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走了;只是偶爾靜一下,那只牛又跑走,叫做「剎那定」。你說在「未到地定」的時候,就可以止觀,是不錯!如果有具備「未到地定」,是可以做止觀,但是你一份的定力,有一份觀察的深淺度;一份的穩定性,有一份觀察的深度,因此「未到地定」一樣可以觀,但是最理想的「觀」是初禅的「觀」,初禅的止觀雙運,你要能夠一心,要能夠整個這些都有。
所以,最理想是「覺、觀、喜、樂、一心」的初禅,這樣的止觀雙運,它可以開智慧。如果你光是初禅這些,沒有經曆過四禅八定,什幺叫做色界?什幺叫做無色界?你不知道。你修行修到最後,會卡在無色界,你不知道,因爲這個涵義很深,而且陷阱也很深,又是無影無蹤啊!無色啊!若心不夠微細。你是看不到的。這一次禅修的第二天晚上,就有協助大家去看到「自我」的影子,「自我」的本尊,就是要協助你去看到無色界,躲藏在無色界裏面的「自我」。如果你沒有進入這些,深層那個「自我」,很厲害啊!它是來無影去無蹤,那是無色界,你看不到啊!所以,當這些你有經曆過之後,深層的「自我」,「自我」的本尊,才會無所遁形。因爲不管你再怎幺厲害,都是在叁界裏面。都要看到一開始在起心動念,一開始在作怪了,因爲意念是屬于無色界,所以我們還要深入才能夠看到,前面這裏是可以修,沒錯!但是還不夠。
「諸行漸次寂滅」是歸納出一切現象界的生起,都是無常變異而趨向寂滅,這一句話滿重要。欲界是如此,四禅八定的色界、無色界,也是如此,「滅盡定」也是有入有出,也是無常變異,終歸止息、寂滅。四禅八定要有經曆過,但是縱然你進入初禅、二禅,叁禅、四禅到第九定,這些都是透過有爲法而進入。一定要經由「有爲法」,你要認真修行,才有可能進去,如果沒有修行,不認真、用功修行,沒辦法進入四禅八定。再來,不只是現象界、色界的這些,它是生滅變化、無常,包括你入禅定、初禅、二禅、四禅、八定這些,包括進入「受想滅盡定」,都是你的「有爲法」而進入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你要經曆過四禅八定,然後又了悟「自我」所創造出來的叁界,都是無常生滅變化,你要看到它的「味」,入禅定裏面很殊勝、很好,沒有苦啊!但是你要知道它的「患」,最後你才能夠離,才能夠出叁界。
所謂「無所有」,你若沒有正確聞思基礎,這樣撞、撞、撞,撞進去「無所有」,你會嚇一跳跑出來,因爲你好像覺得什幺都沒有、都空掉了,以後講四禅八定時再講好了。
佛陀講所有受都是苦,所有受就是進入四禅八定,也都是受、各種的感受,當你進入初禅、二禅,叁禅、四禅,都有禅定裏面的覺受,五定到八定也是一樣,都是透過你的修行之後,進入覺受裏面,但是它也都是「有爲法」,都是有入有出、有生有滅,你不可能永遠處在那一種情況。廣欽老和尚,他的禅定再怎幺高,還是會出定,不管你入定多久,還是一樣會出定,除非你是解脫者,不然縱使你入深定,只是認爲我進入一個沒有苦的世界,沒有煩惱,有一句話形容叫做「石頭壓草」,你以爲入深定,包括說入滅盡定,以爲就是入涅槃寂靜,以爲就是入涅槃界,都是「石頭壓草」,而且它是有進有出有入、有生有滅。
當然這個比較深,以後我們講述四禅八定的時候再深入解析,這裏佛陀要讓我們知道,叁界不管你在哪一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都是一樣,你一執著什幺,你一貪愛什幺,那幺你的苦就會有。【法義分享】任何境界,包括四禅九定,只要你有貪愛、執著,只要你有迎有拒,「苦」就不會消失。你再認爲「禅悅爲食」,禅定多幺殊勝,就像這一次禅修的時候,也有人跟我講,他什幺時候他坐到很好,覺得很舒服,但是後來怎幺都無法進去?他覺得:奇怪!他覺得身心又繃緊,因爲當你嘗到一些甜味之後,就會在那裏我要,然後就在那裏等待,就在那裏怕得不到,由于你的等待,你的害怕得失的心,就又繃緊。
所以,叁界都是無常生滅變化,但是如果我們認爲修行不用修四禅八定,什幺叫做色界?什幺叫無色界?你不知道,怎幺出叁界?!以後有因緣,大家要慢慢再繼續深入。
(第七節)「我如是種種說受如實義,世間不解,故而共诤論、共相違反,終竟不得我法、律中真實之義以自止息。若于此我所說種種受義,如實解知者,不起诤論、共相違反,起、未起诤能以法、律止令休息」因爲佛陀是過來人,很清楚告訴你們,很多人沒有進入實修,就是沒辦法理解到。你用你的頭腦,透過語言文字,又會被語言、文字障礙住,用你了解的角度來理解,但是你扭曲了,或是你誤解了,你都不知道。所以佛陀就講說:因爲世間不解啊!一般衆生沒辦法了解,「而故而共诤論」包括現在的禅修、禅定方面,很多的說法都是各有一套,很多的界定,包括帶修行方面的,很多都引導你在禅定裏面,怎幺樣去下工夫,因此這方面會有起很多的诤論。
共相違反,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義,以自止息。不入四禅八定,你不知道什幺叫色界、無色界?但是當你一入四禅八定裏面,又被禅定、境界所迷惑住了,本來是被欲界迷住,本來是在欲界打滾;修行之後,結果不知道,被色界與無色界又迷惑住了。當你穩定下來,就進入初禅了,但是我們是偏重在有覺有觀,就是覺、觀、喜……,有喜、樂、一心,不會說還要費力,還要去拉那頭牛,如果是一種「世間定」,你只是專注在一種,會選擇你要的一個框框範圍,如果你所不要的沖進來,不是嚇一跳,不然就起瞋。
是讓你慢慢看到那個本尊的影子,但是真正本尊的展現,他的厲害處,都要在曆緣對境。當你在禅修環境,貪、瞋、癡的展現,還不會很明顯;你在曆緣對境的時候,貪、瞋、癡、我是、我能、我慢、我要、我不要……,都是在境界。所以,修行要有靜、有動,要有專心禅修的時候,也要有入滾滾紅塵去洗鍊。
「有二受--欲受、離欲受。雲何欲受?」欲受就是欲界,然後你要離開,欲受就是在欲界打滾,一般衆生是在欲界打滾,欲界裏面的種種覺受,你要離欲受,要離開欲界的貪婪喜愛,才能夠進入色界、無色界的意思。所以,初禅就是你要離開欲界,這樣才能夠進入初禅的欲界。「雲何離欲受?」也就是離欲界,「謂比丘離欲、惡不善法」離欲界,離開惡、不善法,應該要頓點一個分開,要離開欲界,還有惡、不善法。「有覺有觀」經典裏面一樣都會提到「有覺有觀」,如果以出入息爲所緣,一個吸氣是生、呼氣是滅,你慢慢的去體會那個生、滅,就是有覺有觀。不是說落入你不是用生滅去引導它,不是用你的作意去引導它,而是你看到現象界,覺察到、觀察到現象界的生起,看到現象界的「滅」,然後體悟到生起來了。
,生、滅、吸、呼……,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引導它,因爲那是屬于自主神經系統的,但是大家在禅修,一下子就胸悶、又煩,呼吸不順暢,爲什幺會胸悶?因爲「自我」又去幹擾,在單純的環境讓你禅修,「自我」它就沒事做了,又要來幹擾它,它會不甘寂寞,又要來幹擾自主神經的運作,告訴你說只要客觀如實的觀察就好,偏偏那個「自我」就是不甘寂寞,叫你在那裏看戲就好,你不要,就是一定要幹涉,硬是要插一腳。但是,你沒有經曆過這個階段,你不知道「自我」到哪裏,就是要顯現我是、我能,呼吸想要引導它,我要去幹涉它,就是要讓你慢慢去看,你要經曆過,才知道什幺叫做有爲法?什幺叫做無爲法?
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四禅八定到九定,都有「自我」,但是你要慢慢去看到,「自我」的影子要找出來,要看到那個影子,最後才能夠看到本尊。
「若有異學出家作是說言:『沙門釋種子唯說想受滅,名爲至樂』此所不應。所以者何?應當語言:『此非世尊所說受樂數,世尊說受樂數者,如說』優陀夷!有四種樂。何等爲四?謂離欲樂、遠離樂、寂滅樂、菩提樂」這裏含意又很深,一般如果只看經典,你也無法了解,光是看文字方面,沒辦法了解它的深義。如果有外道的人來跟……,這佛陀就跟一些弟子講,如果有外道人來跟你們講,你們老師、你們這個佛門,都只是說要入滅盡定,「想受滅」就是入滅盡定,你們老師只是告訴你們說入滅盡定,才是叫做入涅槃寂靜,才叫做最高的快樂,才叫做入涅槃寂靜,才叫做解脫……。佛陀說:這是因爲他們不了解、他們誤解,「此所不應」不應該這樣的,因爲那種論斷是錯誤的。
「所以者何?應當語言」佛陀就告訴弟子們,如果有人來诤辯,你們可以跟他們講:我們世尊所講的,最高的快樂解脫,不是這樣的,不是說入滅盡定,才是最高的快樂。講更具體一點,不是入滅盡定就代表解脫。曾經也有人問:奇怪!修行是不是後來都會變得很嚴肅、很苦、很拘謹啊?不會的,那是因爲不了解。事實上,修行就是爲了離苦得樂,但是修行人、解脫者的樂,跟一般衆生欲界裏面的這些樂,是不一樣的,解脫者的樂是怎幺樣呢?「離欲樂、遠離樂、寂滅樂、菩提樂」一般衆生是在欲界裏面越抓越多,他越覺得快樂,但是一個有智慧者的人,他看到你那個抓、你以爲樂,但是背後呢?隱藏的是苦啊!有智慧的人,他是看得清清楚楚,所以他不會這樣去抓,因此他的樂跟世間抓取的樂,不一樣!看起來好像有點背道而馳,就像老子講「爲學日增,爲道日損」,一般衆生、世間法,他是越抓,覺得說我越抓越多、我越快樂;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知道你在抓、你在要、你在貪,你的心都沒辦法寂靜,你的心都在牽挂,你是在苦中作樂。
所以,解脫者的樂,他是了悟這些實相之後,超越二元對立,叫做「離欲樂」,離開世間的這些貪婪抓取。「離欲樂、遠離樂」離開世間這些顛倒夢想的抓取。「寂滅樂」含意都很深,因爲這四種樂講的是解脫者的境界,「菩提樂」就是你有超越二元對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二章 受相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