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道的修行,闻、思、修、证,去了悟实相,所有这些八万四千法门,让你静下来,那只是一种镇定剂。你静下来不是目的,静下来之后,要更进一步去「止观双运」,去了悟眼前就存在的这些真理实相,要处处去求证「无常」与「无我」的实相,要去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,要去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,不要被一些方便法门又迷住了,然后又没有进一步深入去求解脱。
(第四节)什幺叫做有学?什幺叫做无学?「何等为学?谓正见成就,学正志、学正语……」后面讲的是无学。【法义分享】修行是要从有学到无学,从有依到无依,一开始就要心柔软、虚心的学习。四双八辈中就算证到三果,仍然要虚心的学习,千万不要得少为足,要有非达究竟竟解脱,决不终止的决心,才有可能现世成就。这里的文字讲得很简单,但是含意却是很深、很深!光是一个「学」跟「无学」,你从文字上面,是没办法真正了解的。你现在一开始,就是要学习着从这个「学」,就是「有为法」及「有依」。你现在一开始就是要从有为法入门,如果你一开始就要无学、无修、无证方面,就是在那里讲一辈子,还是一样没办法真正的了解什幺叫无学?
因为在很久以前,我也都曾经历练过来了,因为禅宗本来很多方面,就是讲直接从这上面下公夫,但是你没有经过前面这些基础,你想要从后面无学方面下手,都只是在高谈阔论,或是在炫耀我是、我能、我慢,认为你们这些根器比较差的,我们这些是顿根的,我们可以直接从顿悟、顿门顿入,如果一个惭愧心、感恩的心没有出来,都是没用啦!容易越修我慢就越大。所以,「学」方面,大家就是先从有为法,正知、正见的世间法的八正道,人天善法基本这些都要有,当你这些具足,在方法方面也是有为法,再来「有依」就是你要找寻一个善知识,最初我们前面讲证初果,要有亲近善知识,所谓亲近善知识是一种「有依」,但是亲近善知识,然后要学习着自依止、法依止,不是越对善知识的抓取,越牢固。
亲近善知识,是让你从「有为法」契入「无为法」,是让你从有学,契入到无学;从有依、、契入到无依;从有为、有依,然后契入到自依止、法依止;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觉醒过来,然后解脱自在。所以,所谓「无学位」,是四果阿罗汉的无学方面,这是「无为」,包括无为法、还有无依,都是属于四果方面的。所以,你要从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这样上来,才能够体会到什幺叫做无学?《心经》所讲的「无智亦无得」,还有无苦、集、灭、道,有没有?「无苦、集、灭、道,无智亦无得,无生、老、病、死」那些,都是四果的这些世界,讲的都是无学,无学、无修、无为,讲的都是无为法,我们后面会再讲,现在大家概略的先知道。
学跟无学,经文讲的很简便,但是你从文字上,没办法真正理解的,如果说我们现正无学啊!再来就是说不用打坐啊!不用修行啊!不用闻思啊!认为别人还要在那里用功,都还工夫很差!……如果你这样,永远都没办法了解真正的无为、无学是什幺。所以,记得一步一脚印、扎扎实实的走,解脱道次第最快的就是你一步一脚印、实实在在的走,自然可以漏尽解脱,你的机缘、工夫酝酿成熟,自然就可以体会到:什幺叫做无为?什幺叫做无学?
(第五节)是第十五章、八正道的重点,像第五节、还有第八节,是相当重要的重点。第五节这里,佛陀说我们要修八正道,但是要修正见,修八正道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公式,就是你要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,这是满重要的一个原则。你要依远离、再来依无欲、依灭,再来向于舍,这是世间八正道跟出世间八正道,世间法跟出世间法,满重要的一个原则。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,因为这方面比较不容易了解,于是我从老子《道德经》摘录这一段出来,包括整个八正道,整个修行路上,出世间的解脱道上,都是要依这个原则。
【法义分享】「八正道」仍然有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之分,要「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」才是走向出世间法的解脱道上。老子曰:「为学日益,为『道』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致于『无为』。无为而无不为」因为老子这一句话,能够把佛陀所讲的这一句话,更传神的诠释出来。因为这是修行路上,出世间法、解脱道上面,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水岭,而这方面,如果光从文字上面去理解,你还是很难、很难理解到的,很难体证到的,因为这都是属于实证方面的。
佛陀告诉我们:你要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还有向于舍。我们先讲世间人,世间法是世间的奋斗、世间的努力,包括修行也是一样,大多数的修行,都是在世间法里面。世间的这种世间法抓取,都是希望能够愈修愈厉害、愈抓愈多,因此在世间法里面,世间法的运作,都是希望能够有所得,然后抓的愈多愈好,都是有所抓、有所执取,然后都让你能够愈来愈贪爱。世间法你的努力,都是希望能够得到愈多,然后愈多愈好,你都是一直在抓取各种执着,这是世间法。一般众生在名利堆里面,都是这样一直贪爱、一直贪爱。但是,出世间法就是看到众生在世间法里面,不管你再怎幺抓、再怎幺追,再聚集的更多、聚集的多大,如果没有走上「出世间法」,都只是在增添一些束缚,都只是在增添一些更多的苦。
很多人他觉得:不会啊!我不觉得啊!不觉得是一方面因为麻痺,一方面以苦为乐、苦中作乐,有的是因为苦果还没有现前,因此还不知道后面会有很多的束缚、很多的苦,包括生死大事也是一样。修行人就是看到众生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,一直抓、一直聚沙,然后聚集那些泡沫,像在海边用很多的沙土,然后聚集很多的城堡,认为说:这是我的、我的,我的国家、我的范围啊!……然后都不知道说到后来形成一种作茧自缚、一种苦。
修行人、有智慧的人,他就是了悟这些之后,于是远离跟众生的这一种抓取、跟众生的作为就不一样了,远离那些众生的盲目抓取,因此「无欲」。所谓「无欲」就是他不会跟众生一样一直在名利堆里打滚,这一种「无欲「」绝对不是消极悲观的,他是因为了悟这些你抓愈多,你只是苦愈多、束缚愈多,你是贪得无厌啊!如果你是因为基本的需要而去做,没关系!修行人他还是要维持最基本的这些需要,但是他是因为需要而吃、因为需要而做,而不是因为欲望而吃、因为欲望而抓,欲望无穷,你的苦海就无边,你的束缚就无限。所以,所谓「灭」就是导向涅槃寂静、解脱,「向于舍」就是你要能够放得下,你要能够看得开。所谓「舍」、基本的「舍」,就是要你能够放得下,这是基本的;更深层、最深层的「舍」,是这个「自我」要能够舍得下。如果「自我」舍不下,你就没办法体证「无我」。但是证到三果的人,「自我」都还不死,都还用「自我」在修,还用「自我」在证,这就是「向于舍」,把深层的「自我」都要舍掉。
所谓「为学」,「学」就是世间法,包括就像说世间的学问,「为学」就是指世间法,你把修行、把学佛、把阅读经典,当作是一种学问的累积,都是属于「世间法」,你认为是要跟人家在比,一谈就是在跟人家在比,我三藏经典读了多少、读了多少,我读了几遍、我翻了几遍,你没有看多少,你这个太差劲了!……如果你把阅读经典当作一种学问知识的累积,都是属于在世间法里面「为学」,你这样是越来越多,所谓「为学日益」,事实上就是你越累积越多,你是越来越增加,这就是世间法方面,你越来越得越多,越积越多、越抓越多,你认为越多啊!但是到最后,你才会发现那只是一场梦一场空,但那都是落入「后知后觉」。修行人就是慢慢提升到「先知先觉」,当他了悟这些,然后走上修道之路,所谓「为道日损」,真正走在修行道上,所谓「损」是说他的抓取越来越能够减少,他的那种放不下,越来越能够看开,越能够放得下,「损」就是包括能够放得下,对名利能够放得下,最重要就是那十个结,十层的「自我」保护膜。
这十层的保护膜,「自我」在里面抓得很紧、很紧,这是生死的原因,苦海的造作者,今天你要走上解脱道,就是要去反观到,你的所有这些苦,苦海、束缚这些,都是「自我」所抓来的,因此你愿意一层一层的去剥掉,愿意一层一层的去放下,所以证初果就是少掉三个结,证初果就是断三结嘛!身见结、戒禁取结,还有疑结,就是属于外面三层的,把它去除掉了、断除掉了;再来再把五个结断除、淡薄,就是说断三结之后,然后另外贪、瞋也淡薄,就是证到二果;再来贪、瞋也断除了,这是证到三果。证到三果的人,他就剩下里面更深的这些五上分结。「为道日损」就是把你那些重重的保护系统,自我的保护系统一层一层去除掉、去除掉。世间法是一直要巩固自我的保护系统,一直要要抓取「自我」的保护系统,「自我」的成就、「自我」的肯定……那些都是。
「出世间法」就是要把十层的那些要照见到,然后一一去除。「损之又损」就是一层一层的去除掉、去除掉,「以致无为」,到最后就是证到三果之后,继续再向阿罗汉果迈进,继续向究竟解脱迈进,这时候后面的五个结也去除掉,到最后「自我」断除、「自我」消失,就是溶入「无学位」的阿罗汉,所谓「以致于无为」的「无为」,就是阿罗汉的世界,无学、无为、解脱者的世界,到达涅槃彼岸的世界,必须要「自我」消失才可以。所以,「为道日损、损之又损」,一直把那十个结一直的去除、去除,去除到最后,十个结断除,证到无学位的阿罗汉,这是「以致无为」,但是这个很深!很多修行人,包括佛教方面的,很多一看《阿含经》,就认为《阿含》都讲「无为」啊!依远离、依无欲、依灭、向于舍啊!……都是负面的文字,好像悲观啊!消极啊!「无为」啊!好像一个人成为解脱者之后,就什幺事都不做啊!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啊!于是就一直在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五章 八正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