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真正「出世间法」的定,它是「无我」,然后慢慢要进入体悟到「无修」,但这又是很深。现在要先能够体会到当下这一秒,真正「出世间法」的定,你是全然的放松,活在每一个剎那。出入息是引导你的心由比较粗的觉知,慢慢静下来、微细下来,你越微细、心越细越明,当明觉力、觉知力越高,才能够体会到每一个剎那的生灭变化,而且你的心要很柔软,才能够坐在这一点上。

  重点不是放在呼吸或是脉动上面,而是在活生生一直剎那跳动的那一点上,这就是心法的核心,你要去体会到,你要坐在每一个剎那的这一点上面,必须要身心柔软。如果身心不柔软、身心僵硬,因为它是活生生的流体,你的频率不可能跟流体的频率搭上的,就像冲浪必须随着浪,它是随着浪起浪落,不是很僵硬的。所以,你要很清醒的活在每一个当下,才能够坐在无常剎那生灭变化这一点,这样就能够很清楚体会到无常生灭变异的法印。事实上,当你闻思的时候,有配合实修,就可以见法,心法要掌握到。

  如何对治昏沈现象?第一个打坐空间环境的空气新鲜、流通,也可以减少昏沈方面。事实上,要讲更微细的对治方法,昏沈是因为身心疲倦,于是身心也是绷紧的,当进入放松的时候,由于身体的自然运作是需要休息,于是就很自然进入昏沈,因为我们平常是在身心疲倦的透支情况之下运作,当你一放松,就容易昏沈。这样在平常时间可以选择在精神比较好的时段,洗洗脸之后来打坐,如果当你进入到比较微细的时候,就容易昏沈,没关系!看你要起来走路、经行一下,这样也可以。

  但是,如果是在七天或十天的禅修期间,昏沈方面的对治就是要有足够的睡眠,当身心的疲劳消除之后,才能够全然的放松。如果当你在打坐的时候,还有昏沈盖的这种盖住,打坐又要去对抗昏沈,于是身心会用力、会绷紧,没有办法全然放松,也就是你的身心不柔软,就没有办法坐在剎那生灭的点上,没有办法去进入「无常」法流,没办法体证到无常法流方面。

  所谓的「心法」,是修行的核心、精髓、要领、诀窍。「有人在练出入息时,或是观腹部也好,观丹田也好,很多人常常引起一些禅相,譬如说风大,在我们台湾讲的就是气动,所谓的风大有两种,有人是感受到这个人在震动,有人是内部的振动,它是很有频率在振动,振动的剎那,每个人都感到很高兴,因为很舒服,这样是不是属于「世间定」?老师是怎幺去处理这种事情?」事实上,这是要在禅修实际在做,才能回答的问题,我们现在就这个问题回答一下。

  会产生气动的情况有几种原因,第一个可能是身心绷紧,气血有所阻碍不通,必须要透过一些比较强的震动,让我们身体的气血能够打通。第二个是以前所接收的讯息是错误的,认为有气动就是修行比较有突破、有进展,内心里面事实上是有抓取、有期盼、有所求,就会觉得气动特别强,打坐特别有感受、有体悟,这些都是在「世间法」的「定」下功夫。如果把内心的暗示、期盼放下,你的身心能够放松,在打坐的自然过程中,寻、伺、喜、乐的喜,会有比较强的波动,如果是自然发生的,没关系!

  因为全身会进入到「喜」受,亦即「禅悦为食」的禅悦,打坐的「喜」方面会产生,如果是自然产生,要保持不迎不拒的心态,一样如实观就好,不要认为说现在喜受很强、很好,就一直想要抓住,落入迎拒的心、落入抓取,落入「世间法」的定、企求。事实上,喜产生、乐产生,一样都是如实的观它的生灭,生灭也是因缘生、因缘灭,在每一个剎那都是要看到缘起的生灭,再看到「无常法印」。

  如果你去抓那些觉受,在下一次打坐的时候,又会在一开始就期待,都是有所求,目的变成落入在「世间法」里面的定。进入寻、伺、喜方面,轻安的感觉一样要如实觉知,当下的身心状况也要如实觉知。进入如实观,就是你要看到,不管你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包括喜受、乐受,都是属于身、受的变化,也一样要看到身体的一呼一吸,每一个剎那都在变化,你的喜受、乐受,一样都是生灭无常变化。所以,不管身、受、心、法,这些的变化,在打坐的整个过程,都要去体悟无常生灭变化,无常生灭变化的背后,它就是一个缘生缘灭,又要更进一步去体会「缘起」。事实上,生灭变化里面讲的就是「性空」,没办法、也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状况,就是一直生灭变化。

  以上大家所问的很多问题,都是在打坐修行方面,可以帮助大家厘清,才不会落入在「世间法」里面绕,否则就很可惜。掌握到修行的心法、精髓、核心,然后在修出入息、打坐的时候,就能够去见法、体悟「无常法印」。

  第四阶段--『安息身行我出息』及『安息身心我入息』彼如是学

  第四个阶段是「『安息身行我出息』及『安息身心我入息』彼如是学」,当你慢慢这样心愈来愈宁静,你的呼吸呢?「安息身行」,你的身心就会进入很平稳的状态,各方面的冲动、粗糙那些会没有了,你的身心进入到很稳定,就是「安息身行」。不是说呼吸全部没有,呼吸会进入若有若无、很微细的情况,「安息身行」就是身心很稳定、呼吸很微弱,身心进入止息的情况,但不是没有呼吸,它一样有微细的这些。

  这时候我一样一呼一吸,它再怎幺微细或是说它停止,一样都要清楚的明觉,如果你的身心疲倦,到这里就是昏沉睡觉了。所以,

  什幺前面讲说要修好出入息,要有适当的因缘条件,这样才能够进入到微细的这些法,平时因为大家有在上班、工作,能够进入体会到多深,你就做多少。

  第五、六阶段--觉知喜、觉知乐

  第五、六个阶段是「觉知喜、觉知乐」,当你在打坐的过程中,慢慢会寻、伺……,以后讲禅定的时候,会把禅思方面再解释一下,因为有寻、伺、喜、乐,你的心有宁静下来,然后最重要的「喜觉知」,就是「喜觉知」和「乐觉知」,喜乐方面的产生不是来自于你在练气功,在那里修练、在那里企求,不是这样!那一种都是属于「有为法」的喜乐,如果是练出来的,那不是真的,那是抓出来的,那是欲望投射出来的,那个不是。如果真正有掌握到心法、要领,当你在观「出入息法」,掌握全身放松的要领,反而身体里面的气脉、气血方面的阻力越少。

  当你愈放松、愈无所求,身体里面的气脉愈能够通畅,能够很自然、很通畅的运转,当你越有企求、越有在努力,你的内心是绷紧的,内心的绷紧反而是阻碍气血流畅,反而愈慢产生「喜觉知」、「乐觉知」。当你掌握到放松的要领,看到自然的法,很快就产生「喜觉知、乐觉知」。但是当产生的时候,不要又是被那个禅相转走,然后又在抓那个喜乐,你一样保持如实的观察觉知,然后呼吸这时候它会退为一种背景,但是你一样一呼一吸,一样都可以清楚的觉知到,这是「喜觉支、乐觉支」。

  第七、八阶段--觉知心行、觉知安息心行

  「觉知心行」、「觉知安息心行」的「心行」,就是你当下的喜受、乐受,事实上也是一种「心行」的展现,要能够清楚觉知到现在当下的觉受,以及当下所起的念头,到现在很舒服、很快乐,都能够要清楚觉知到当下的「心行」。

  再来是「觉知安息心行」,第四个阶段的「安息身行」是属于身体方面的,第八阶段是「安息心行」,前面是身方面的安定,后面是包括受方面也稳定下来,不管喜受、乐受、苦受,都是保持一个客观清醒明觉去觉知它,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。因为这时候身心的稳定,包括念头方面,甚至进入无念、舍念,纵使在没有念头的时候,也一样清楚觉知到当下没有念头。当下有念头、什幺起心动念,也要能够清楚觉知,就是进入「觉知安息心行」。

  第九阶段--觉知心

  第九阶段是「觉知心」,层次是越来越深入、越来越微细,现在你的心能否保持清楚明觉,觉知现在当下心的状态,当下有没有迎拒的心?有没有抓取的心?有没有造作的心?都要能够觉察到。当下有没有我慢?有没有贪爱、贪染?有没有瞋恨之心?都要清楚觉知到。有时候在禅修的时候,你会发现「别人好像坐没多久,都有那幺多的法喜,我怎幺到现在都没有?……」你会在那里计较,或是打坐会要求快速、要求感应,要能够清楚觉知到那种企求之心,那一种贪爱的心也要能够清楚觉知到。

  第十、十一阶段--令心喜悦、令心等持

  再来是「念心喜悦」,如果你的内心里面有法喜,也要能够清楚觉知到。「令心喜悦」与第十一阶段的「令心等持」,一个是心可动、也可静,当在动的时候,你也能够清楚觉知,在静的时候(令心等持),在心很平静、一种「舍心」,你也能够清楚觉知。当然,心都要进入很微细,如果心很粗糙,是没有办法觉知到这方面。

  「觉知喜」是属于「受」,就是身、受、心、法,是要保持一个明觉,如果观心无常,事实上一方面因为是愈来愈微细,前面呼吸的无常,就要去体会。再来,「喜乐受」的无常生灭也要去体会,观心无常去体会到无常,心的无常是怎幺样呢?要去看你每一个剎那的念头,念头的起起伏伏、剎那生灭变化,都是属于心的无常、念头的无常。

  「令心等持」就是内心平静、无念、清醒,亦即「舍念清净」的时候,也要很清醒的觉知。

  第十二阶段--令心解脱

  「令心解脱」就是你的心跟境界不会黏着,因为很清楚观察你的心,当下有没有瞋、有没有贪?你都很清楚觉知,当境界现前考验的时候,会不会被境界粘着,你也很清楚觉知,当下心能不能解脱自在,你也可以清楚觉知,就是第十二的「令心解脱」。

  以禅定、禅相方面来讲,因为事实上很多的禅定、禅相是很迷人的,结果很多修行人就是落入在、禅定禅相上面,然后在下座之后,就比较禅定、禅相怎幺样,你的心是被禅定、禅相系缚住了,心都是没有解脱。

  当你的身心稳定,当下有没有贪、瞋、痴的心态,你也能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