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八正道
八正道這一章,算是相當的重要,就是所謂苦、集、滅、道的道谛。但是,有一點滿重要的,很多人以爲說他懂得八正道,八正道的名稱也都會背了,也都很熟了、然後也會宣說了,就以爲自己已經走在八正道上了,結果不知道你所走的八正道,常常是在「世間法」裏面的八正道,而不知道,很冤枉啊!而且常常自以爲自己就是走在八正道上,然後自己所認知的就是正知正見,跟自己所認定標准不同的,就是邪見。我們今天就有需要深入把此過濾、分析一下,什幺叫做「世間的八正道」?什幺是「出世間的八正道」?如果沒有分清楚,在修行路上,我們往往落入在「自我」意識,所預設的八正道裏面,而不知道,你會走很多冤枉的路。
、、(第一節)「世尊告諸比丘:如日出前相,謂明相初光。如是比丘正盡苦邊、究竟苦邊前相者,所謂正見」一個人真正走上「出世間法」,真正是要邁向究竟解脫,正知正見會先建立起來。當你有正見的時候,後面的正智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(正精進)、正念、正定,就會連貫性的,像骨牌效應這樣的,後面的就會慢慢一起帶出來。「起定正受」就是一個人具有正知正見,然後能夠「止觀雙運」,所謂「起定正受」就是止觀雙運。當一個人具有正知正見、又止觀雙運之後,「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、瞋恚、愚癡,如是心善解脫」當一個人具有了正知正見,然後「止觀雙運」,了悟宇宙真理實相之後,他就能夠解脫自在,因爲他遠離顛倒夢想。
一個人能夠真正建立起正知正見,他就必然會正確走在八正道的解脫道上,這裏所謂的「正見」,意思就是「智慧眼」。八正道是以正見爲前導,正見就是智慧眼,你要打開智慧眼,講更深入具體一點,就是你要見法,否則你所謂的正見,都是頭腦裏面的知見而已。所以,八正道是以正見,也就是以智慧爲前導。
(第二節)「世尊告諸比丘:若無明爲前相,故生諸惡不善法。時,隨生無慚、無愧,無慚、無愧生已,隨生邪見」其他的,以此就類推了。再來,「若起明爲前相,生諸善法」你具有「諸善法」,慚愧心就會生起,然後「能生正見」。一個是「無明爲前相」,一個是「明爲前相」,記得!這裏最重要的區別就是:一個是「無明」跟「明」,最重要就是對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這些實相,你有沒有如實去了悟?有沒有如實去現觀?你如果不清楚,叫做「無明」。如果你能夠好好把心甯靜下來,然後去看清萬事萬物的實相,也就是「無常」與「無我」這些法性,就能夠轉「無明」爲「明」,後面就會生起慚愧心。
記得!如果前面是「無明」,你一個人縱然很認真、很用功修行,但是因爲你沒有正知、正見,走偏了都不知道,因此沒有慚愧心。如果修行沒有以慚愧心爲出發,不管你再怎幺認真的修行,都會偏離八正道、偏離解脫道越遠。所以,不要急著找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啊!如果最根本重要的正知正見沒有建立,以及沒有慚愧心、沒有柔軟心、沒有感恩的心,你不會走上「出世間法」的解脫道。解脫道的整個架構、次第要弄清楚,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。
【法義分享】如果沒有正知正見,就不可能走在真正的解脫道上。而正知正見來自于聽聞正法、如理思維。問題是每個宗派、每一種宗教,都強調自己才是正法、自己才是正知正見,怎幺辦?就要用智慧眼去抉擇、去求證。如果是宇宙的真理,必是禁得起任何時空的考驗。一個滿重要的關鍵,我們現在宗教界,不是光佛教而已,宗教界很普遍存在的,而且問題很嚴重的一個問題,就是每個宗、每個派、每個教,幾乎都認爲自己的才是最究竟,幾乎都認爲自己的才是最好,自己的才是正知正見。很多的宗教師,他也會把自己所認定的這些,就界定出這些就是正知正見,然後他會爲一個正知正見,設定一個範圍、一個框框,符合哪些條件,就是正知正見;如果你所做的,跟他所界定的這些不符合,他就把你落入打入邪知邪見,然後大肆批判。這是在宗教界裏面,問題很嚴重啊!而我二十幾年這樣走過來,也看得很痛心!
當一個山頭確立起來之後,以這個山頭的大師爲核心的正知正見就建立起來,然後跟我這個山頭大師的核心不同的這些,就批判爲邪知邪見。我們一般衆生,只要他還沒有証到四果阿羅漢以前,常常是在用「自我」,然後去界定正知正見。一般的衆生,他會用一個「自我」爲標准,然後去界定他所認定的正知正見,再來他又會設定一個框框,因爲只要你有「自我」,你就有個人的框框架構,他會設定一個框框架構,再來呢?你符合這個框框架構,就是正確的;不符合這個框框架構,就是錯誤的。所以,我把它歸納出一個原則,一般人一般都會落入一個「順我則是」、「逆我則非」,也就是順我則正、逆我則非,逆我的就是邪啦!很多很多啦!
佛陀對于正知正見,有佛陀的一個界定範圍,佛陀非常鼓勵我們,大家要去求真求証,是不是這樣?要去求真求証,不要人雲亦雲啊!不要別人界定說:這個才是正見,跟這個不同,那就是邪見……!這樣都是落入自我意識裏面運作,而不知道。在修行路上,很容易如此啊!如果現在沒有特別強調,以後也許你又無意中,落入那個框框裏面,你都不知道啊!所以,這一關是很大的一個分岔點,很重要的一個分岔點,也很不容易分辨出來的一個分岔點,希望大家具有這一種智慧眼,能夠去分辨得出來,避免再落入這樣一種無謂的诤見裏面。
順我則是、逆我則非,像以前布袋戲裏面藏鏡人講「順我者生、逆我者亡」,那是黑道的老大和這種生死是非,落入一種很嚴格的分判、分判,認爲順我者生、逆我者死,但是宗教界裏面這種現象很普遍,順我則是、逆我則非。你不要講說:是他們才會啊!我沒有啊!我不會啊!……錯了!事實上,我們很容易常常都在犯這種毛病,包括戒律上面的認定標准,我們一般人也都是。
舉例來講,喜歡吃素的人,你就認爲吃素才是正知正見,吃素才是真正修行人,不是吃素的就不是修行人,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一個分辨,或是包括說不持金銀戒,有的人就堅持一定不可以拿金銀,拿到錢、碰到錢,就是邪知邪見,你就不如法。如果要在這上面見诤不斷,而且光是在枝流末節上面,就讓你忙個一輩子忙不完。所以,我們修行就是要回到核心,要超越二元對立,只要有「自我」存在,都一直在二元對立、在框框裏面,永遠跳脫不出來。這方面,希望大家能夠有所誡懼,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在二元對立裏面,然後繞而不知道。
我們平常在日常曆緣對境中,幾乎都是常常在「順我則是、逆我則非」的框框裏面,所以你不要以爲:我沒有!我不會!只要你沒有警覺,常常都是在這樣而不知道,就是無明遮障。如果你有警覺到,就會産生「明」,正見就會出來,你會有慚愧心的。這方面,大家一定要慢慢去覺察到,你才能夠跳脫出來,否則你落入在裏面而不知道。
(第叁節)「世間有叁法,不可喜、不可愛、不可念。何等爲叁?謂老、病、死。世間若無此叁法不可喜、不可愛、不可念者,無有如來、應、等正覺出于世間」因爲有老、病、死,生死大事的問題,所以才須要修行、才有解脫者,而你要邁向解脫,所謂苦、集、滅、道,你要了悟這個苦的種種實相、現狀、狀況,你才會更進一步去了解苦的原因,這是「集」,去了悟「集谛」。問題是,你光是知道說,衆生就是在苦海裏面,也知道這些原因,但是認爲這是宿命論,沒有解脫的可能啊!或是說幾乎微乎其微啊!滅谛沒辦法了解,就沒辦法體會有出離苦海的滅谛存在,你認爲說:修行沒用啊!所以你就不會走上「道谛」。
但是,佛陀就坦白跟我們講,這個苦是可以止息,是可以滅除的,這苦海是可以出離的,而出離的道,就是八正道。解脫的道路,就是八正道。因爲有「老、病、死」的生死大問題,才需要修行,因爲經過真修實証,才有上到彼岸的解脫者出現。所以,衆生是在生死苦海裏面頭出頭沒,然後一直都要找尋解脫的方法,記得!一般衆生都是要找尋解脫的方法,只是有沒有找到?只是你所找的是方便法、還是究竟法?每天你在工作,你每天在忙碌,事實上你都是要對治你的苦,一方面你是要讓你的苦不産生,都是要求解脫。像小孩子他靜不下來,他需要玩具,因爲他靜下來會很苦,因此需要玩具來讓他暫時的解脫,但是那個都只是暫時性而已,青少年他們靜不下來,要常常去打計算機、打電動玩具,上網站上去飙網或是去飙車,事實上就是他們內心的苦,內心不知如何安下來?所以才需要找一些方法,來讓他的苦放掉,都是要找解脫方法,都是要找解脫道,只是所找的都只是一些暫時性的。
像有的人他很苦、很苦悶、壓力大的時候,有的人就藉酒澆愁,但是你喝再多的酒,頂多只是讓你暫時麻醉,讓你暫時忘掉而已,那個都是在找尋解脫的方法。有的人他一直忙,一直忙忙碌碌的沖剌他的事業,或是在名利堆中一直在追逐,他靜不下來,因爲他內心沒辦法很知足、很安祥、很快樂,他沒辦法面對真實的自己,他也是要逃避苦,也是要解決苦,于是有種種的忙碌。除非你真正是一個解脫者,除非你真的是一個心安無事、體證無爲的人,不然你很多很多的忙碌,都是在找尋解脫的方法,都是在治療那些苦。只是這些「藥」往往都往往只是治標,或只是一些麻醉劑,或只是一些止痛劑。
佛陀希望我們能夠靜下來,不要光只是吃麻醉劑,或是吃止痛劑、或是只治標,我們要把真正的根本原因找出來,要治本,要找尋一條真正的解脫方法。修行路上也是一樣,很多很多的法門,都只是讓你暫時忘掉煩惱,讓你暫時麻醉、麻痺,這樣而已。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要讓你不安的心靈能夠安下來,靜下來之後,如果你沒有進一步去導向正知、正見,八正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五章 八正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