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五章 八正道

  第十五章 八正道

  

  八正道这一章,算是相当的重要,就是所谓苦、集、灭、道的道谛。但是,有一点满重要的,很多人以为说他懂得八正道,八正道的名称也都会背了,也都很熟了、然后也会宣说了,就以为自己已经走在八正道上了,结果不知道你所走的八正道,常常是在「世间法」里面的八正道,而不知道,很冤枉啊!而且常常自以为自己就是走在八正道上,然后自己所认知的就是正知正见,跟自己所认定标准不同的,就是邪见。我们今天就有需要深入把此过滤、分析一下,什幺叫做「世间的八正道」?什幺是「出世间的八正道」?如果没有分清楚,在修行路上,我们往往落入在「自我」意识,所预设的八正道里面,而不知道,你会走很多冤枉的路。

  、、(第一节)「世尊告诸比丘:如日出前相,谓明相初光。如是比丘正尽苦边、究竟苦边前相者,所谓正见」一个人真正走上「出世间法」,真正是要迈向究竟解脱,正知正见会先建立起来。当你有正见的时候,后面的正智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(正精进)、正念、正定,就会连贯性的,像骨牌效应这样的,后面的就会慢慢一起带出来。「起定正受」就是一个人具有正知正见,然后能够「止观双运」,所谓「起定正受」就是止观双运。当一个人具有正知正见、又止观双运之后,「圣弟子心正解脱贪欲、瞋恚、愚痴,如是心善解脱」当一个人具有了正知正见,然后「止观双运」,了悟宇宙真理实相之后,他就能够解脱自在,因为他远离颠倒梦想。

  一个人能够真正建立起正知正见,他就必然会正确走在八正道的解脱道上,这里所谓的「正见」,意思就是「智慧眼」。八正道是以正见为前导,正见就是智慧眼,你要打开智慧眼,讲更深入具体一点,就是你要见法,否则你所谓的正见,都是头脑里面的知见而已。所以,八正道是以正见,也就是以智慧为前导。

  (第二节)「世尊告诸比丘:若无明为前相,故生诸恶不善法。时,随生无惭、无愧,无惭、无愧生已,随生邪见」其他的,以此就类推了。再来,「若起明为前相,生诸善法」你具有「诸善法」,惭愧心就会生起,然后「能生正见」。一个是「无明为前相」,一个是「明为前相」,记得!这里最重要的区别就是:一个是「无明」跟「明」,最重要就是对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这些实相,你有没有如实去了悟?有没有如实去现观?你如果不清楚,叫做「无明」。如果你能够好好把心宁静下来,然后去看清万事万物的实相,也就是「无常」与「无我」这些法性,就能够转「无明」为「明」,后面就会生起惭愧心。

  记得!如果前面是「无明」,你一个人纵然很认真、很用功修行,但是因为你没有正知、正见,走偏了都不知道,因此没有惭愧心。如果修行没有以惭愧心为出发,不管你再怎幺认真的修行,都会偏离八正道、偏离解脱道越远。所以,不要急着找一个法门一门深入啊!如果最根本重要的正知正见没有建立,以及没有惭愧心、没有柔软心、没有感恩的心,你不会走上「出世间法」的解脱道。解脱道的整个架构、次第要弄清楚,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。

  【法义分享】如果没有正知正见,就不可能走在真正的解脱道上。而正知正见来自于听闻正法、如理思维。问题是每个宗派、每一种宗教,都强调自己才是正法、自己才是正知正见,怎幺办?就要用智慧眼去抉择、去求证。如果是宇宙的真理,必是禁得起任何时空的考验。一个满重要的关键,我们现在宗教界,不是光佛教而已,宗教界很普遍存在的,而且问题很严重的一个问题,就是每个宗、每个派、每个教,几乎都认为自己的才是最究竟,几乎都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,自己的才是正知正见。很多的宗教师,他也会把自己所认定的这些,就界定出这些就是正知正见,然后他会为一个正知正见,设定一个范围、一个框框,符合哪些条件,就是正知正见;如果你所做的,跟他所界定的这些不符合,他就把你落入打入邪知邪见,然后大肆批判。这是在宗教界里面,问题很严重啊!而我二十几年这样走过来,也看得很痛心!

  当一个山头确立起来之后,以这个山头的大师为核心的正知正见就建立起来,然后跟我这个山头大师的核心不同的这些,就批判为邪知邪见。我们一般众生,只要他还没有証到四果阿罗汉以前,常常是在用「自我」,然后去界定正知正见。一般的众生,他会用一个「自我」为标准,然后去界定他所认定的正知正见,再来他又会设定一个框框,因为只要你有「自我」,你就有个人的框框架构,他会设定一个框框架构,再来呢?你符合这个框框架构,就是正确的;不符合这个框框架构,就是错误的。所以,我把它归纳出一个原则,一般人一般都会落入一个「顺我则是」、「逆我则非」,也就是顺我则正、逆我则非,逆我的就是邪啦!很多很多啦!

  佛陀对于正知正见,有佛陀的一个界定范围,佛陀非常鼓励我们,大家要去求真求証,是不是这样?要去求真求証,不要人云亦云啊!不要别人界定说:这个才是正见,跟这个不同,那就是邪见……!这样都是落入自我意识里面运作,而不知道。在修行路上,很容易如此啊!如果现在没有特别强调,以后也许你又无意中,落入那个框框里面,你都不知道啊!所以,这一关是很大的一个分岔点,很重要的一个分岔点,也很不容易分辨出来的一个分岔点,希望大家具有这一种智慧眼,能够去分辨得出来,避免再落入这样一种无谓的诤见里面。

  顺我则是、逆我则非,像以前布袋戏里面藏镜人讲「顺我者生、逆我者亡」,那是黑道的老大和这种生死是非,落入一种很严格的分判、分判,认为顺我者生、逆我者死,但是宗教界里面这种现象很普遍,顺我则是、逆我则非。你不要讲说:是他们才会啊!我没有啊!我不会啊!……错了!事实上,我们很容易常常都在犯这种毛病,包括戒律上面的认定标准,我们一般人也都是。

  举例来讲,喜欢吃素的人,你就认为吃素才是正知正见,吃素才是真正修行人,不是吃素的就不是修行人,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分辨,或是包括说不持金银戒,有的人就坚持一定不可以拿金银,拿到钱、碰到钱,就是邪知邪见,你就不如法。如果要在这上面见诤不断,而且光是在枝流末节上面,就让你忙个一辈子忙不完。所以,我们修行就是要回到核心,要超越二元对立,只要有「自我」存在,都一直在二元对立、在框框里面,永远跳脱不出来。这方面,希望大家能够有所诫惧,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在二元对立里面,然后绕而不知道。

  我们平常在日常历缘对境中,几乎都是常常在「顺我则是、逆我则非」的框框里面,所以你不要以为:我没有!我不会!只要你没有警觉,常常都是在这样而不知道,就是无明遮障。如果你有警觉到,就会产生「明」,正见就会出来,你会有惭愧心的。这方面,大家一定要慢慢去觉察到,你才能够跳脱出来,否则你落入在里面而不知道。

  (第三节)「世间有三法,不可喜、不可爱、不可念。何等为三?谓老、病、死。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喜、不可爱、不可念者,无有如来、应、等正觉出于世间」因为有老、病、死,生死大事的问题,所以才须要修行、才有解脱者,而你要迈向解脱,所谓苦、集、灭、道,你要了悟这个苦的种种实相、现状、状况,你才会更进一步去了解苦的原因,这是「集」,去了悟「集谛」。问题是,你光是知道说,众生就是在苦海里面,也知道这些原因,但是认为这是宿命论,没有解脱的可能啊!或是说几乎微乎其微啊!灭谛没办法了解,就没办法体会有出离苦海的灭谛存在,你认为说:修行没用啊!所以你就不会走上「道谛」。

  但是,佛陀就坦白跟我们讲,这个苦是可以止息,是可以灭除的,这苦海是可以出离的,而出离的道,就是八正道。解脱的道路,就是八正道。因为有「老、病、死」的生死大问题,才需要修行,因为经过真修实証,才有上到彼岸的解脱者出现。所以,众生是在生死苦海里面头出头没,然后一直都要找寻解脱的方法,记得!一般众生都是要找寻解脱的方法,只是有没有找到?只是你所找的是方便法、还是究竟法?每天你在工作,你每天在忙碌,事实上你都是要对治你的苦,一方面你是要让你的苦不产生,都是要求解脱。像小孩子他静不下来,他需要玩具,因为他静下来会很苦,因此需要玩具来让他暂时的解脱,但是那个都只是暂时性而已,青少年他们静不下来,要常常去打计算机、打电动玩具,上网站上去飙网或是去飙车,事实上就是他们内心的苦,内心不知如何安下来?所以才需要找一些方法,来让他的苦放掉,都是要找解脱方法,都是要找解脱道,只是所找的都只是一些暂时性的。

  像有的人他很苦、很苦闷、压力大的时候,有的人就藉酒浇愁,但是你喝再多的酒,顶多只是让你暂时麻醉,让你暂时忘掉而已,那个都是在找寻解脱的方法。有的人他一直忙,一直忙忙碌碌的冲剌他的事业,或是在名利堆中一直在追逐,他静不下来,因为他内心没办法很知足、很安祥、很快乐,他没办法面对真实的自己,他也是要逃避苦,也是要解决苦,于是有种种的忙碌。除非你真正是一个解脱者,除非你真的是一个心安无事、体证无为的人,不然你很多很多的忙碌,都是在找寻解脱的方法,都是在治疗那些苦。只是这些「药」往往都往往只是治标,或只是一些麻醉剂,或只是一些止痛剂。

  佛陀希望我们能够静下来,不要光只是吃麻醉剂,或是吃止痛剂、或是只治标,我们要把真正的根本原因找出来,要治本,要找寻一条真正的解脱方法。修行路上也是一样,很多很多的法门,都只是让你暂时忘掉烦恼,让你暂时麻醉、麻痺,这样而已。八万四千法门,都是要让你不安的心灵能够安下来,静下来之后,如果你没有进一步去导向正知、正见,八正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五章 八正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