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八章 欲神足--正精进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用功有名的,我也算是很认真的人,「我在其数」我也算是很用功的人。「然我今日未尽诸漏」但是我修行了好几年到现在,也还是这样,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还是存在啊!还没有到达究竟解脱,于是就想:「我是名族姓子,多饶财宝,我已经修行好几年了,还没有真正的超越突破,我家里也是有钱、又有地位啊!我回去在家过个安乐的生活,这样也很好啊!」变成说他的道心就渐渐地退失,说「我今宁可还受五欲」还是回去滚滚红尘吧!「广行施作福」回去滚滚红尘里面可以去布施,作一些世间的功德、福田方面,反正就去做一些善事也好,不然到现在也都没有成就解脱,等于说他要退失道心的情况。

  佛陀就跟他做一个调整,就问:「你以前不是会弹琴吗?」他说「是啊!」又问:「云何善调琴弦,不缓不急,然后发妙和雅音不?」以前你都有在弹琴,如果弦琴调的太紧、声音会走掉,如果弦琴调的太松,声音发不出来。所以,他说:「对啊!是这样啊!」佛陀就告诉二十亿耳:「精进太急,增其掉悔」如果用功方法不对,没有建立正确的闻思,一直急着找法门,一门深入、精进用功,一个闻思不足、法门不对,一段期间精进用功之后,就很容易退失道心。所以「精进太急,增其掉悔,精进太缓,令人懈怠」如果太散漫、就容易懈怠。

  「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」你要有平等心,把修行摆在第一顺位,但是也要有细水长流的决心,不要这样「过与不及」,要走在中道上。所以「莫着、莫放逸、莫取相」你不要贪着快速啊!不要贪着一个法门,不要抓住一个善知识--依人、不依法,或是抓着一个法门、一个诀窍,然后就在那里用功,但是整个法义闻思你却不了解,这样没办法突破的。当佛陀跟他讲过之后,让他的弦琴松紧度调的适当,精进用功走在中道上,这样你的成就会很快。所以,用功方面要松紧得宜,走在中道上。

  【法义分享】有不少修行人,尤其是道心勇猛的出家众,常在佛门浸泡数十年后而退失道心或舍戒还俗。因为我自己也曾经看过这样的人,觉得很可惜!但是,一个人勇猛精进用功数年而退失道心,有四大原因:第一、没有找到正法、没有找到真正的解脱道,就是「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你要遭遇到真正的解脱法,相当、相当不容易啊!除非你真的能够不断虚心学习,而且要有这些善根福德因缘。第二、急于找修行法门,但闻思不足,浮而无根,就拼命急着要修行;但是如果你的闻思不足,没有正确的知解,没有正确的见解,你怎幺样正确的行呢?所以,那种行是很危险、很危险。第三、用功方法不当,又未得善知识的协助,这也是一知半解,用功方法不当,然后又未得善知识,有的是他有心要找、但没有找到。

  但是大多数的呢?第四点、我慢梗阻作祟,不愿虚心求教、学习。这一点在修行路上常会让一个人荒废很多的生命,都是一种「我慢」梗阻作祟,不愿心求教、学习。所以,只要你还没有见法、还没有证初果以上,都要不断的虚心学习。再来,当你证初果之后,门路已经懂了,知道怎幺深入用功,但是在过程里面,还是有很多的岔路,如果你能够不断地再虚心学习,可以省略掉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费,你都可以清楚分辨岔路。

  (第七节)「莫求欲乐、极下贱业,为凡夫行,是说一边;亦莫求自身苦行,至苦非圣行,无义相应者,是说二边。……」「离此二边,则有中道,成眼成智,自在成定,趣志、趣觉、趣涅槃者」就是佛陀所讲的八正道,八正道就是走在中道上。「莫求欲乐、极下贱业,为凡夫行,是说一边」有的人就一直在滚滚红尘里面打滚,放纵在欲乐上面,佛陀讲这样的是凡夫,一般凡夫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,「亦莫求自身苦行」有的人想要修行,误认为修行很苦、很苦,于是就觉得一定要好好折磨自己,佛陀就讲「自苦非圣行」,如果你是用一些苦来磨练、折磨自己,不是正确的解脱道。

  「无义相应者」如果那些苦行,没有帮助你去了悟宇宙人生、身心内外的实相,没有用啊!「无义相应」就是没有意义。「离此二边,则有中道」要知道离此二边,走在中道上,「成眼成智」有智慧,你就「自在成定」,走在八正道上,能够逐步的「止观双运」而开智慧。【法义分享】放纵欲乐、此为凡夫;但无益的苦行折磨,也是无助于解脱。真正的解脱道是出世间法的八正道、是中道。但要到达能够走在中道上,那都是要历尽沧桑、吃足苦头,历经过很多的挫折与失败后,才会有此智慧。有时候我会跟有些人讲:「你要怎幺样走到中道上啊?整个的修行过程,你要闻思具足啊!这样有正知正见之后,才能够导向正确的修行啊!」有的人就不相信,然后就认为「执着一个法门,就一门深入啊!这样就好啦!」于是认为要按照他的方法去用功,有的当他修行之后、产生了很大的我慢,又是在比高比下、比长比短,但是看不到自己走偏差。这时候你要跟他讲「要怎幺样回来中道上面」因缘不成熟都很难、很难!也是要让他去碰过很多的钉子之后,历尽沧桑、吃足苦头,这样你再跟他讲说怎幺样回到正确的解脱道上、正确的闻思修,他才会很珍惜。

  所以,真正能够对原始佛法这一种纯朴、朴实的解脱法,有兴趣、有契入的人,大部分是很愿意脚踏实地、求真求证的人,还有就是已经找过很多、吃过很多苦,绕过很多弯弯曲曲的路。当你听到这些时,就会很珍惜。当然,过去那些都是你成长的助缘,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些,也很难珍惜当下的因缘,因此我们也是感恩过去的种种因缘,像这本书背面上有两个微笑,当初我在跟出版商的设计师,讨论封面怎幺设计的时候,我跟他讲说:上面摆放两个微笑,后来他就问我:奇怪?这里为什幺要放微笑在上面?我回答:修行到后来是很快乐啊!他就讲说:奇怪!修行不是很苦吗?他认为修行应该是很苦、很苦,怎幺会微笑呢?我就跟他讲:在过程之中,吃苦是需要的,但是整个修行就是要离苦得乐、出离苦海。

  所以,当你真正走在正道的解脱道上面,你已经是不断的法喜产生了;当你能够上到彼岸,成为究竟解脱者,更都是苦的消失。修行是要让苦的止息,「苦谛」的消失、离苦得乐,当你跟他解释之后,才对修行方面有比较深的了解,不然他以为说修行都很苦,谈到修行就怕怕,不敢去接触,因为他都认为要很拘谨、很严肃。

  【幻灯片】

  所谓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X是由非X所组合而成,我们看到这一朵玫瑰花,要去看到它也是由什幺所组合而成,玫瑰是由非玫瑰所组合而成,讲具体一点,有花瓣、花萼、花蕊,还要去看到这些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所组合而成。玫瑰是由花瓣、花萼、花蕊,还有叶子、梗这些所衬托、组合出来,没有这些它不可能存在,一样要有这些元素才能够存在。再来就是更深入看到,这些都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组成而成,任何的花朵、任何的现象界,由各种因缘条件具足之后才形成。

  再来,你能够做什幺事情,那个「能」,记得!不是我能,是要很多的因缘条件具足,才能够做啊!你要去看到那个原因,要去看到背后支撑的条件,这样「我慢」才会渐渐减少。你有今天的成就,记得!也都是很多的因缘条件所促成,你慢慢去看到很多的促成条件,你就会有感恩的心。所以,我们要去看到「诸相非相」这些,都要有很深的启示,这样你就能够见到缘起性空。所谓「则见如来」,就是见到缘起法、见到法性、见到空,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前景与背景,整个画面会这幺漂亮,也是因为有背景的衬托,我们都要去看到大自然里面的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。

  透过看荷花、莲花,一方面看它的整个生态过程,莲花代表一个人,是佛教的花的代表,代表纯洁,代表修行有成的整个过程。看到这些莲花也是一样,莲花是由非莲花的元素、因缘条件所组合而成。所以,看到每一样事情,都要能够看到它的缘起--缘起甚深,再来要去看到莲花,它就是由地、水、还有太阳、阳光、还有风,所谓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还有空间,让它成长。有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这些组合,才能够长出莲花。因此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这些组合,不断的、很多的一直在巧妙变化,就能够变化出万事万物。要慢慢从最平淡、平凡之中,看到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去看到玄之又玄,现在以一个欣赏的角度来看莲花,整个生态的这些过程,一方面去体会法,一方面也去体会大自然的奥妙,因为这是代表修行的一个过程、修行的结果。

  你要修行有成、要成佛,记得!也是有很多很多的因缘具足来支撑你,当你越去体会,感恩之心就会越来越增加。就像这一朵莲花,你的存在,哪一天不需要地、水、火、风呢?每天每分每秒都需要地、水、火、风整个的支撑,要慢慢去看到「诸相非相」,要去看到X由非X组合而成。你能够成佛,也都是整个大自然、整个法界--地、水、火、风的支撑,我们要慢慢去看得越深入,继续看到它的缘起。当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具足,「识」就会产生。所以,你要看到整个的缘起,而且它在告诉你整个法界,都是不是有符合无常法印呢?要去求证,从各种角度就要去体悟无常法印,它都不断的在生住异灭,不断的在变化。现在从莲花还没有开以前,慢慢去看到整个的开放,就是逐渐的开放过程。

  莲蓬是莲花开过花之后、所结的果,里面就是莲子,地下有莲藕,可以供众生使用。莲子一样可以食用,花又可以欣赏,荷叶又一样可以当药用,整个这些对众生都有所贡献。一方面欣赏大自然的美、看莲花的美,这是在台南东山拍摄的,台南东山白河那边,满多的,当时那边大概有两三甲的莲花田,整片都是很美,可以在那边看、边欣赏,全区都是。一方面我们去拍摄大自然的美,前面是莲花、荷花方面的,后面有睡莲,这一张就逐渐越来越是不同的花,但是我们就是从含苞这样,然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八章 欲神足--正精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