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八章 欲神足--正精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用功有名的,我也算是很認真的人,「我在其數」我也算是很用功的人。「然我今日未盡諸漏」但是我修行了好幾年到現在,也還是這樣,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還是存在啊!還沒有到達究竟解脫,于是就想:「我是名族姓子,多饒財寶,我已經修行好幾年了,還沒有真正的超越突破,我家裏也是有錢、又有地位啊!我回去在家過個安樂的生活,這樣也很好啊!」變成說他的道心就漸漸地退失,說「我今甯可還受五欲」還是回去滾滾紅塵吧!「廣行施作福」回去滾滾紅塵裏面可以去布施,作一些世間的功德、福田方面,反正就去做一些善事也好,不然到現在也都沒有成就解脫,等于說他要退失道心的情況。

  佛陀就跟他做一個調整,就問:「你以前不是會彈琴嗎?」他說「是啊!」又問:「雲何善調琴弦,不緩不急,然後發妙和雅音不?」以前你都有在彈琴,如果弦琴調的太緊、聲音會走掉,如果弦琴調的太松,聲音發不出來。所以,他說:「對啊!是這樣啊!」佛陀就告訴二十億耳:「精進太急,增其掉悔」如果用功方法不對,沒有建立正確的聞思,一直急著找法門,一門深入、精進用功,一個聞思不足、法門不對,一段期間精進用功之後,就很容易退失道心。所以「精進太急,增其掉悔,精進太緩,令人懈怠」如果太散漫、就容易懈怠。

  「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」你要有平等心,把修行擺在第一順位,但是也要有細水長流的決心,不要這樣「過與不及」,要走在中道上。所以「莫著、莫放逸、莫取相」你不要貪著快速啊!不要貪著一個法門,不要抓住一個善知識--依人、不依法,或是抓著一個法門、一個訣竅,然後就在那裏用功,但是整個法義聞思你卻不了解,這樣沒辦法突破的。當佛陀跟他講過之後,讓他的弦琴松緊度調的適當,精進用功走在中道上,這樣你的成就會很快。所以,用功方面要松緊得宜,走在中道上。

  【法義分享】有不少修行人,尤其是道心勇猛的出家衆,常在佛門浸泡數十年後而退失道心或舍戒還俗。因爲我自己也曾經看過這樣的人,覺得很可惜!但是,一個人勇猛精進用功數年而退失道心,有四大原因:第一、沒有找到正法、沒有找到真正的解脫道,就是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你要遭遇到真正的解脫法,相當、相當不容易啊!除非你真的能夠不斷虛心學習,而且要有這些善根福德因緣。第二、急于找修行法門,但聞思不足,浮而無根,就拼命急著要修行;但是如果你的聞思不足,沒有正確的知解,沒有正確的見解,你怎幺樣正確的行呢?所以,那種行是很危險、很危險。第叁、用功方法不當,又未得善知識的協助,這也是一知半解,用功方法不當,然後又未得善知識,有的是他有心要找、但沒有找到。

  但是大多數的呢?第四點、我慢梗阻作祟,不願虛心求教、學習。這一點在修行路上常會讓一個人荒廢很多的生命,都是一種「我慢」梗阻作祟,不願心求教、學習。所以,只要你還沒有見法、還沒有證初果以上,都要不斷的虛心學習。再來,當你證初果之後,門路已經懂了,知道怎幺深入用功,但是在過程裏面,還是有很多的岔路,如果你能夠不斷地再虛心學習,可以省略掉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費,你都可以清楚分辨岔路。

  (第七節)「莫求欲樂、極下賤業,爲凡夫行,是說一邊;亦莫求自身苦行,至苦非聖行,無義相應者,是說二邊。……」「離此二邊,則有中道,成眼成智,自在成定,趣志、趣覺、趣涅槃者」就是佛陀所講的八正道,八正道就是走在中道上。「莫求欲樂、極下賤業,爲凡夫行,是說一邊」有的人就一直在滾滾紅塵裏面打滾,放縱在欲樂上面,佛陀講這樣的是凡夫,一般凡夫在苦海裏面浮浮沈沈,「亦莫求自身苦行」有的人想要修行,誤認爲修行很苦、很苦,于是就覺得一定要好好折磨自己,佛陀就講「自苦非聖行」,如果你是用一些苦來磨練、折磨自己,不是正確的解脫道。

  「無義相應者」如果那些苦行,沒有幫助你去了悟宇宙人生、身心內外的實相,沒有用啊!「無義相應」就是沒有意義。「離此二邊,則有中道」要知道離此二邊,走在中道上,「成眼成智」有智慧,你就「自在成定」,走在八正道上,能夠逐步的「止觀雙運」而開智慧。【法義分享】放縱欲樂、此爲凡夫;但無益的苦行折磨,也是無助于解脫。真正的解脫道是出世間法的八正道、是中道。但要到達能夠走在中道上,那都是要曆盡滄桑、吃足苦頭,曆經過很多的挫折與失敗後,才會有此智慧。有時候我會跟有些人講:「你要怎幺樣走到中道上啊?整個的修行過程,你要聞思具足啊!這樣有正知正見之後,才能夠導向正確的修行啊!」有的人就不相信,然後就認爲「執著一個法門,就一門深入啊!這樣就好啦!」于是認爲要按照他的方法去用功,有的當他修行之後、産生了很大的我慢,又是在比高比下、比長比短,但是看不到自己走偏差。這時候你要跟他講「要怎幺樣回來中道上面」因緣不成熟都很難、很難!也是要讓他去碰過很多的釘子之後,曆盡滄桑、吃足苦頭,這樣你再跟他講說怎幺樣回到正確的解脫道上、正確的聞思修,他才會很珍惜。

  所以,真正能夠對原始佛法這一種純樸、樸實的解脫法,有興趣、有契入的人,大部分是很願意腳踏實地、求真求證的人,還有就是已經找過很多、吃過很多苦,繞過很多彎彎曲曲的路。當你聽到這些時,就會很珍惜。當然,過去那些都是你成長的助緣,如果你沒有經曆過那些,也很難珍惜當下的因緣,因此我們也是感恩過去的種種因緣,像這本書背面上有兩個微笑,當初我在跟出版商的設計師,討論封面怎幺設計的時候,我跟他講說:上面擺放兩個微笑,後來他就問我:奇怪?這裏爲什幺要放微笑在上面?我回答:修行到後來是很快樂啊!他就講說:奇怪!修行不是很苦嗎?他認爲修行應該是很苦、很苦,怎幺會微笑呢?我就跟他講:在過程之中,吃苦是需要的,但是整個修行就是要離苦得樂、出離苦海。

  所以,當你真正走在正道的解脫道上面,你已經是不斷的法喜産生了;當你能夠上到彼岸,成爲究竟解脫者,更都是苦的消失。修行是要讓苦的止息,「苦谛」的消失、離苦得樂,當你跟他解釋之後,才對修行方面有比較深的了解,不然他以爲說修行都很苦,談到修行就怕怕,不敢去接觸,因爲他都認爲要很拘謹、很嚴肅。

  【幻燈片】

  所謂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X是由非X所組合而成,我們看到這一朵玫瑰花,要去看到它也是由什幺所組合而成,玫瑰是由非玫瑰所組合而成,講具體一點,有花瓣、花萼、花蕊,還要去看到這些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所組合而成。玫瑰是由花瓣、花萼、花蕊,還有葉子、梗這些所襯托、組合出來,沒有這些它不可能存在,一樣要有這些元素才能夠存在。再來就是更深入看到,這些都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組成而成,任何的花朵、任何的現象界,由各種因緣條件具足之後才形成。

  再來,你能夠做什幺事情,那個「能」,記得!不是我能,是要很多的因緣條件具足,才能夠做啊!你要去看到那個原因,要去看到背後支撐的條件,這樣「我慢」才會漸漸減少。你有今天的成就,記得!也都是很多的因緣條件所促成,你慢慢去看到很多的促成條件,你就會有感恩的心。所以,我們要去看到「諸相非相」這些,都要有很深的啓示,這樣你就能夠見到緣起性空。所謂「則見如來」,就是見到緣起法、見到法性、見到空,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前景與背景,整個畫面會這幺漂亮,也是因爲有背景的襯托,我們都要去看到大自然裏面的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。

  透過看荷花、蓮花,一方面看它的整個生態過程,蓮花代表一個人,是佛教的花的代表,代表純潔,代表修行有成的整個過程。看到這些蓮花也是一樣,蓮花是由非蓮花的元素、因緣條件所組合而成。所以,看到每一樣事情,都要能夠看到它的緣起--緣起甚深,再來要去看到蓮花,它就是由地、水、還有太陽、陽光、還有風,所謂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還有空間,讓它成長。有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這些組合,才能夠長出蓮花。因此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這些組合,不斷的、很多的一直在巧妙變化,就能夠變化出萬事萬物。要慢慢從最平淡、平凡之中,看到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去看到玄之又玄,現在以一個欣賞的角度來看蓮花,整個生態的這些過程,一方面去體會法,一方面也去體會大自然的奧妙,因爲這是代表修行的一個過程、修行的結果。

  你要修行有成、要成佛,記得!也是有很多很多的因緣具足來支撐你,當你越去體會,感恩之心就會越來越增加。就像這一朵蓮花,你的存在,哪一天不需要地、水、火、風呢?每天每分每秒都需要地、水、火、風整個的支撐,要慢慢去看到「諸相非相」,要去看到X由非X組合而成。你能夠成佛,也都是整個大自然、整個法界--地、水、火、風的支撐,我們要慢慢去看得越深入,繼續看到它的緣起。當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具足,「識」就會産生。所以,你要看到整個的緣起,而且它在告訴你整個法界,都是不是有符合無常法印呢?要去求證,從各種角度就要去體悟無常法印,它都不斷的在生住異滅,不斷的在變化。現在從蓮花還沒有開以前,慢慢去看到整個的開放,就是逐漸的開放過程。

  蓮蓬是蓮花開過花之後、所結的果,裏面就是蓮子,地下有蓮藕,可以供衆生使用。蓮子一樣可以食用,花又可以欣賞,荷葉又一樣可以當藥用,整個這些對衆生都有所貢獻。一方面欣賞大自然的美、看蓮花的美,這是在臺南東山拍攝的,臺南東山白河那邊,滿多的,當時那邊大概有兩叁甲的蓮花田,整片都是很美,可以在那邊看、邊欣賞,全區都是。一方面我們去拍攝大自然的美,前面是蓮花、荷花方面的,後面有睡蓮,這一張就逐漸越來越是不同的花,但是我們就是從含苞這樣,然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八章 欲神足--正精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