爲一法?爲安那般那念。多修習已,能令四念處滿足;四念處滿足已,七覺分滿足;七覺分滿足已,明、解脫滿足。」

  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叁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