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放開,你的生命才能夠真正生龍活虎的活在當下、活在現在。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」,是一個修行的心曆路程,這是實相方面,因爲一切來自于空,一切回歸到空,很深!以後我們會再講,現在大家要先看到,能夠「先知世俗谛」,因爲「空」方面,是屬于第一義谛,以後我們會再談。
「雲何,世尊!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呢?」阿難就繼續問佛陀:你說諸行漸次寂滅,到底深義是什幺呢?佛陀就告訴阿難:「初禅正受時,言語寂滅」這裏就比較深了,後面這一段是四禅九定,這裏稍微簡單講過,後面講述四禅八定時,我們會再介紹。所謂「初禅正受時」,就是當你進入初禅的時候,「言語寂滅」有兩個意思,比較淺的說法,就是你要離開世間的欲界,因爲進入初禅,它是已經進入色界,初禅到四禅是屬于色界。
初禅到四禅是屬于色界,五定到八定是屬于無色界,你要進入初禅,是要離開欲界,才能進入初禅,也就是你要放下很多世間的種種抓取、名利欲望,然後單純下來。就像我們前幾天去禅修,你要放下種種,然後透過一些方法,才能夠進入初禅,再來繼續二禅、叁禅,因爲你在欲界的時候,平常我們講話也多,頭腦裏面也很多的喋喋不休。當大家有去禅修,就知道這樣靜下來,你坐下來、想要靜的時候,你腦海裏面怎幺樣?雜念很多,一直在那裏喋喋不休,就是腦海裏面的語言。如果你的雜念還很多,表示你都還沒進入初禅。你要進入初禅,這時候言語寂滅,也就是種種的妄念雜念,沒有了!你的心是很單純的安住在方法上面,用出入息法,你就很單純的安住在呼吸的生滅上面。
頭腦裏面的那些雜念妄想,沒有了!叫做「言語寂滅」。「第二禅正受時,覺觀寂滅」這裏是講覺觀,初禅有五支--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,叫做初禅五支,亦即要進入初禅的五個條件,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。尋、伺,有時候翻譯作覺、觀,尋、伺就是找一個理想的目標、找一個所緣,然後專心在那上面用功。如果我們以「出入息」爲所緣,就是在呼吸上面找到一個固定的點,過程都是屬于尋、伺的階段,然後你在上面繼續用功、深入下去,你全身懂得放松的要領,很快就能夠有喜受、樂受産生。你專心一意的繼續用功,就會有「一心」,一心一意的在上面用功。所以,「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」具足,叫做進入初禅。
尋、伺有時候又翻譯作覺、觀,這兩種有不一樣的地方,比較容易落入世間的禅定。尋、伺比較容易落入世間的禅定,包括說一種專注,你一直專注在一點上面,也是一種尋、伺,但是屬于世間的禅定。真正出世間法的禅定,是有覺、有觀的,當下就是「止觀雙運」有覺、有觀,這裏是用尋、伺,就是用覺、觀來代替。所以,當你進入二禅的時候,「進入二禅」就是尋、伺放下了,記得!如果初禅的五支經曆過之後,再來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就容易進入了,因爲這是由粗到細,當你越入深定的時候,你發現太粗糙的這些,就會很自然放下。所以,當你放下尋伺的時候,進入只有喜、樂、一心,就是進入二禅,叫做覺、觀。同樣的一個所緣,如果是在呼吸方面,同樣以出入息爲所緣,繼續安住下去。
就好像心猿意馬的這一頭牛,有人說他要拉這一頭牛,拉得很辛苦,因爲這一頭牛是心猿意馬,已經奔跑習慣了,你要拉得很費力啊!所以常常不能夠安住在人中這裏,或是不能安住在丹田這裏,常常跑掉,你都要常常要拉回來,必須要不斷的尋、伺。當你慢慢的安止下來,慢慢的熟練之後,這一頭牛已經漸漸被降伏、安定下來,這時候你也不用刻意再去拉,很自然安住在當下出入息的生滅上面,這時候你不用再去尋、再去找了,那一頭牛乖乖的在那裏,我們就可以放下尋、伺,叫做「覺觀寂滅」。覺觀寂滅就是尋、伺放下。
「第叁禅正受時,喜心寂滅」再來喜禅支也放下,就剩下「樂」跟「一心」,就是叁禅;如果前面的喜、樂、一心,就是二禅;前面這五支都有,叫做初禅;再來包括「喜」也放下,剩下「樂」跟「一心」,就是進入叁禅,繼續用功。後面有的說法,就是「樂」也都放下,叫做進入四禅。但是,「第四禅正受時,出入息寂滅」,這裏講的是出入息寂滅,有的人光看文字,會以爲說進入初禅之後,就都沒有呼吸了,不是這樣啦!當你進入四禅,呼吸是很緩慢、很微細,但是不能說沒有,只是說它相當慢、相當微細,似有似無、若有若存這樣。所謂「寂滅」,也就是在出入息方面,已經很微細的意思,不是說完全沒有,只要你的生命還存在著,呼吸就一定會有,只是有時候你是用丹田方面的,包括說你如果進入比較深定,你全身的毛細孔都會張開,它全然放松,全身的毛細孔,也可以進行部分的呼吸、氣體的交換。這時候從肺部方面的呼吸量,就可以更少,你不能說這時候我們根本都不需要空氣,都沒有呼吸,不是這樣,而只是說它是很微弱,很不明顯這樣而已。只要你有很深刻的這些覺察力,一樣可以覺察到會有。
「空入處正受時,色想寂滅」這是什幺意思?爲什幺?如果光從文字上面去了解,都很不容易了解此深義;如果你沒有實修過,不太容易了解到它所講的深義。所謂「空入處正受時,色想寂滅」就是剛才所講的「空入處就是空無邊處定」是第五定,你要進入第五定時,是不是要放下色界的所緣?我們依出入息,叫做依風界,地、水、火、風這些都是屬于色界,找一個色界的所緣進入的定,叫做入色界的禅定。現在你再把依色界所緣的對象要放下,你才能進入「無色界」。所以,五定、空無邊處開始,就不以出入息爲所緣,已經放下色界這些了。所以,你要放下欲界,才能進入色界;放下色界,才能進入無色界。這時候進入五定時,就以「空無邊處」爲所緣了,「空無邊處定」是第五定。
再來,「識無邊處」是屬于第六定,「識入處正受時」就是「識無邊處定」,這時候「空入處想寂滅」「空無邊處定」是第五定,「識無邊處定」是第六定,「無所有」是第七定,「非想非非想」是第八定,「受想滅」就是「滅定盡」,也可以稱第九定。因爲這是屬于叁界,就是介紹叁界,或許你想說我現在可能不需要懂那幺多,或是可能用不到……,事實上如果你真正要出叁界、要解脫自在,這叁界都要經曆過,你都要經過、你要了解。
所謂「空無邊處定」,就是以「空無邊」爲所緣,這時候他放下,因爲是第五定了,所以他放下前面的色界,叫做「色想寂滅」。再來,你進入下面一個定,前面這個所緣要放下。如果你入到「識無邊處定」,「空無邊處」就要放下,才能入「識無邊處」;「識無邊處定」放下,才能夠進入「無所有處定」;「無所有」放下之後,才能夠進入「非想非非想處定」;第八定的這個定也放下,才能夠進入「想受滅」,也就是「滅盡定」,具體內容以後我們再講,大家先了解這裏所講的意思。
「識入處正受時」當你入第六定的時候,前面的「空無邊處定」必須要放下,「寂滅」就是放下的意思,也就是「空無邊處定」消失,才能夠進入「識無邊處定」。當「識無邊處定」消失,你才能夠進入「無所有處定」;「無所有處定」消失,你才能夠進入「非想非非想處定」。「想受滅正受時,想受寂滅,是名漸次諸行寂滅」。
【法義分享】「一切諸行無常故,一切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」有的修行人把無常與苦劃上等號,認爲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,所以這世間一切都是「苦」,這是用邏輯的頭腦去思維推論的結果。有很多人就是這樣認定,認爲說一切無常,「無常故苦,苦故無我」,所以無常就是苦,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,這世間就是苦海,所以這娑婆世界就是五濁惡世,就是苦海啊!我們要去找到一個沒有苦的地方……。
看你往哪裏找?認爲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,所以這世間一切都是苦,這是用邏輯的頭腦去思維推論的結果。「無常、無我、涅槃寂靜」這是宇宙永恒不變的叁法印,法印、真理一定是中性的,也就是超越任何時空的。但是,我們以前常常會講到說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是叁法印,後面還會有一個說明,一個是苦海中的叁法印,一個是解脫者的叁法印,下一節我們會講到。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是宇宙永恒不變的叁法印,但是苦呢?不是永恒的法印,如果苦是永恒的真理,就沒有解脫的可能。我以前也是被這些叁法印,搞得這樣迷迷糊糊,人家說這世間就是一切都無常啊!一切都是苦啊!無常故苦啊!苦故無我啊!後來才發現原來不是這一回事。
「苦」來自于「貪愛、聚集」。佛陀就講說:一切行是無常,一切行變易法,說諸所有受是苦。無常要跳到苦,裏面是有觸受,你是觸受之後,起了貪、染,起了貪、瞋,才是苦。所以,「苦」來自于「貪愛、聚集」,苦來自于觸受後,産生了貪、瞋的迎拒心,而根本原因來自于愚癡、無明,也就是不明了大自然的法則,導致與無常法則在抗爭。「苦」來自于「背道而馳」,有「自我」、就有苦。事實上,這裏的法義滿深的,大家慢慢去體會,所有苦的存在,是來自于「背道而馳」,不明了大自然的法則,只要你有「自我」就有苦,爲什幺呢?因爲你會有很多的「要」跟「不要」,只要你有「自我」,內心裏面就有設限,你很多的「要」跟「不要」。
當你遇到境界的時候,就在「要」跟「不要」之間,在二元對立的選擇,就二元對立的劃分,都是很習慣性的一觸,就是落入在「要」跟「不要」,然後在順、逆境裏面,在二元對立裏面,這就是衆生啊!
所謂「未到地定」,講說初禅五支,如果要算說正式進入初禅,這五個條件要有,如果這五個條件沒有具足,叫做「未到地定」,你條件還沒有具足,是有些禅定,但是還不算正式進入初禅,因爲你的條件還不具足。「剎那定」,只是心的一個暫時甯靜下來,這樣而已,都還很不穩,只是有時候靜一下,然後沒多久,那只牛又跑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二章 受相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