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够清楚明觉,这时候心灵是维持在相当高度敏锐、觉察的状况,这时候你就可以更进一步去体会。
第十三、十四阶段--观无常、观离欲
第十三阶段是「观无常」,第十四阶段是「观离欲」,第十五阶段是「观灭」,第十六阶段是「『观舍遣我出息』及『观舍遣我入息』」,前面这些过程都是让我们的身心,就像磨刀、一直磨,越磨慢慢就越来越利,到后来就是深度的「止」之后,再作深度的「观」。
深度的「观」就是更进一步去体悟微细剎那生灭的「无常」,把「无常法印」从原来比较大范围的观察体悟,然后进入愈来愈微细的观察体悟。当你真正进入到后面的「心念住」之后,才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很微细的当下,那一剎那一直那一剎那的生灭变化。这一种「观无常」,都不是用头脑去想象的,不是说在那里「吸」无常、「呼」无常,或是说这是无常,你还在用头脑分析思惟,都是头脑里面的知见、名相。
所以,当进入到身、受、心的高度质量,都是言语道断,当下只有体会、心领神会,你才是真正体证到「无常法印」。事实上,第十三阶段的「观无常」就是体证无常。当你体证到「无常法印」,慢慢看到我们往昔的颠倒梦想,一直在抓常、一直在抓我,于是你就会「厌离欲」。真正有去观察到、看到它的实相,「实相」就是整个法界的展现,在每一个剎那的实相是流动生灭变化,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常体。
真正的「见法」是去进入到活在每一个剎那,去坐在「无常」生灭那一点上,这才是真正的「见法」,别人怎样卖弄玄虚这方面,你也要经历过一些错误,才知道什幺是正确,不过有时候一些错误,也是很好的经验,但是如果可以避免,当然我们要避免这一段的冤枉,反正走过了,也都已经是过去了。我们现在知道什幺是究竟法,什幺是直接契入到核心的解脱法,这样就可以,反正过去的「归零」,过去是好、是坏,都没关系!它都是一种很好的经验,让我们现在就直接「归零」,重新现在契入解脱法,所以再来「观离欲」。
第十五阶段--观灭
第十五阶段「观灭」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你这时候真正可以体证到涅槃、无为、空的世界,这是一个「灭」的深义;第二个「灭」的深义,因为当下的每一点,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,一直在生灭变化,你知道的那一剎那,它就怎幺样?你知道的那一剎那,它就马上消失、成为过去,即知即灭、即知即灭,当你的心进入微细的时候,会去体会到你知道的剎那,它就马上成为过去,你知道的那个剎那,它就马上成为过去,即知即灭。所谓的「灭」,事实上它都是这样一直在生灭、生灭、生灭,即生即灭、即知即灭、即生即灭……。
所以,「无常法流」的体会,是
正坐在那一剎那的点上,所谓的「坐」是很深、更微细,这一点能够体会、能够做到,是坐在「灭」上面,一直「无常」的现在,因为「无常」就是一直剎那即生即灭、即生即灭,这时候还是有生生灭灭,亦即觉知到每一个剎那的生灭、生灭、生灭。当你这一点坐稳之后,就可以体会到永恒的现在,候就可以进入涅槃寂静,当下的每一剎那,它就具足,过去、现在都具足,都在这当下这一剎那,这是超越时空,这时候「时间相」才会断掉,你是活在每一剎那。
前面的无常现在,还有生灭,还会有「时间相」,当你慢慢坐稳之后,就可以体会到永恒的现在,但又不是一般落入常见的常,与一般去抓住永恒的常,又不一样,就是会进入到一般讲说涅槃寂静,有时候会用一个「常乐我净」的常来诠释,但是那个「常」,绝对不是没有体会到生灭变化「无常法印」,一般众生所抓的那个「常」,一般众生是在抓不变化的「常」,这样知道吧?当你慢慢要经历过这些之后,每一个剎那的生灭点,你都能够掌握到无常的现在,再来更进一步坐稳,才能够坐在永恒的现在,就是「涅槃寂静」所讲的「常」。
但是这里的「常」,绝对不是没有体悟「无常法流」、「无常法印」的那个「常」。事实上,永恒的现在就是你都坐稳在每一剎那,生生灭灭变化的那个点上面,因为用语言文字来诠释,没办法把神韵传达出来,要进入实修实证就可以体证到,现在就把更微细的讲出来,所以「观灭」就是更微细的。
第十六阶段--「观舍遣我出息」及「观舍遣我入息」
「舍遣」有两种意思,以两种层面来分析,如果是合为一致,就是断除种种的系缚、断除颠倒梦想。「舍遣」就是把种种的颠倒梦想舍除掉、遣除掉,种种的抓取、颠倒梦想都放下,清楚知道你能够放下种种的抓取,无我、无为的溶入每一个当下,接受每一个缘生缘灭,这是一种「舍遣」。另外一个「舍遣」的意思,「舍」就是放下,「遣」就是差遣,「遣」当作是一种承担。如果分成两个字,「舍」是一种放下,「遣」是一种提起;「舍」是一种放下,「遣」是一种承担。也就是能入能出、能放能提,能入三界、也能出三界,能出三界、也能入三界,能够入涅槃、也能够出涅槃的意思。
如果是在禅宗「十牛图」里面,是最后面的第十个阶段,你不会执着在禅定、禅相上面,不会执着在一定要怎幺样,不会的!你可入可出、可提可放,当你慢慢提升上来之后,就是所谓的生龙活虎、裟婆自现的情况。所以,当你修行到后来就像佛陀,一段期间的专心用功之后,于是「解脱道」跟「菩萨道」一起在实践了。「舍遣」就是已经进入到这样的阶段,一般你要从一、二、三、四这样下来,因为后面这些是愈来愈微细的,你粗浅的这些还没有做到,后面这些就会变成用头脑去想象,我们把「出入息念」解析出来,当大家在实际应用,在家里就可以学着应用这方面。
如果没有实修实证上来,一般人不清楚这些,很容易落入「喔!这是抓常」。所以,大乘讲涅槃世界、常乐我净,很多众生被文字所障碍住,在那里抓常、抓乐、抓净,只要「自我」不死,就没办法体证到「常乐我净」的我,只要还没有彻底体悟「无常法印」,没办法体悟到涅槃寂静那永恒的现在。
为什幺佛陀讲要「先知法住智,后知涅槃住」?一定要掌握住体会、体证到现象的生灭现象,才能体证到涅槃寂静。如果你能体证到这里,纵然你去菜市场也是涅槃寂静,这是可修、可证、可达,绝对不是抽象的,绝对不是以头脑去预设,都是可以实际去修证到的。所以,掌握到「出入息法」这些重要的要领、原则,否则你再修十年,还是在「世间法」的「定」上面下工夫。当你有正确的闻、思、修之后,只要几次的这些训练,是可以见法的,所谓的「见法、断结、证果」都是可以做到的。
要在实际做这方面,就能够掌握到心法、核心、要领。事实上,正确的闻思就会有正确的修,就能够掌握到「止观双运」,处处都可以见到法。现在大家可以盘腿方式坐着,现在开始练习一下呼吸,在呼吸方面的出入息念,今天先练习前面长呼吸、短呼吸,以及一切身行觉知这三个步骤。当在你练习呼吸的时候,先找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坐下来,以你最舒服的姿势坐着就好,你要单盘、双盘、散盘都可以,或是如果你不习惯于盘腿,只要说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也可以,所以姿势方面不是重点,也不要为了一个打坐的姿势,然后常常撑着、在那里对抗,那都不是重点。
所以,姿势方面就是以你觉得很轻松的方式,能够坐比较久一点的姿势。不管任何姿势坐着,你的腰椎要能够挺直,最好是不要靠背,开始练习的时候最好是不要靠背,腰椎能够挺直,但是这个挺直不要用力,记得很重要的要领,不要用力。如果你没有挺直,我们一打坐、渐渐放松的时候,它会怎幺样?除了酸痛以外,你的姿势很容易歪,容易累、容易歪,就好像我们叠砖块,如果没有叠正,叠没有几块它就会倒、会垮下,所以脊椎方面最好能让它维持一个正直、直线。但是,记得要领就是不要用力、不可以僵化,否则打坐下来会很累。
调整一下,看怎幺样的姿势,能够让你觉得舒服,要去掌握到要领,看你怎幺样的姿势,觉得能够端坐,然后又能够放松,掌握到要领之后,好了!我们现在就开始。你眼睛要闭着或是要半闭,或是要微微张开都可以,反正就是最轻松的方式、最自然的方式,再来你要注意你的呼吸,最好是从鼻头的「点」开始,注意鼻头跟丹田这两个它的重点,有什幺不同的地方呢?如果你注意在鼻头,它是比较容易摄心、容易摄念头,容易收摄这个心下来,但是有时候注意力容易集中,有时候无形中会容易形成一种绷紧。
所以,当你能够清楚觉知在鼻头附近,我们说呼吸也是一样,要从点、线、面、空间,这样逐步进去,我们今天来练习点、线、面。「点」的第一个点就是注意在鼻头,鼻腔里面也好,或是鼻孔外面的人中附近,这里也好,上嘴唇的地区也好,因为这里你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气息的进出、进出,这是第一点。再来,如果慢慢的你要移到丹田,当你能够觉察到鼻孔进出的时候,因为它的收摄力很强,可以让你的心猿意马慢慢收摄下来,当你的心慢慢宁静之后,继续在鼻孔这里也可以,如果你习惯就继续在这里,如果你要转移到丹田,也可以。
以我个人的经验,我是觉得当我放到丹田的时候,更容易放松。如果集中在鼻孔这一点,有时候你无意中会慢慢形成精神过度的集中,而形成一种紧绷,所以大家要掌握到要领。如果你习惯在鼻孔附近,就在「人中」附近,如果可以的话,就慢慢移到「丹田」,当你要扩展到全身,还是要移到「丹田」,因为在鼻孔的生灭,它的收缩膨胀并不是很明显,大家先注意到鼻孔这里气息的进出、进出。
第一个阶段就是注意鼻孔这里的进出,不管它是长、还是短,都让它维持很自然、很顺畅。再来就是移到丹田,观看丹田的起伏、生灭,吸气就是一个生,呼气就是一个灭,吸气就是起,呼气就是落,我们的丹田也是一样,随着吸气在起、在落,起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