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叁章 出入息念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夠清楚明覺,這時候心靈是維持在相當高度敏銳、覺察的狀況,這時候你就可以更進一步去體會。

  第十叁、十四階段--觀無常、觀離欲

  第十叁階段是「觀無常」,第十四階段是「觀離欲」,第十五階段是「觀滅」,第十六階段是「『觀舍遣我出息』及『觀舍遣我入息』」,前面這些過程都是讓我們的身心,就像磨刀、一直磨,越磨慢慢就越來越利,到後來就是深度的「止」之後,再作深度的「觀」。

  深度的「觀」就是更進一步去體悟微細剎那生滅的「無常」,把「無常法印」從原來比較大範圍的觀察體悟,然後進入愈來愈微細的觀察體悟。當你真正進入到後面的「心念住」之後,才能夠很清楚的觀察到很微細的當下,那一剎那一直那一剎那的生滅變化。這一種「觀無常」,都不是用頭腦去想象的,不是說在那裏「吸」無常、「呼」無常,或是說這是無常,你還在用頭腦分析思惟,都是頭腦裏面的知見、名相。

  所以,當進入到身、受、心的高度質量,都是言語道斷,當下只有體會、心領神會,你才是真正體證到「無常法印」。事實上,第十叁階段的「觀無常」就是體證無常。當你體證到「無常法印」,慢慢看到我們往昔的顛倒夢想,一直在抓常、一直在抓我,于是你就會「厭離欲」。真正有去觀察到、看到它的實相,「實相」就是整個法界的展現,在每一個剎那的實相是流動生滅變化,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常體。

  真正的「見法」是去進入到活在每一個剎那,去坐在「無常」生滅那一點上,這才是真正的「見法」,別人怎樣賣弄玄虛這方面,你也要經曆過一些錯誤,才知道什幺是正確,不過有時候一些錯誤,也是很好的經驗,但是如果可以避免,當然我們要避免這一段的冤枉,反正走過了,也都已經是過去了。我們現在知道什幺是究竟法,什幺是直接契入到核心的解脫法,這樣就可以,反正過去的「歸零」,過去是好、是壞,都沒關系!它都是一種很好的經驗,讓我們現在就直接「歸零」,重新現在契入解脫法,所以再來「觀離欲」。

  第十五階段--觀滅

  第十五階段「觀滅」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你這時候真正可以體證到涅槃、無爲、空的世界,這是一個「滅」的深義;第二個「滅」的深義,因爲當下的每一點,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,一直在生滅變化,你知道的那一剎那,它就怎幺樣?你知道的那一剎那,它就馬上消失、成爲過去,即知即滅、即知即滅,當你的心進入微細的時候,會去體會到你知道的剎那,它就馬上成爲過去,你知道的那個剎那,它就馬上成爲過去,即知即滅。所謂的「滅」,事實上它都是這樣一直在生滅、生滅、生滅,即生即滅、即知即滅、即生即滅……。

  所以,「無常法流」的體會,是

  正坐在那一剎那的點上,所謂的「坐」是很深、更微細,這一點能夠體會、能夠做到,是坐在「滅」上面,一直「無常」的現在,因爲「無常」就是一直剎那即生即滅、即生即滅,這時候還是有生生滅滅,亦即覺知到每一個剎那的生滅、生滅、生滅。當你這一點坐穩之後,就可以體會到永恒的現在,候就可以進入涅槃寂靜,當下的每一剎那,它就具足,過去、現在都具足,都在這當下這一剎那,這是超越時空,這時候「時間相」才會斷掉,你是活在每一剎那。

  前面的無常現在,還有生滅,還會有「時間相」,當你慢慢坐穩之後,就可以體會到永恒的現在,但又不是一般落入常見的常,與一般去抓住永恒的常,又不一樣,就是會進入到一般講說涅槃寂靜,有時候會用一個「常樂我淨」的常來诠釋,但是那個「常」,絕對不是沒有體會到生滅變化「無常法印」,一般衆生所抓的那個「常」,一般衆生是在抓不變化的「常」,這樣知道吧?當你慢慢要經曆過這些之後,每一個剎那的生滅點,你都能夠掌握到無常的現在,再來更進一步坐穩,才能夠坐在永恒的現在,就是「涅槃寂靜」所講的「常」。

  但是這裏的「常」,絕對不是沒有體悟「無常法流」、「無常法印」的那個「常」。事實上,永恒的現在就是你都坐穩在每一剎那,生生滅滅變化的那個點上面,因爲用語言文字來诠釋,沒辦法把神韻傳達出來,要進入實修實證就可以體證到,現在就把更微細的講出來,所以「觀滅」就是更微細的。

  第十六階段--「觀舍遣我出息」及「觀舍遣我入息」

  「舍遣」有兩種意思,以兩種層面來分析,如果是合爲一致,就是斷除種種的系縛、斷除顛倒夢想。「舍遣」就是把種種的顛倒夢想舍除掉、遣除掉,種種的抓取、顛倒夢想都放下,清楚知道你能夠放下種種的抓取,無我、無爲的溶入每一個當下,接受每一個緣生緣滅,這是一種「舍遣」。另外一個「舍遣」的意思,「舍」就是放下,「遣」就是差遣,「遣」當作是一種承擔。如果分成兩個字,「舍」是一種放下,「遣」是一種提起;「舍」是一種放下,「遣」是一種承擔。也就是能入能出、能放能提,能入叁界、也能出叁界,能出叁界、也能入叁界,能夠入涅槃、也能夠出涅槃的意思。

  如果是在禅宗「十牛圖」裏面,是最後面的第十個階段,你不會執著在禅定、禅相上面,不會執著在一定要怎幺樣,不會的!你可入可出、可提可放,當你慢慢提升上來之後,就是所謂的生龍活虎、裟婆自現的情況。所以,當你修行到後來就像佛陀,一段期間的專心用功之後,于是「解脫道」跟「菩薩道」一起在實踐了。「舍遣」就是已經進入到這樣的階段,一般你要從一、二、叁、四這樣下來,因爲後面這些是愈來愈微細的,你粗淺的這些還沒有做到,後面這些就會變成用頭腦去想象,我們把「出入息念」解析出來,當大家在實際應用,在家裏就可以學著應用這方面。

  如果沒有實修實證上來,一般人不清楚這些,很容易落入「喔!這是抓常」。所以,大乘講涅槃世界、常樂我淨,很多衆生被文字所障礙住,在那裏抓常、抓樂、抓淨,只要「自我」不死,就沒辦法體證到「常樂我淨」的我,只要還沒有徹底體悟「無常法印」,沒辦法體悟到涅槃寂靜那永恒的現在。

  爲什幺佛陀講要「先知法住智,後知涅槃住」?一定要掌握住體會、體證到現象的生滅現象,才能體證到涅槃寂靜。如果你能體證到這裏,縱然你去菜市場也是涅槃寂靜,這是可修、可證、可達,絕對不是抽象的,絕對不是以頭腦去預設,都是可以實際去修證到的。所以,掌握到「出入息法」這些重要的要領、原則,否則你再修十年,還是在「世間法」的「定」上面下工夫。當你有正確的聞、思、修之後,只要幾次的這些訓練,是可以見法的,所謂的「見法、斷結、證果」都是可以做到的。

  要在實際做這方面,就能夠掌握到心法、核心、要領。事實上,正確的聞思就會有正確的修,就能夠掌握到「止觀雙運」,處處都可以見到法。現在大家可以盤腿方式坐著,現在開始練習一下呼吸,在呼吸方面的出入息念,今天先練習前面長呼吸、短呼吸,以及一切身行覺知這叁個步驟。當在你練習呼吸的時候,先找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坐下來,以你最舒服的姿勢坐著就好,你要單盤、雙盤、散盤都可以,或是如果你不習慣于盤腿,只要說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也可以,所以姿勢方面不是重點,也不要爲了一個打坐的姿勢,然後常常撐著、在那裏對抗,那都不是重點。

  所以,姿勢方面就是以你覺得很輕松的方式,能夠坐比較久一點的姿勢。不管任何姿勢坐著,你的腰椎要能夠挺直,最好是不要靠背,開始練習的時候最好是不要靠背,腰椎能夠挺直,但是這個挺直不要用力,記得很重要的要領,不要用力。如果你沒有挺直,我們一打坐、漸漸放松的時候,它會怎幺樣?除了酸痛以外,你的姿勢很容易歪,容易累、容易歪,就好像我們疊磚塊,如果沒有疊正,疊沒有幾塊它就會倒、會垮下,所以脊椎方面最好能讓它維持一個正直、直線。但是,記得要領就是不要用力、不可以僵化,否則打坐下來會很累。

  調整一下,看怎幺樣的姿勢,能夠讓你覺得舒服,要去掌握到要領,看你怎幺樣的姿勢,覺得能夠端坐,然後又能夠放松,掌握到要領之後,好了!我們現在就開始。你眼睛要閉著或是要半閉,或是要微微張開都可以,反正就是最輕松的方式、最自然的方式,再來你要注意你的呼吸,最好是從鼻頭的「點」開始,注意鼻頭跟丹田這兩個它的重點,有什幺不同的地方呢?如果你注意在鼻頭,它是比較容易攝心、容易攝念頭,容易收攝這個心下來,但是有時候注意力容易集中,有時候無形中會容易形成一種繃緊。

  所以,當你能夠清楚覺知在鼻頭附近,我們說呼吸也是一樣,要從點、線、面、空間,這樣逐步進去,我們今天來練習點、線、面。「點」的第一個點就是注意在鼻頭,鼻腔裏面也好,或是鼻孔外面的人中附近,這裏也好,上嘴唇的地區也好,因爲這裏你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氣息的進出、進出,這是第一點。再來,如果慢慢的你要移到丹田,當你能夠覺察到鼻孔進出的時候,因爲它的收攝力很強,可以讓你的心猿意馬慢慢收攝下來,當你的心慢慢甯靜之後,繼續在鼻孔這裏也可以,如果你習慣就繼續在這裏,如果你要轉移到丹田,也可以。

  以我個人的經驗,我是覺得當我放到丹田的時候,更容易放松。如果集中在鼻孔這一點,有時候你無意中會慢慢形成精神過度的集中,而形成一種緊繃,所以大家要掌握到要領。如果你習慣在鼻孔附近,就在「人中」附近,如果可以的話,就慢慢移到「丹田」,當你要擴展到全身,還是要移到「丹田」,因爲在鼻孔的生滅,它的收縮膨脹並不是很明顯,大家先注意到鼻孔這裏氣息的進出、進出。

  第一個階段就是注意鼻孔這裏的進出,不管它是長、還是短,都讓它維持很自然、很順暢。再來就是移到丹田,觀看丹田的起伏、生滅,吸氣就是一個生,呼氣就是一個滅,吸氣就是起,呼氣就是落,我們的丹田也是一樣,隨著吸氣在起、在落,起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叁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