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五章 八正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道的修行,聞、思、修、證,去了悟實相,所有這些八萬四千法門,讓你靜下來,那只是一種鎮定劑。你靜下來不是目的,靜下來之後,要更進一步去「止觀雙運」,去了悟眼前就存在的這些真理實相,要處處去求證「無常」與「無我」的實相,要去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,要去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,不要被一些方便法門又迷住了,然後又沒有進一步深入去求解脫。

  (第四節)什幺叫做有學?什幺叫做無學?「何等爲學?謂正見成就,學正志、學正語……」後面講的是無學。【法義分享】修行是要從有學到無學,從有依到無依,一開始就要心柔軟、虛心的學習。四雙八輩中就算證到叁果,仍然要虛心的學習,千萬不要得少爲足,要有非達究竟竟解脫,決不終止的決心,才有可能現世成就。這裏的文字講得很簡單,但是含意卻是很深、很深!光是一個「學」跟「無學」,你從文字上面,是沒辦法真正了解的。你現在一開始,就是要學習著從這個「學」,就是「有爲法」及「有依」。你現在一開始就是要從有爲法入門,如果你一開始就要無學、無修、無證方面,就是在那裏講一輩子,還是一樣沒辦法真正的了解什幺叫無學?

  因爲在很久以前,我也都曾經曆練過來了,因爲禅宗本來很多方面,就是講直接從這上面下公夫,但是你沒有經過前面這些基礎,你想要從後面無學方面下手,都只是在高談闊論,或是在炫耀我是、我能、我慢,認爲你們這些根器比較差的,我們這些是頓根的,我們可以直接從頓悟、頓門頓入,如果一個慚愧心、感恩的心沒有出來,都是沒用啦!容易越修我慢就越大。所以,「學」方面,大家就是先從有爲法,正知、正見的世間法的八正道,人天善法基本這些都要有,當你這些具足,在方法方面也是有爲法,再來「有依」就是你要找尋一個善知識,最初我們前面講證初果,要有親近善知識,所謂親近善知識是一種「有依」,但是親近善知識,然後要學習著自依止、法依止,不是越對善知識的抓取,越牢固。

  親近善知識,是讓你從「有爲法」契入「無爲法」,是讓你從有學,契入到無學;從有依、、契入到無依;從有爲、有依,然後契入到自依止、法依止;從顛倒夢想的世界裏面覺醒過來,然後解脫自在。所以,所謂「無學位」,是四果阿羅漢的無學方面,這是「無爲」,包括無爲法、還有無依,都是屬于四果方面的。所以,你要從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這樣上來,才能夠體會到什幺叫做無學?《心經》所講的「無智亦無得」,還有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有沒有?「無苦、集、滅、道,無智亦無得,無生、老、病、死」那些,都是四果的這些世界,講的都是無學,無學、無修、無爲,講的都是無爲法,我們後面會再講,現在大家概略的先知道。

  學跟無學,經文講的很簡便,但是你從文字上,沒辦法真正理解的,如果說我們現正無學啊!再來就是說不用打坐啊!不用修行啊!不用聞思啊!認爲別人還要在那裏用功,都還工夫很差!……如果你這樣,永遠都沒辦法了解真正的無爲、無學是什幺。所以,記得一步一腳印、紮紮實實的走,解脫道次第最快的就是你一步一腳印、實實在在的走,自然可以漏盡解脫,你的機緣、工夫醞釀成熟,自然就可以體會到:什幺叫做無爲?什幺叫做無學?

  (第五節)是第十五章、八正道的重點,像第五節、還有第八節,是相當重要的重點。第五節這裏,佛陀說我們要修八正道,但是要修正見,修八正道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公式,就是你要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,這是滿重要的一個原則。你要依遠離、再來依無欲、依滅,再來向于舍,這是世間八正道跟出世間八正道,世間法跟出世間法,滿重要的一個原則。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,因爲這方面比較不容易了解,于是我從老子《道德經》摘錄這一段出來,包括整個八正道,整個修行路上,出世間的解脫道上,都是要依這個原則。

  【法義分享】「八正道」仍然有世間八正道與出世間八正道之分,要「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」才是走向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上。老子曰:「爲學日益,爲『道』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致于『無爲』。無爲而無不爲」因爲老子這一句話,能夠把佛陀所講的這一句話,更傳神的诠釋出來。因爲這是修行路上,出世間法、解脫道上面,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水嶺,而這方面,如果光從文字上面去理解,你還是很難、很難理解到的,很難體證到的,因爲這都是屬于實證方面的。

  佛陀告訴我們:你要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還有向于舍。我們先講世間人,世間法是世間的奮鬥、世間的努力,包括修行也是一樣,大多數的修行,都是在世間法裏面。世間的這種世間法抓取,都是希望能夠愈修愈厲害、愈抓愈多,因此在世間法裏面,世間法的運作,都是希望能夠有所得,然後抓的愈多愈好,都是有所抓、有所執取,然後都讓你能夠愈來愈貪愛。世間法你的努力,都是希望能夠得到愈多,然後愈多愈好,你都是一直在抓取各種執著,這是世間法。一般衆生在名利堆裏面,都是這樣一直貪愛、一直貪愛。但是,出世間法就是看到衆生在世間法裏面,不管你再怎幺抓、再怎幺追,再聚集的更多、聚集的多大,如果沒有走上「出世間法」,都只是在增添一些束縛,都只是在增添一些更多的苦。

  很多人他覺得:不會啊!我不覺得啊!不覺得是一方面因爲麻痺,一方面以苦爲樂、苦中作樂,有的是因爲苦果還沒有現前,因此還不知道後面會有很多的束縛、很多的苦,包括生死大事也是一樣。修行人就是看到衆生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裏面,一直抓、一直聚沙,然後聚集那些泡沫,像在海邊用很多的沙土,然後聚集很多的城堡,認爲說:這是我的、我的,我的國家、我的範圍啊!……然後都不知道說到後來形成一種作繭自縛、一種苦。

  修行人、有智慧的人,他就是了悟這些之後,于是遠離跟衆生的這一種抓取、跟衆生的作爲就不一樣了,遠離那些衆生的盲目抓取,因此「無欲」。所謂「無欲」就是他不會跟衆生一樣一直在名利堆裏打滾,這一種「無欲「」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,他是因爲了悟這些你抓愈多,你只是苦愈多、束縛愈多,你是貪得無厭啊!如果你是因爲基本的需要而去做,沒關系!修行人他還是要維持最基本的這些需要,但是他是因爲需要而吃、因爲需要而做,而不是因爲欲望而吃、因爲欲望而抓,欲望無窮,你的苦海就無邊,你的束縛就無限。所以,所謂「滅」就是導向涅槃寂靜、解脫,「向于舍」就是你要能夠放得下,你要能夠看得開。所謂「舍」、基本的「舍」,就是要你能夠放得下,這是基本的;更深層、最深層的「舍」,是這個「自我」要能夠舍得下。如果「自我」舍不下,你就沒辦法體證「無我」。但是證到叁果的人,「自我」都還不死,都還用「自我」在修,還用「自我」在證,這就是「向于舍」,把深層的「自我」都要舍掉。

  所謂「爲學」,「學」就是世間法,包括就像說世間的學問,「爲學」就是指世間法,你把修行、把學佛、把閱讀經典,當作是一種學問的累積,都是屬于「世間法」,你認爲是要跟人家在比,一談就是在跟人家在比,我叁藏經典讀了多少、讀了多少,我讀了幾遍、我翻了幾遍,你沒有看多少,你這個太差勁了!……如果你把閱讀經典當作一種學問知識的累積,都是屬于在世間法裏面「爲學」,你這樣是越來越多,所謂「爲學日益」,事實上就是你越累積越多,你是越來越增加,這就是世間法方面,你越來越得越多,越積越多、越抓越多,你認爲越多啊!但是到最後,你才會發現那只是一場夢一場空,但那都是落入「後知後覺」。修行人就是慢慢提升到「先知先覺」,當他了悟這些,然後走上修道之路,所謂「爲道日損」,真正走在修行道上,所謂「損」是說他的抓取越來越能夠減少,他的那種放不下,越來越能夠看開,越能夠放得下,「損」就是包括能夠放得下,對名利能夠放得下,最重要就是那十個結,十層的「自我」保護膜。

  這十層的保護膜,「自我」在裏面抓得很緊、很緊,這是生死的原因,苦海的造作者,今天你要走上解脫道,就是要去反觀到,你的所有這些苦,苦海、束縛這些,都是「自我」所抓來的,因此你願意一層一層的去剝掉,願意一層一層的去放下,所以證初果就是少掉叁個結,證初果就是斷叁結嘛!身見結、戒禁取結,還有疑結,就是屬于外面叁層的,把它去除掉了、斷除掉了;再來再把五個結斷除、淡薄,就是說斷叁結之後,然後另外貪、瞋也淡薄,就是證到二果;再來貪、瞋也斷除了,這是證到叁果。證到叁果的人,他就剩下裏面更深的這些五上分結。「爲道日損」就是把你那些重重的保護系統,自我的保護系統一層一層去除掉、去除掉。世間法是一直要鞏固自我的保護系統,一直要要抓取「自我」的保護系統,「自我」的成就、「自我」的肯定……那些都是。

  「出世間法」就是要把十層的那些要照見到,然後一一去除。「損之又損」就是一層一層的去除掉、去除掉,「以致無爲」,到最後就是證到叁果之後,繼續再向阿羅漢果邁進,繼續向究竟解脫邁進,這時候後面的五個結也去除掉,到最後「自我」斷除、「自我」消失,就是溶入「無學位」的阿羅漢,所謂「以致于無爲」的「無爲」,就是阿羅漢的世界,無學、無爲、解脫者的世界,到達涅槃彼岸的世界,必須要「自我」消失才可以。所以,「爲道日損、損之又損」,一直把那十個結一直的去除、去除,去除到最後,十個結斷除,證到無學位的阿羅漢,這是「以致無爲」,但是這個很深!很多修行人,包括佛教方面的,很多一看《阿含經》,就認爲《阿含》都講「無爲」啊!依遠離、依無欲、依滅、向于舍啊!……都是負面的文字,好像悲觀啊!消極啊!「無爲」啊!好像一個人成爲解脫者之後,就什幺事都不做啊!成爲社會的寄生蟲啊!于是就一直在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五章 八正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