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真正「出世間法」的定,它是「無我」,然後慢慢要進入體悟到「無修」,但這又是很深。現在要先能夠體會到當下這一秒,真正「出世間法」的定,你是全然的放松,活在每一個剎那。出入息是引導你的心由比較粗的覺知,慢慢靜下來、微細下來,你越微細、心越細越明,當明覺力、覺知力越高,才能夠體會到每一個剎那的生滅變化,而且你的心要很柔軟,才能夠坐在這一點上。
重點不是放在呼吸或是脈動上面,而是在活生生一直剎那跳動的那一點上,這就是心法的核心,你要去體會到,你要坐在每一個剎那的這一點上面,必須要身心柔軟。如果身心不柔軟、身心僵硬,因爲它是活生生的流體,你的頻率不可能跟流體的頻率搭上的,就像沖浪必須隨著浪,它是隨著浪起浪落,不是很僵硬的。所以,你要很清醒的活在每一個當下,才能夠坐在無常剎那生滅變化這一點,這樣就能夠很清楚體會到無常生滅變異的法印。事實上,當你聞思的時候,有配合實修,就可以見法,心法要掌握到。
如何對治昏沈現象?第一個打坐空間環境的空氣新鮮、流通,也可以減少昏沈方面。事實上,要講更微細的對治方法,昏沈是因爲身心疲倦,于是身心也是繃緊的,當進入放松的時候,由于身體的自然運作是需要休息,于是就很自然進入昏沈,因爲我們平常是在身心疲倦的透支情況之下運作,當你一放松,就容易昏沈。這樣在平常時間可以選擇在精神比較好的時段,洗洗臉之後來打坐,如果當你進入到比較微細的時候,就容易昏沈,沒關系!看你要起來走路、經行一下,這樣也可以。
但是,如果是在七天或十天的禅修期間,昏沈方面的對治就是要有足夠的睡眠,當身心的疲勞消除之後,才能夠全然的放松。如果當你在打坐的時候,還有昏沈蓋的這種蓋住,打坐又要去對抗昏沈,于是身心會用力、會繃緊,沒有辦法全然放松,也就是你的身心不柔軟,就沒有辦法坐在剎那生滅的點上,沒有辦法去進入「無常」法流,沒辦法體證到無常法流方面。
所謂的「心法」,是修行的核心、精髓、要領、訣竅。「有人在練出入息時,或是觀腹部也好,觀丹田也好,很多人常常引起一些禅相,譬如說風大,在我們臺灣講的就是氣動,所謂的風大有兩種,有人是感受到這個人在震動,有人是內部的振動,它是很有頻率在振動,振動的剎那,每個人都感到很高興,因爲很舒服,這樣是不是屬于「世間定」?老師是怎幺去處理這種事情?」事實上,這是要在禅修實際在做,才能回答的問題,我們現在就這個問題回答一下。
會産生氣動的情況有幾種原因,第一個可能是身心繃緊,氣血有所阻礙不通,必須要透過一些比較強的震動,讓我們身體的氣血能夠打通。第二個是以前所接收的訊息是錯誤的,認爲有氣動就是修行比較有突破、有進展,內心裏面事實上是有抓取、有期盼、有所求,就會覺得氣動特別強,打坐特別有感受、有體悟,這些都是在「世間法」的「定」下功夫。如果把內心的暗示、期盼放下,你的身心能夠放松,在打坐的自然過程中,尋、伺、喜、樂的喜,會有比較強的波動,如果是自然發生的,沒關系!
因爲全身會進入到「喜」受,亦即「禅悅爲食」的禅悅,打坐的「喜」方面會産生,如果是自然産生,要保持不迎不拒的心態,一樣如實觀就好,不要認爲說現在喜受很強、很好,就一直想要抓住,落入迎拒的心、落入抓取,落入「世間法」的定、企求。事實上,喜産生、樂産生,一樣都是如實的觀它的生滅,生滅也是因緣生、因緣滅,在每一個剎那都是要看到緣起的生滅,再看到「無常法印」。
如果你去抓那些覺受,在下一次打坐的時候,又會在一開始就期待,都是有所求,目的變成落入在「世間法」裏面的定。進入尋、伺、喜方面,輕安的感覺一樣要如實覺知,當下的身心狀況也要如實覺知。進入如實觀,就是你要看到,不管你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包括喜受、樂受,都是屬于身、受的變化,也一樣要看到身體的一呼一吸,每一個剎那都在變化,你的喜受、樂受,一樣都是生滅無常變化。所以,不管身、受、心、法,這些的變化,在打坐的整個過程,都要去體悟無常生滅變化,無常生滅變化的背後,它就是一個緣生緣滅,又要更進一步去體會「緣起」。事實上,生滅變化裏面講的就是「性空」,沒辦法、也不會停留在一個固定狀況,就是一直生滅變化。
以上大家所問的很多問題,都是在打坐修行方面,可以幫助大家厘清,才不會落入在「世間法」裏面繞,否則就很可惜。掌握到修行的心法、精髓、核心,然後在修出入息、打坐的時候,就能夠去見法、體悟「無常法印」。
第四階段--『安息身行我出息』及『安息身心我入息』彼如是學
第四個階段是「『安息身行我出息』及『安息身心我入息』彼如是學」,當你慢慢這樣心愈來愈甯靜,你的呼吸呢?「安息身行」,你的身心就會進入很平穩的狀態,各方面的沖動、粗糙那些會沒有了,你的身心進入到很穩定,就是「安息身行」。不是說呼吸全部沒有,呼吸會進入若有若無、很微細的情況,「安息身行」就是身心很穩定、呼吸很微弱,身心進入止息的情況,但不是沒有呼吸,它一樣有微細的這些。
這時候我一樣一呼一吸,它再怎幺微細或是說它停止,一樣都要清楚的明覺,如果你的身心疲倦,到這裏就是昏沈睡覺了。所以,
什幺前面講說要修好出入息,要有適當的因緣條件,這樣才能夠進入到微細的這些法,平時因爲大家有在上班、工作,能夠進入體會到多深,你就做多少。
第五、六階段--覺知喜、覺知樂
第五、六個階段是「覺知喜、覺知樂」,當你在打坐的過程中,慢慢會尋、伺……,以後講禅定的時候,會把禅思方面再解釋一下,因爲有尋、伺、喜、樂,你的心有甯靜下來,然後最重要的「喜覺知」,就是「喜覺知」和「樂覺知」,喜樂方面的産生不是來自于你在練氣功,在那裏修練、在那裏企求,不是這樣!那一種都是屬于「有爲法」的喜樂,如果是練出來的,那不是真的,那是抓出來的,那是欲望投射出來的,那個不是。如果真正有掌握到心法、要領,當你在觀「出入息法」,掌握全身放松的要領,反而身體裏面的氣脈、氣血方面的阻力越少。
當你愈放松、愈無所求,身體裏面的氣脈愈能夠通暢,能夠很自然、很通暢的運轉,當你越有企求、越有在努力,你的內心是繃緊的,內心的繃緊反而是阻礙氣血流暢,反而愈慢産生「喜覺知」、「樂覺知」。當你掌握到放松的要領,看到自然的法,很快就産生「喜覺知、樂覺知」。但是當産生的時候,不要又是被那個禅相轉走,然後又在抓那個喜樂,你一樣保持如實的觀察覺知,然後呼吸這時候它會退爲一種背景,但是你一樣一呼一吸,一樣都可以清楚的覺知到,這是「喜覺支、樂覺支」。
第七、八階段--覺知心行、覺知安息心行
「覺知心行」、「覺知安息心行」的「心行」,就是你當下的喜受、樂受,事實上也是一種「心行」的展現,要能夠清楚覺知到現在當下的覺受,以及當下所起的念頭,到現在很舒服、很快樂,都能夠要清楚覺知到當下的「心行」。
再來是「覺知安息心行」,第四個階段的「安息身行」是屬于身體方面的,第八階段是「安息心行」,前面是身方面的安定,後面是包括受方面也穩定下來,不管喜受、樂受、苦受,都是保持一個客觀清醒明覺去覺知它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。因爲這時候身心的穩定,包括念頭方面,甚至進入無念、舍念,縱使在沒有念頭的時候,也一樣清楚覺知到當下沒有念頭。當下有念頭、什幺起心動念,也要能夠清楚覺知,就是進入「覺知安息心行」。
第九階段--覺知心
第九階段是「覺知心」,層次是越來越深入、越來越微細,現在你的心能否保持清楚明覺,覺知現在當下心的狀態,當下有沒有迎拒的心?有沒有抓取的心?有沒有造作的心?都要能夠覺察到。當下有沒有我慢?有沒有貪愛、貪染?有沒有瞋恨之心?都要清楚覺知到。有時候在禅修的時候,你會發現「別人好像坐沒多久,都有那幺多的法喜,我怎幺到現在都沒有?……」你會在那裏計較,或是打坐會要求快速、要求感應,要能夠清楚覺知到那種企求之心,那一種貪愛的心也要能夠清楚覺知到。
第十、十一階段--令心喜悅、令心等持
再來是「念心喜悅」,如果你的內心裏面有法喜,也要能夠清楚覺知到。「令心喜悅」與第十一階段的「令心等持」,一個是心可動、也可靜,當在動的時候,你也能夠清楚覺知,在靜的時候(令心等持),在心很平靜、一種「舍心」,你也能夠清楚覺知。當然,心都要進入很微細,如果心很粗糙,是沒有辦法覺知到這方面。
「覺知喜」是屬于「受」,就是身、受、心、法,是要保持一個明覺,如果觀心無常,事實上一方面因爲是愈來愈微細,前面呼吸的無常,就要去體會。再來,「喜樂受」的無常生滅也要去體會,觀心無常去體會到無常,心的無常是怎幺樣呢?要去看你每一個剎那的念頭,念頭的起起伏伏、剎那生滅變化,都是屬于心的無常、念頭的無常。
「令心等持」就是內心平靜、無念、清醒,亦即「舍念清淨」的時候,也要很清醒的覺知。
第十二階段--令心解脫
「令心解脫」就是你的心跟境界不會黏著,因爲很清楚觀察你的心,當下有沒有瞋、有沒有貪?你都很清楚覺知,當境界現前考驗的時候,會不會被境界粘著,你也很清楚覺知,當下心能不能解脫自在,你也可以清楚覺知,就是第十二的「令心解脫」。
以禅定、禅相方面來講,因爲事實上很多的禅定、禅相是很迷人的,結果很多修行人就是落入在、禅定禅相上面,然後在下座之後,就比較禅定、禅相怎幺樣,你的心是被禅定、禅相系縛住了,心都是沒有解脫。
當你的身心穩定,當下有沒有貪、瞋、癡的心態,你也能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叁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