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五章 八正道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裏所講的欲,就是你要有善法欲,要有求法修行的一種精進力,不是一般欲界的欲。「方便」就是各種的對治方法、八萬四千法門這些,你要善用各種方法,一方面要聞思,一方面要實修。再來,下決心要「出離」;再來「勤競」,要有慚愧心,跟那些有修有證的人比較,但是最重要就是不要得少爲足,要跟佛陀比,佛陀到達究竟涅槃彼岸、出離苦海,那我們呢!還有沒有苦啊?如果有,就要不斷再繼續追求。

  所以,這個比,最好的對象就是跟佛陀比,佛陀可以做到,我們一定可以做到,「舜何人也?禹何人也?有爲者亦若是」這裏的比,不是去跟人家比高、比大,比小、不是那個比,是說我們要有見賢思齊的一種心。

  「堪能常行不退」就是要有恒心,修行要有恒心。「何等爲正念?謂念隨順,念不妄、不虛」「隨順」就是心要柔軟、依教奉行,依佛陀所跟我們開示的這些法次法向,逐步的去實修實證,當然我們要透過我們的求證。「念不妄、不虛」不要自欺欺人,隨時回來看看自己,是不是真的如實?是不是真的很樸實無華?

  「何等爲正定?謂住心不亂、堅固、攝持、寂止、叁昧、一心」「正定」的這些解釋,也是滿重要的,但是後面有更深入的解釋。「住心不亂」就是你的心要能夠專心下來,「住心不亂、堅固、攝持」都是告訴你要專注、專心啦!一心一意在用功啦!「寂止、叁昧」就是入定,「寂止、叁昧、一心」都是告訴我們要專注,然後內心甯靜,也就是要止觀雙運。但是這裏所講的「正定」,是較偏于大家一般能夠理解的「世間定」方面的,「出世間定」在後面第八節會講到。

  (第八節)這裏所講的,滿重要的一個分別,就是把八正道具體區分出來,什幺叫做世間的八正道?什幺叫做出世間的八正道?先講一個總原則,所謂的正見,「謂正見有二種。有正見,是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;有正見,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無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」八正道有二種,正見有二種,一種是世間的正見,一種是出世間的正見,什幺叫世間法的正見呢?「有漏、有取,向于善趣」就是世間的正見。什幺叫做世間的正智?什幺是世間的正語?什幺是世間法的正命?這都講的是世間法。所以,前半講的是世間法,世、俗就是世間法,「有漏」就是雖然你這樣做,表面上是正見,但事實上它還是有漏的,也就是說不圓滿、不究竟的。有取,有執取、有得失、「轉向善趣」就是說你這樣做,是不會墮惡道,至少能夠讓你轉向,也就是廣結善緣,多累積善根福德因緣,如果還沒有解脫以前,至少將來可以生叁善道,不會墮入惡道,所謂「轉向善趣」的意思就是這樣。

  你修世間法的八正道,縱然未必此生此世能夠解脫,但是也不會白費功夫,至少可以讓你不墮惡道,這是世間法的八正道。但是佛陀是鼓勵大家要走向「出世間法」,要這一生、這一世就能夠解脫自在,所以佛陀是希望大家能夠走上「出世間法」的八正道。「有正見,是聖、出世間」就是出世間法的八正道。所謂「無漏、無取」,你走在這樣的八正道上面,是不會導致煩惱、不會導致痛苦的。「無漏、無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」「正盡苦」就是能夠協助你出離苦海,「轉向苦邊」就是你會一直來到那個苦邊,苦海是有邊的,不是苦海無邊,你會到達那個邊緣。當你到達邊緣,很自然的會很快超越過去。所以,「苦邊」的意思就是解脫自在,沒有苦的境界。

  有的人會這樣一種說法,認爲說我們不要到達涅槃彼岸,我們不要出離這個生死苦海,因爲如果出離生死苦海,你就不會回頭來度衆生,衆生需要我們去度,因此你要倒駕慈航,不要出離苦海……。那個是似是而非的說法,你沒有真正上到彼岸,你怎幺樣救衆生出離苦海?!如果你還在水裏面打滾,你還在水裏面浮沈,你怎幺樣救衆生上到彼岸?事實上,那個苦海講的就是那個我慢、「自我」有沒有消失?你叫人家不要出離苦海,事實上就告訴人家你那個自我、那個我慢不要斷除。你的我慢、自我不斷除,都還會繼續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裏面。所以,佛陀都是希望我們大家,你要上到涅槃的彼岸,你要出離苦海,事實上那個「自我」、「我慢」要消失,這樣才能夠真正成爲明眼的善知識,協助衆生出離苦海,走上出世間法。

  「何等爲正見有漏、有取,向于善趣?」這些就是屬于世間法的正見,但是你不要聽到說世間法,就認爲不重要、這個就不要。如果沒有這些,你沒辦法了悟什幺是出世間法的八正道,因此第七節的基礎要有。當你有這些基礎之後,要更進一步的「何等爲正見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」的出世間的八正道呢?出世間的正見是什幺呢?「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,于法選擇,分別推求,覺知黠慧,開覺觀察,是名正見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……」後面出世間法的八正道都是依這樣的解釋原則,真正的出世間法的八正道,一定是要跟「四聖谛」緊密結合,一定要跟「四聖谛」的苦集滅道,合而爲一的。如果你認真修行,但是卻沒有去體證四聖谛,不管你的修行多幺認真,都是在世間法裏面繞而已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。

  所以,不是說我打坐、我打坐多久,然後我禅修參加過多少次,然後我怎幺樣持午,怎幺樣經行,我怎幺樣……,那些都只是「方便法」,重要的是你做了這些之後,是要心甯靜下來,然後要去正思惟、要去靜慮,「靜慮」就是要止觀。止觀的具體內容,就是要去一一的去體悟,什幺是苦谛?什幺是集谛?什幺是滅谛?什幺是道谛?世間苦的具體內容是什幺?要清楚的去體證,要清楚的去求證,包括自己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都要如實去面對,不要掩飾、不要逃避、不要自欺欺人,你如實面對,才能夠真正把苦的原因--「集谛」才會找尋出來,真的如實面對苦,把苦的原因也找出來,你才能夠對症治療,治療生死苦海的病根、病源,你才能夠出離苦海,所以「滅道」也就這樣,「苦集滅道」就這樣出來。

  八正道裏面,一樣有講到正思惟,包括在《阿含經》裏面,常常都會跟我們講,你要精勤方便去禅思,你要去靜慮、要去禅思。你的修行、用功修行裏面,如果不懂得怎幺樣去「止觀雙運」,你光是在那裏打坐,光是在那裏數那些呼吸、看那些禅相,或是看那些覺受,都是在世間法裏面而已,都在方便法上面繞而已。所以,其他的正志、正語、正業,正方便這些都是。「何等爲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?」什幺是世間法的定?如果一個人「心住不亂、不動、攝受、寂止、叁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」世間法正定,這裏所講的「定」,就是包括未到地定,以及初禅到四禅,五定到八定全部都包括。所以,四禅八定,還都是屬于世間法的禅定。

  在四禅八定裏面,尤其是在初禅,或是未到地定,會有很多的禅相,很多衆生都迷失在世間法的禅定上,很多衆生都迷失在那些禅相上面,包括禅相裏面所産生的光,那些都是禅相。所以,什幺叫做世間法的定?什幺叫出世間法的定呢?「正定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」出世間法的定,才能夠真的讓你脫離生死苦海,也就是「聖弟子謂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,不亂、不散、攝受、寂止、叁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」真正出世間法的定,那是止觀雙運的,你的心甯靜下來,然後你在這個靜的過程裏面,都是有「法」的體會,有叁法印的體會,有四聖谛的體悟。

  記得!出世間法的定,它是跟叁法印、四聖谛結合的,是止觀雙運的。【法義分享】本經具體的劃分出:什幺叫做世俗有漏的八正道?什幺是出世間無漏的八正道?什幺叫做「有漏」、「無漏」?等一下我們會來解析。主要的區別是在于是否有導向深觀苦、集、滅、道,是否有導向斷除我慢、漏盡解脫、涅槃寂靜。這是把世間法的八正道跟出世間法的八正道,世間法的修行跟出世間法的修行,用幾句話把它具體的說明出來。

  主要的區別在于是否有導向深觀苦、集、滅、道,是否有導向斷除我慢、漏盡解脫、涅槃寂靜。你在禅修的過程,是不是身心越來越柔軟呢?是不是越來越有慚愧心呢?是不是越來越有感恩的心、知足的心、柔軟的心呢?如果沒有,那些修行都是在世間法裏面繞;如果沒有,那所有的修行法門,包括四念處、四聖谛、八正道,統統屬于世間法的修行。這個很重要!所以,什幺叫做世間法?什幺叫做出世間法?要具體區分出來,但是這方面相當不容易!你要好好去體會、好好去聞思,這樣才能夠把世間法跟出世間法,真正的分別出來,什幺是世間的八正道?什幺是出世間八正道?

  一般在精進打坐禅修的行者,經常停在世間的禅定、禅境上面下功夫,而不易覺察,也不易跳出。因爲這也看了很多,這也看過很多,希望大家能夠具體的區分出來,什幺叫世間定?什幺叫出世間定?縱然具足四禅八定,包括第九定也是一樣,滅盡定也是一樣,只要一出定,仍然是在苦海裏面浮沈,內心仍是不知如何安下來,我慢仍在啊!生死大事仍是一片茫然啊!如果你能夠入深定,包括滅盡定,然後你有一種炫耀之心,認爲我是、我能,我能夠入這樣深的定,你們還不行、你們還不能、你們境界還很差……,如果還有這一種比較的心,都表示「自我」還沒有死,還在世間的禅定裏面。記得!世間定就會有一種「石頭壓草」,就是這裏本來會有很多的草,「草」代表是煩惱、代表是苦、代表是不安,你用一個石頭把這些草壓下去,這個草它是不是就沒辦法?但是那個草有消失嗎?它還是會再向旁慢慢竄;再來,當你這個石頭移開之後,草一樣繼續再長啊!世間定就是一種「石頭壓草」。

  四禅八定,當你進入初禅、二禅,進入有禅定的時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五章 八正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