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八章 欲神足--正精進

  第十八章 欲神足→正精進

  

  前面第一、二節,比較容易了解。【法義分享】「止觀雙運」才能開智慧,而定力(正定)要成就,來自精進不放逸。所謂「欲神足」就是要有正法欲、善法欲。只要你有正確的聞思過程上來,正確的善法欲就會出來。(第叁節)【法義分享】「欲界」的欲與「欲神足」的欲,不要混爲一談。如果沒有欲神足--「精進用功的善法欲」,你是離不開欲界的吸引力的。一些學禅的人,喜歡高談「起心欲精進,斯人行邪道」。有資格說這句話的人,是已證無學位的阿羅漢,而說話的對象是已入聖者之流,而又勇猛精進向阿羅漢邁進的修行人。如果因緣、時機不成熟,那句話容易形成「自誤誤人」。

  「欲神足」是一種善法欲,所謂「欲界」,一般衆生在欲界、名利堆裏面不斷打滾,你要離開欲界的吸引力,象是航天飛機要飛上天空,必須要有一個離心力,「欲神足」是要離開欲界的滾滾紅塵,這個吸引必須要有一個離心力出來,如果沒有相當的決心,你離不開欲界的吸引力。有的人、尤其有些學禅的人,就說「起心欲精進,斯人行邪道」,誤認爲若有想要修行的那些念頭,都是有爲法、畫蛇添足……。如果沒有弄清楚解脫的次第--何謂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很容易越修、我慢越大。因此,欲神足要出來,唯有欲神足出來,才會勇猛精進的走在修行道上,才會把修行擺在第一順位。

  當你真正能夠把修行擺在第一順位,身心會柔軟下來,包括到後來那個「自我」會放舍,都是要有欲神足。如果沒有欲神足的基礎,「自我」是放不掉、舍不下的。「欲神足」是要協助我們成長,從「有爲」的過程到達「無爲」,從「有修」的過程到達「無修」,從有爲、有修、有證、有得的過程,到達無爲、無修、無證的過程,是請善知識協助我們來到自依止、法依止。我們親近善知識是讓善知識協助我們怎幺樣去獨立,不要認爲說我們本來要自依止、法依止,哪裏需要去找善知識?!要深思這裏面是不是有「我慢」在作祟,是不是有「我慢」在阻擋?如果你是阿羅漢,就不需要善知識。

  如果你能夠看到整個法界的莊嚴、法界的玄妙,從大自然之中去看到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這時候以大自然爲師,可以不需要其他善知識,但是當能夠到達這樣的人,就是阿羅漢--我慢、自我都消失的人,如果在還沒有成就阿羅漢以前,你是需要善知識來協助你,從「有爲法」邁向「無爲法」。所以,「欲神足」就是要讓我們精進、求知。像密勒日巴、六祖他們爲法粉身碎骨,就是「欲神足」發露--求解脫之欲。

  (第四節)「四正勤」就是:第一、已生惡不善法--要令斷,第二、未生惡不善法--(令)不起,第叁、未生善法--(令)生起,第四、已生善法--令增廣。「四正勤」在十修方面,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一般修行人容易「知而不行」,或是「說得到、但卻做不到」,而「四正勤」就是要「劍及履及」--知道就要去做,說到就要做到,修行要有魄力啊!所以,很多人就會說「我知道啊!但是都沒辦法做到啊!」就是沒有配合「四正勤」。

  修行要有魄力,修行是大丈夫相,但是大丈夫相並沒有男女之分,真正沒有男女之分,就是平等。前一段期間,當達賴喇嘛到國內,還有比丘尼在爲這些問題爭論。我是覺得如果你要從戒律、製度上面去求平等,不容易啦!如果你能夠進入聞法、聞思、實修實證,這些是超越男女相、衆生是平等的。你就算在製度上去爭個平等,你的苦還是在啊!內心的不安還是在啊!所以,佛陀是要我們內心的祥和甯靜,透過我們的實修實證。

  「已生惡不善法--令斷」,所謂「已生惡不善法」,對于過去、包括現在之前的、昨天的,我們起了一些不好的念頭、惡念,或是起瞋恨心,或是去罵人……,發現到我們的貪、瞋、癡這些,我們要令它能夠斷,不要讓瞋恨心繼續蔓延下去,就是「已生惡」。你要能夠看得到貪、瞋、癡,也是你身、口、意展現出來的法相,你能夠看到貪、瞋、癡,也是你能夠看到法相、見到法,這都是很重要。你要去見到那些法,然後不要讓那些繼續蔓延燃燒下去,這是「已生惡不善法--令斷」。

  什幺叫做「未生惡不善法--(令)不起」呢?舉例來講,昨天你老公講了一句話,你聽起來很不爽,內心覺得很委屈;今天老公去上班了,結果不管你是在家裏、外出或是去上班,內心裏面就是一直在醞釀這一句話,內心裏就想:「晚上要怎樣好好的修理他?怎幺樣好好的報複?等你回來,我煮東西的時候就加個……,讓你知道我在生氣,讓你知道我很不高興……」今天的心裏面,你一方面沒有去看到瞋心,沒有去看到內心的不平衡,因此一直讓它這樣的延續著。「已生惡」,你沒有讓它令斷,再來「未生惡」,因爲晚上即將爆發一些風雨,知道晚上等先生回來要發生,如果沒有覺察到你是等著晚上准備要報複。如果你有覺察到,看到我自己內心不斷地在醞釀--我的貪心、我的瞋心、我的報複之心,當你看到這些會反觀說:「到底我現在快不快樂?我這樣做我快樂嗎?我能夠帶給誰快樂呢?」如果你去看到這些,就會知道你這樣下去,只是讓自己苦,讓對方苦而已,只是在火上加油。

  所以,當你去看到這些時,會讓你的「未生惡」--晚上會爆發的風雨,讓它「(令)不起」,一個念頭轉變之後,你會以很慈悲、微笑來善待先生。當先生回來的時候,他本來也可能有所准備,但是看到你這樣的一種慈心、一種柔軟心,他也會很慚愧、也會改變。如果你回來是要跟他用吵的,可能會讓事情更加惡化;如果你是以慈悲心、柔軟心回向世間,他也會以慚愧心、柔軟心回向世間。因此,以恨不能夠止恨,唯有愛才能夠止恨。這也是要去看到「名色的分界」,要去看到我們的念頭,是屬于瞋心在蔓延、燃燒,你要去見到法相--貪、瞋、癡,也是我們身、口、意,展現出來的法相,這就是現見法。

  什幺叫見法?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見法?你天天在生氣,都是見法的好機會。所以,任何境界,當你在生氣,也是幫你在見法,瞋恨心、貪心、貪瞋癡這些,都是「法相」,你要去看到,這就是「見法」。

  (第五節)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我于二法依止多住。雲何爲二?于諸善法未曾知足,于斷未曾遠離」佛陀說我對兩種法是不斷的一直在修行的,覺得說越多越好啦!第一個就是對于各種善法未曾知足,包括善根福德這些,不用怕多啦!再來,聞思修、精進用功這些,也不用怕太多。「于諸善法未曾知足」不斷的虛心學習,除非你到達究竟解脫。我們在這個過程,都要不斷的虛心學習,不要得少爲足。「于斷法未曾遠離」對于那十個結,內心裏面的貪、瞋、癡,清除那些汙垢呢?也從來沒有懈怠過,對于應該斷除的十個結、那些苦、那些不安、貪瞋癡……汙垢啊!都不斷的清除,未曾遠離斷。

  「于善法不知足故,于諸斷法未曾遠離故」不斷的增加善緣,不斷的減少惡緣,不斷向解脫道--究竟解脫邁進。佛陀是這樣不斷的精進用功、虛心學習、求真求證,他的用功是怎幺樣呢?「乃至肌消肉盡,筋連骨立,終不舍離精勤方便」就是前胸貼後背,我在1989年到泰國去參訪,有看到他們佛寺旁邊就豎立一尊,佛陀修行、修行到後來,剩下就像一具骷髅的塑像,緊緊的包裹一層皮,骷髅是盤坐,而排骨都很清楚,肚子都內縮、都沒有了,都是空的了,就是這裏的描述--肌消肉盡,筋連骨立。佛陀爲了要究竟解脫,他是用生命去修行。當然,佛陀走過來的路程之後,因爲他是第一位走得很辛苦、走得很苦,後來當佛陀走過來之後,他就可以協助衆生,你可以不用走得那幺苦了,因爲佛陀以前嘗試過很多的錯誤、失敗,可以讓你避免重蹈覆轍,可以讓你不必再繞那些冤枉路。

  所以,善知識的協助,善知識的指導,可以協助我們避免走那些冤枉路,這樣你的成就就會更快。佛陀「不舍善法,不得未得,終不休息」所謂「不得未得」,雖然有證初果、二果這些,但是只要還沒有到達究竟解脫,「終不休息」未達究竟解脫、決不終止的決心。「未曾于劣心生歡喜」不會懈怠、不會消極。「常樂增進,升上上道」不斷以修行解脫爲第一順位,然後尋找離苦得樂之道。「如是精進住故,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」因爲有勇猛精進的道心,因此佛陀能夠那一生、那一世,就成就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到達究竟解脫。當佛陀成就之後,返回來再協助衆生走解脫道就很快,只要按照著解脫道邁進,一樣可以「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

  「比丘!當于二法依止多住……,如是修習不久,當得速盡諸漏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現法自知作證……」只要學習佛陀勇猛精進的心,一步一腳印、實實在在的走,你就很快,「當速得盡諸漏,無漏心解脫」很快就可以到達證果,初果、二果、、叁果這樣,逐步的上來,到達究竟解脫。悉達多太子在29歲那年,看到生命的黑洞--「老、病、死」,而無比的震撼;爲了找尋出離生死輪回之道,而放下一切,用整個生命去修行,用功到「肌消肉盡,筋連骨立」,前胸貼後背啊!六年後,終于大徹大悟,而達不生不死的彼岸。要達究竟解脫的彼岸難不難?無易、也不難。

  不容易,是因爲願意腳踏實地、依解脫道次第而行的人,少之又少啊!而不困難,是因爲只要依解脫道次第而行、精進用功,要開悟、解脫、斷結,並不困難。如果你能夠效法佛陀用生命去找尋真理,就能夠跟佛陀一樣速達究竟解脫的彼岸。所以,這都是佛陀本身走過來,告訴我們勇猛精進用功,有方法、有次第,很快就能夠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這樣一路上來。

  (第六節)有一個人很勇猛精進用功,就是二十億耳,「時,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禅思,而作是念;于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,我在其數」在佛陀弟子之中,精進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八章 欲神足--正精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