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專注在數目上面,結果卻看不到呼吸的法。
事實上,每一呼一吸,都是在告訴你法。不是用眼睛看,如果用眼睛常常看它,你的眼睛會變成鬥雞眼,是用你的覺知。你的覺知放在這裏,至于眼睛方面是要閉眼或是睜開,或是半閉都可以,都沒關系!覺得越能夠自然放松,就把你的覺知放在這裏。再來,「隨」就是說呼吸的全程。當我們呼吸從鼻腔進來,然後到胸部、腹部到丹田,整個胸部會擴大,然後丹田會漲起來,從上到下,然後在呼氣的時候,又從下到上,這整個全程都知道。
不容易喔!不要以爲簡單,因爲我們的心數不到幾下,就跑掉了!所以就是要慢慢練習。當它吸氣進來、呼氣出去,這一個全程都能夠清楚知道,如果能夠清楚連續十個,已經不錯了,然後慢慢再加長,心裏就能夠甯靜下來,這是全程的一個意思。此處所謂的「全身」還是屬于「有爲法」、「世間定」的「全身」,以我個人所體會到的全身,就是由點、線、面、空間,第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是在鼻孔、人中附近也可以,或是鼻腔內也可以,就是一個「點」。
有的人習慣把注意力放在這裏,如果有的人覺得放在這方面,修起來不舒服,可以轉移放在丹田、肚臍,亦即丹田的地方,因爲不管是在睡覺,它還是一樣會隨著呼吸的起伏,它都有在動,所以你要覺察丹田的起伏也可以,它一樣會隨著吸氣它就起、呼氣它就伏。以我個人而言,放在丹田是比較順暢、比較舒服。如果你常放在人中方面,有的人是能夠適應在這裏,以我個人這樣走過來,因爲氣血變成好像往上集中,它會比較往上集中的情況,有時候反而比較會不順暢。除非沒有掌握到放松的要領,很用力、很緊,不然沒有那種不適合,你只是把注意力放松在這上面,這樣覺察它自然的進出,從一個「點」慢慢覺知到呼吸的全程,丹田上下起伏。
第二個階段就是要擴展到全身,把注意力慢慢擴展開來,放到你的全身,因爲當你盤腿的時候,你把注意力擴展到全身,慢慢去感覺到,不要用意念去引導,只要保持明覺,就會發現你的全身是會隨著呼吸、吸氣,身體就好像氣球充氣一樣,它會膨脹。當呼氣的時候,它會像氣球消氣,吸氣、呼氣,它會有一個韻律,有一個脈動,所以你要先去覺察到。我們再配合法上面的體會,這樣就可以見到法。
但是,不可以意念引導,都是以很厲害的「自我」在操控它,「我」一定要撤掉,才能夠看到自自然然的法。最初可以從鼻孔這裏開始,因爲一下子就放到丹田,有時候注意力很容易放松掉,可以從鼻孔這一點開始,幾次之後,移到丹田這裏,然後再擴展到把你的覺知放到全身,把全身看成一個丹田,因爲丹田的起伏比較明顯,全身的起伏比較微細,當你的覺察力提升,就可以把它擴展開來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。這樣就很容易掌握到呼吸的放松,以及怎幺樣進入「止觀雙運」。
這一點要能夠掌握、體會、實修到,再來就可以「止觀雙運」。當你在打坐,本來最初是從附近的一點,再擴展到比較大範圍的丹田,再慢慢擴大把覺察力放到全身。第一開始要知道現在是呼是吸、是長是短,你要清楚覺知到。再來,就是要覺知到丹田是自然的起伏,當你最不造作、在睡覺時,都是自然的起伏,宇宙的收縮、膨脹與宇宙的流體,本來就是很自然在脈動,它是一個流體,我們的身體跟宇宙都是自然在流動,但是我們的覺察力太粗糙,沒有去覺知到它。
現在要放下種種的阻礙、種種的造作,然後心靜下來去看到。事實上,你的身體每一個當下,它都在膨脹、收縮,隨著吸氣擴大,隨著呼氣再縮小,一呼一吸,我們身體裏面的地、水、火、風,都是在變異變化。如果你不太容易立即去覺知到全身,因爲丹田的起伏很明顯,可以從這裏比較明顯的地方,然後慢慢擴大,再來放松到全身。
也可以把你的注意力,不一定說要放在哪裏,你可以去覺知到某部分,它都一樣是在收縮膨脹。再來是呼吸的脈動,然後再去體會到心跳,我們身體裏面的脈動,呼吸的頻律一般是一分鍾16次左右,但是心跳是一分鍾72次,我們身體裏面的這些肌肉、血管,它都是隨著心跳的脈動在脈動,又更微細。所以,如果你的覺知力更好或是越來越提升,也可以覺知到你全身上下,都是跟著心跳的脈動在脈動,也就是我們全身裏面,就像海洋的波浪,它都在脈動、脈動、脈動,……。
所以,丹田是比較初步,因爲是越來越微細、越來越深入,而丹田算是比較粗的,當你的覺知力越提升之時,要覺知到越微細的,從丹田再覺知到全身的呼吸、呼吸的頻率。但是,因爲呼吸是明顯在收縮膨脹,事實上你會覺察到呼吸的頻率好像是另外心髒的頻率。你的覺察力一樣,它是一體的,也一樣可以覺察到。如果你不容易覺察這些,看你要放在哪一部份都可以,最重要是能夠去看到你的身心,它的每一個剎那都是一直在脈動,每一個脈動就像長江後浪推前浪,每一個脈動就是一個生滅,每一個脈動就是一個生滅。
最重要是體會到我們的身心就是一個流體,它本身就是一個無常法則,一直在流動、剎那生滅變異。以後我們要再更進一步去體會到我們的身心,跟整個大自然的密不可分關系,從點、線、面、全身,然後還要再放大到整個虛空。
最重要就是要放松,不要去操控它。事實上,所謂的呼吸停止,但是微細的身體脈動、心跳還是有啊!我們講說如如然輪動,肌肉微細的脈動,一樣都有,慢慢這些步驟純熟之後,再來要把整個注意力擴展到整個虛空,就是內身、內受、內心、內法,再擴展到外身、外受,外心、外法。現在先從點、線這樣開始,擴展到全身的覺知,你能夠覺察得出來,這是很重要的。因爲這方面你能夠體會到,就可以掌握到呼吸的要領,以後點、線建立起來了,才能擴展到面跟空間。
在覺知的當下,還需不需要去注意你的呼吸呢?這等于說是一心能夠兩用嗎?如果能夠很自然的覺察,你就覺察;如果不能夠,就只要注意你比較能夠清楚感受到的自然生滅脈動,最重要就是要去體會無常生滅變異,只要你會應用,處處都可以體會到「無常法印」,。前面這些都只是方便的前導而已,重要是心靜下來,去觀、去體會呼吸的一呼一吸、心髒的脈動,都是自自然然在生滅變化,都不是「我」所能夠掌控的,要進一步先體悟「無常」,然後再去體悟「無我」,事實上「無常」就是一個流體,一直在生滅變化,我們的呼吸、我們的心跳,就是海洋的波浪,一直的長江後浪推前浪,一浪一浪一直的過、一直的過。
所以,我們全程的生命,事實上都是每個剎那一直流動、一直變異,要去體會到每一個剎那生滅變異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你要身心放松,因爲無常生滅變異,只有在當下這一剎那,你才能夠體會到。當你能夠慢慢進入,回到當下這一剎那去體會,就可以進入到言語道斷的世界,因爲就只有當下這一剎那在生滅變化,當你體會到剎那的變異,然後它這一點會不會停下來?不會停下來的,它會一直跳,一直在跳、在動,一直在流動變化。
因此,只有每一個當下剎那而已,當你體會到這裏,然後講說現在體會到什幺,當你在透過你的思惟、透過你的想象,透過你的語言出來,當你要說什幺的時候,它又已經流走了,當下那一秒、那一剎那已經流走了。所以,當你落入語言、文字思惟,你跟當下現在的頻率已經錯開了。如果你真正進入實證,實際體悟「無常」,你是言語道斷,都是心領神會、全然的放松,只要你還有抓取、還有造作、還有想象、還有作意,都還活在「自我」的意念、「自我」的意識裏面。「自我」的意識跟當下在生滅變化法則的頻率,是沒辦法銜接上來的。
唯有在一開始練習之時,就把「自我」操控、「自我」意識放下,也就是一開始就要練習「無我」了,你就要放下啦!這樣才能夠體證到「無常生」滅變化的流體,它都是每一個剎那在生滅變化。所以,當你慢慢用功到比較深度之時,就可以去體會看看,當你起心動念去想其他事情,你當下在脈動的那一點就流走了,你就沒有坐在上面這一點。所以,我們整個的修行,是要你慢慢回到每一個當下,要坐在無常剎那生滅變化的那一點上,這個很重要、也很深。
有的人認爲念頭跟念頭之間,如果把它切斷,它就是一個「空」出來?其實那都是你腦海中的「空」而已。所以,很多人都認爲打坐到沒有念頭之時,你就可以契入?其實那是「世間法」裏面的定,都是見到「我」所要的世界而已,不是這樣啦!實相就是呈現在大家的眼前,真理實相都是呈現在每一剎那。修「出入息念」是進入定靜的一個手段,當達到定靜的時候,就去覺知你內心或是外在的生滅現象。
修出入息念是一種進入定靜的手段。當你在覺知的當下,需不需要再去覺知你的出入息呢?如果你能夠覺知到比較微細的,沒有覺知出入息,沒關系!等于說你能夠注意到更微細的,沒有去覺知粗的方面,沒關系!我們本來覺知的「無常」都還很粗,範圍都還很大。看到一個人老、病、死,我們說「無常」;看到一個人發生車禍死亡,說「無常」,此「無常」都還是很粗。我們現在要把「無常」慢慢縮短、縮短,從原來幾年的那種「無常」,然後縮短到在幾天裏面,哇!它起很大變化,然後再慢慢從幾分鍾就去體會「無常」,再把間隔距離慢慢縮短,縮短到每一分、每一秒,再進入到每一個剎那。
「世間定」與「出世間定」的區別?就像兩個人從六點開始打坐,這裏是到八點,整個宇宙、整個時空的流變,是一直在生滅變化。如果是「世間法」的定,著重在專注一點的定,都還鎖住在一個所緣,定在一個所緣上面,等于它的時空就是定在這裏。但是真正「出世間法」的定,是全然的放松、沒有抓取,沒有固定在哪一個點上面,它是跟著整個的法在脈動,跟著整個法流在脈動。
無常法流都只有顯現當下這一秒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叁章 出入息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