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最後都無法脫離黑洞的引力,只有什幺可以超越黑洞的引力?只有空啊!只有「空」可以超越黑洞的引力。這個空,你不要想得很玄;這個空,就是修行解脫要體證的世界,慢慢的你要先了解這些無常、無我法印,然後慢慢去體證到「空」,這樣你就不會怕空、不會怕無常,要慢慢去體會。
如果你不是空,所有所抓的這些,到最後都是荒冢一堆草沒了,古今將相今何在啊!荒冢一堆草沒了。看這些不是說學佛就變成好像消極悲觀,絕不是這樣啊!而是如實觀,你要看到「味」,也要看到「患」,中道「離」的力量才會出來。這就是被無常所吞噬掉,這是新航的空難,一堆一堆的都是焦屍,就是被無常吞噬掉。這是華航空難,也是被無常吞噬掉,那一次就是央行總裁徐遠東,也在這裏挂了,不是說你身爲央行總裁,對國家很重要,你是國家的棟梁,這個空難、無常要抓,只能夠抓其他的小百姓,大官不可以抓,不是這樣啊!一視同仁。所以,我們要去體會無常法印。
怎幺樣去斷無常火?對無常法印要有很清楚的了解,就像你要馴服一匹野馬,必須要去了解牠,到後來跟牠溶爲一體。這也是一樣被無常火所吞噬掉,這是九二一大地震的實況。這是王儲槍殺自己的父母親,就是世間的「意思食」在爭奪、起沖突,父母親有父母親的意思,你是我的兒子,你就應該要這樣做,我是國王、我是皇後,我「權」大「力」大啊!你怎幺可以不聽我的話?!但是當兒子的,有當兒子想要走的路,我這樣好像你們的一個傀儡,所以彼此都有苦,父母親的「意思食」要吃,但是吃不到,他們也苦啊!兒子想施展他的「意思食」,施展不了啊!所以也有苦啊!那種苦一直醞釀、醞釀,累積到最後,就形成這樣的一個悲劇。所以,要去看到我們內心的苦,或是帶給對方家人的這些苦,這裏面是不是有「意思食」在沖突?有沒有「識食」在沖突?去看到這些、然後把它解開來,就是修行上面很實用、、很實際的。權高位大的國王,世間的榮華富貴、權力啊!名利啊!金銀財寶都有,哪知道說意思食的沖突,竟然全部都死掉了。
所以,要去看到世間的悲苦,世間衆生就是在食物鏈裏面吃跟被吃,所謂食物鏈裏面,不光是嘴巴的吃而已,要去看到意思食在吃,還有識食的吃,大家對這方面要越看越深,要有智慧眼。真正要有智慧眼,你要聞、思、修,把你的智慧眼打開,對世間的事情實相,你要看得越深入,看得越寬、越廣、越大,味、患、離、寂、滅、味、患、離這些,正面、反面要能夠看得到,這就是修行方面的重要,讓你看得有深度、看得很透徹。當你有聞、思、修,你的視野、視線的深度會加強,你的心胸也都會擴大,你的視野會提高,于是能夠從一個比較高的地方,來看待這滾滾紅塵。
走在這裏的衆生,跟站在比較高處的衆生,他們所看的視野不相同,我們修行就是要不斷的提升,大家要隨時歸零,不要被「自我」的意識束縛住了,隨時歸零、虛心的學習,虛心去求證,把我們的心胸不斷開展、開展,讓我們的視野不斷加強、加廣,讓我們的智慧不斷的提升,到後來就可以像佛陀一樣,成就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了悟世間的實相,了悟世間的真理,然後以「無上正等正覺之心」,以平等之心、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衆生。如果你有智慧,你在跟世間、衆生相處,你快樂、我也快樂,大家可以相輔相成,而不是互相殘殺,這就是修行。
一般釣魚的人,用東西給魚吃,背後怎幺樣?我用東西給你吃,背後我是要釣你,是有條件的、有所求的。如果你是有條件、有所求的,去做很多事情,去對這個世間、對衆生,背後就會産生苦;如果你能夠以無條件、無所求的一種心來做,你可以自己快樂,衆生也快樂啊!你是這樣善待世間、善待衆生,你不是拿著釣杆、拿著釣
,在等著牠們,不是這樣。所以,我們也要不斷去學習無條件、無所求的善待一切衆生。能夠慢慢去透視四種食,慢慢去了悟「叁法印」,然後就對世間的實相,可以很深度去看到,不管這個世界,人家形容怎幺樣的五濁惡世或是怎幺樣,都沒關系啦!它一樣都可以成就你開出美麗的花
,所以不要厭離了世間種種,認爲這個世界不好,想要逃到他方世界去,我才可以修行、才可以見法,錯了!佛法,它就在當下、眼前,處處都在展現,只要靜下來,就可以看到這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。
所以,你在滾滾紅塵裏面,一樣就是有這些,出淤泥而不染,在淤泥中,可以長出漂亮的蓮花。你在滾滾紅塵之中,會有一種超越、超然的胸襟,一樣會去做事情,一樣去盡心盡力做你該做的事情,隨順著緣起去做你該做的事情,你不會偷工減料、不會怠惰,你的人生會很樂觀、很積極,但是會有一種超然的心胸在面對滾滾紅塵,因爲你知道方向、知道目標。如果慢慢修行之後,你的內心會很悠閑、很快樂,如果慢慢修行到相當高的境界,當你解脫自在,你內心、你外表,一樣是很快樂啊!你能夠返璞歸真,快樂自在啊!
到後來你的內心就是這樣很快樂的,當你了悟這些實相,然後又能夠在塵不染塵,同流但不合汙,到後來就是返璞歸真,快樂、解脫自在啊!跟一切衆生相處、和平共存。
第十二章 受相應(part2)
(第五節)「佛告比丘:我以一切行無常故,一切諸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。知諸行無常,皆是變易法;故說受悉苦,正覺之所知。于諸一切受,黠慧能了知。悉知諸受已,現法盡諸漏,比丘勤方便,正智不傾動」佛陀就很明白告訴我們,一切行無常,一切諸行變易法,所以說諸所有受是苦。
(第六節)「佛告阿難:『我以一切行無常故,一切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。又複,阿難!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,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,一切諸受悉皆是苦』」阿難就問佛陀:「雲何,世尊!以一切諸行漸次寂滅故說?」「佛告阿難:『初禅正受時,言語寂滅;第二禅正受時,覺觀寂滅;第叁禅正受時,喜心寂滅;第四禅正受時,出入息寂滅;空入處正受時,色想寂滅;識入處正受時,空入處想寂滅;無所有入處正受時,識入處想寂滅;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,無所有入處想寂滅;想受滅正受時,想受寂滅,是名漸次諸行寂滅』。
「雲何漸次諸行止息?」只是把前面「寂滅」,改成「止息」,其他的經文內容都一樣,佛陀跟我們歸納出,什幺叫做一切行無常?「行」代表什幺意思?這裏所講的「行」,一切諸行,就是現象界的一切。所謂「諸行」,因爲現象界的一切都在動,都一直在變、在動,就是諸行,因爲它都一直在變、在動,佛陀就歸納整個萬事萬物的實相,爲一句「諸行無常」,一切現象界都在變、都在動,包括我們五蘊的身心,還有六根、六塵、還有六界,不管你從任何角度,都要去看到一切都在變、都在動,這不是幻想、不是想象,而是事實存在,只是我們心太粗,而覺察不到而已。
以一切行無常故,一切行變易法故,它就一直在流動變化、變化、變化。「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」這裏就大有學問,爲什幺一切行無常、一切行變易法?歸結出來就是「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」爲什幺?因爲在抓常,不錯!最主要這裏所講的,從無常、還有變易,後面會跳出來,「說諸所有受都是苦」,爲什幺所有受都是苦呢?衆生在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,就會有各種的感受,各種的感受産生之後,就會産生有你的「要」、你的「不要」,對于你所要的、就是順境,你所不要的、就是逆境。當你遇到順境的時候,就會貪、就會抓,然後又怕失去,或是怕得不到。如果你遇到逆境,就會起瞋,就會抗拒、會排斥,而且你會怕它來,或是來了之後,又怕逆境不走。
這是重要的一個心行過程,要清楚知道從無常、苦,從無常變異之後,爲什幺所有受都是苦?因爲一般衆生是這樣,當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,你不是叁輪體空的觸,不是單純的接觸而已。當你觸了之後,就很習性的跟著境界在轉,遇到順境,這是你「要」的境界,你就貪啊!抓啊!然後順境呢?你希望它趕快來啊!你怕得不到啊!或是得到之後,又怕失去啊!如果你是遇到的境界是逆境,這是你所不要的,于是內心就會起瞋、會抗拒,這時候你怕逆境、怕它來啊!在擔心、你怕它來,來了之後、又怕它不走,于是我們的一顆心,就被這個境界,順境、逆境一直牽著走,心都成爲境界的奴隸,這樣你就不能夠自在。
所以,佛陀說諸受都是苦。因爲一切都一直無常在變化、變化,你不了解這個實相,就有你很多的設限,你的「要」、你的「不要」,偏偏境界有很多是你所不要的。雖然境界有很多是你所要的,但是它又一樣會一直無常的變化、變化、變化,所以你得到,也會擔心它失去;得不到,你也一直要追,一直要求、一直要抓。逆境也是一樣,我們的心就是成爲境界的奴隸,于是佛陀就歸納出來,「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」那個受就是裏面有我們的貪、瞋,有我們的情感的、情緒的一種溶入裏面。
佛陀又繼續講:「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,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,一切諸受悉皆是苦」前面是講無常、講變易,後面又繼續在講「一切諸行」,所有現象界呢?「漸次寂滅」除了代表無常,一直的生、住、異、滅,成、住、壞、空以外,「漸次寂滅」與「漸次止息」都在宣說涅槃寂靜的法印,更深的一句話就是一切來自于「空」,然後以「空」爲背景,以「空」爲舞臺,然後又回歸到「空」。所以,任何你所抓,如果那個「自我」不死,你想抓、抓,抓到最後你又發現一場夢一場空,因爲你只是在抓那個泡影,你沒有活在當下,沒有活在緣生緣滅的當下,你的生命不是真正的活著,都是在抓那些泡影。
所以,佛陀也是一樣,一直在告訴我們,所有的行,它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,除非你能夠全然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二章 受相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