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放开,你的生命才能够真正生龙活虎的活在当下、活在现在。「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」,是一个修行的心历路程,这是实相方面,因为一切来自于空,一切回归到空,很深!以后我们会再讲,现在大家要先看到,能够「先知世俗谛」,因为「空」方面,是属于第一义谛,以后我们会再谈。
「云何,世尊!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呢?」阿难就继续问佛陀:你说诸行渐次寂灭,到底深义是什幺呢?佛陀就告诉阿难:「初禅正受时,言语寂灭」这里就比较深了,后面这一段是四禅九定,这里稍微简单讲过,后面讲述四禅八定时,我们会再介绍。所谓「初禅正受时」,就是当你进入初禅的时候,「言语寂灭」有两个意思,比较浅的说法,就是你要离开世间的欲界,因为进入初禅,它是已经进入色界,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。
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,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,你要进入初禅,是要离开欲界,才能进入初禅,也就是你要放下很多世间的种种抓取、名利欲望,然后单纯下来。就像我们前几天去禅修,你要放下种种,然后透过一些方法,才能够进入初禅,再来继续二禅、三禅,因为你在欲界的时候,平常我们讲话也多,头脑里面也很多的喋喋不休。当大家有去禅修,就知道这样静下来,你坐下来、想要静的时候,你脑海里面怎幺样?杂念很多,一直在那里喋喋不休,就是脑海里面的语言。如果你的杂念还很多,表示你都还没进入初禅。你要进入初禅,这时候言语寂灭,也就是种种的妄念杂念,没有了!你的心是很单纯的安住在方法上面,用出入息法,你就很单纯的安住在呼吸的生灭上面。
头脑里面的那些杂念妄想,没有了!叫做「言语寂灭」。「第二禅正受时,觉观寂灭」这里是讲觉观,初禅有五支--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,叫做初禅五支,亦即要进入初禅的五个条件,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。寻、伺,有时候翻译作觉、观,寻、伺就是找一个理想的目标、找一个所缘,然后专心在那上面用功。如果我们以「出入息」为所缘,就是在呼吸上面找到一个固定的点,过程都是属于寻、伺的阶段,然后你在上面继续用功、深入下去,你全身懂得放松的要领,很快就能够有喜受、乐受产生。你专心一意的继续用功,就会有「一心」,一心一意的在上面用功。所以,「寻、伺、喜、乐、一心」具足,叫做进入初禅。
寻、伺有时候又翻译作觉、观,这两种有不一样的地方,比较容易落入世间的禅定。寻、伺比较容易落入世间的禅定,包括说一种专注,你一直专注在一点上面,也是一种寻、伺,但是属于世间的禅定。真正出世间法的禅定,是有觉、有观的,当下就是「止观双运」有觉、有观,这里是用寻、伺,就是用觉、观来代替。所以,当你进入二禅的时候,「进入二禅」就是寻、伺放下了,记得!如果初禅的五支经历过之后,再来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就容易进入了,因为这是由粗到细,当你越入深定的时候,你发现太粗糙的这些,就会很自然放下。所以,当你放下寻伺的时候,进入只有喜、乐、一心,就是进入二禅,叫做觉、观。同样的一个所缘,如果是在呼吸方面,同样以出入息为所缘,继续安住下去。
就好像心猿意马的这一头牛,有人说他要拉这一头牛,拉得很辛苦,因为这一头牛是心猿意马,已经奔跑习惯了,你要拉得很费力啊!所以常常不能够安住在人中这里,或是不能安住在丹田这里,常常跑掉,你都要常常要拉回来,必须要不断的寻、伺。当你慢慢的安止下来,慢慢的熟练之后,这一头牛已经渐渐被降伏、安定下来,这时候你也不用刻意再去拉,很自然安住在当下出入息的生灭上面,这时候你不用再去寻、再去找了,那一头牛乖乖的在那里,我们就可以放下寻、伺,叫做「觉观寂灭」。觉观寂灭就是寻、伺放下。
「第三禅正受时,喜心寂灭」再来喜禅支也放下,就剩下「乐」跟「一心」,就是三禅;如果前面的喜、乐、一心,就是二禅;前面这五支都有,叫做初禅;再来包括「喜」也放下,剩下「乐」跟「一心」,就是进入三禅,继续用功。后面有的说法,就是「乐」也都放下,叫做进入四禅。但是,「第四禅正受时,出入息寂灭」,这里讲的是出入息寂灭,有的人光看文字,会以为说进入初禅之后,就都没有呼吸了,不是这样啦!当你进入四禅,呼吸是很缓慢、很微细,但是不能说没有,只是说它相当慢、相当微细,似有似无、若有若存这样。所谓「寂灭」,也就是在出入息方面,已经很微细的意思,不是说完全没有,只要你的生命还存在着,呼吸就一定会有,只是有时候你是用丹田方面的,包括说你如果进入比较深定,你全身的毛细孔都会张开,它全然放松,全身的毛细孔,也可以进行部分的呼吸、气体的交换。这时候从肺部方面的呼吸量,就可以更少,你不能说这时候我们根本都不需要空气,都没有呼吸,不是这样,而只是说它是很微弱,很不明显这样而已。只要你有很深刻的这些觉察力,一样可以觉察到会有。
「空入处正受时,色想寂灭」这是什幺意思?为什幺?如果光从文字上面去了解,都很不容易了解此深义;如果你没有实修过,不太容易了解到它所讲的深义。所谓「空入处正受时,色想寂灭」就是刚才所讲的「空入处就是空无边处定」是第五定,你要进入第五定时,是不是要放下色界的所缘?我们依出入息,叫做依风界,地、水、火、风这些都是属于色界,找一个色界的所缘进入的定,叫做入色界的禅定。现在你再把依色界所缘的对象要放下,你才能进入「无色界」。所以,五定、空无边处开始,就不以出入息为所缘,已经放下色界这些了。所以,你要放下欲界,才能进入色界;放下色界,才能进入无色界。这时候进入五定时,就以「空无边处」为所缘了,「空无边处定」是第五定。
再来,「识无边处」是属于第六定,「识入处正受时」就是「识无边处定」,这时候「空入处想寂灭」「空无边处定」是第五定,「识无边处定」是第六定,「无所有」是第七定,「非想非非想」是第八定,「受想灭」就是「灭定尽」,也可以称第九定。因为这是属于三界,就是介绍三界,或许你想说我现在可能不需要懂那幺多,或是可能用不到……,事实上如果你真正要出三界、要解脱自在,这三界都要经历过,你都要经过、你要了解。
所谓「空无边处定」,就是以「空无边」为所缘,这时候他放下,因为是第五定了,所以他放下前面的色界,叫做「色想寂灭」。再来,你进入下面一个定,前面这个所缘要放下。如果你入到「识无边处定」,「空无边处」就要放下,才能入「识无边处」;「识无边处定」放下,才能够进入「无所有处定」;「无所有」放下之后,才能够进入「非想非非想处定」;第八定的这个定也放下,才能够进入「想受灭」,也就是「灭尽定」,具体内容以后我们再讲,大家先了解这里所讲的意思。
「识入处正受时」当你入第六定的时候,前面的「空无边处定」必须要放下,「寂灭」就是放下的意思,也就是「空无边处定」消失,才能够进入「识无边处定」。当「识无边处定」消失,你才能够进入「无所有处定」;「无所有处定」消失,你才能够进入「非想非非想处定」。「想受灭正受时,想受寂灭,是名渐次诸行寂灭」。
【法义分享】「一切诸行无常故,一切行变易法故,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」有的修行人把无常与苦划上等号,认为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,所以这世间一切都是「苦」,这是用逻辑的头脑去思维推论的结果。有很多人就是这样认定,认为说一切无常,「无常故苦,苦故无我」,所以无常就是苦,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,这世间就是苦海,所以这娑婆世界就是五浊恶世,就是苦海啊!我们要去找到一个没有苦的地方……。
看你往哪里找?认为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,所以这世间一切都是苦,这是用逻辑的头脑去思维推论的结果。「无常、无我、涅槃寂静」这是宇宙永恒不变的三法印,法印、真理一定是中性的,也就是超越任何时空的。但是,我们以前常常会讲到说「无常、苦、无我」是三法印,后面还会有一个说明,一个是苦海中的三法印,一个是解脱者的三法印,下一节我们会讲到。「无常、苦、无我」是宇宙永恒不变的三法印,但是苦呢?不是永恒的法印,如果苦是永恒的真理,就没有解脱的可能。我以前也是被这些三法印,搞得这样迷迷糊糊,人家说这世间就是一切都无常啊!一切都是苦啊!无常故苦啊!苦故无我啊!后来才发现原来不是这一回事。
「苦」来自于「贪爱、聚集」。佛陀就讲说:一切行是无常,一切行变易法,说诸所有受是苦。无常要跳到苦,里面是有触受,你是触受之后,起了贪、染,起了贪、瞋,才是苦。所以,「苦」来自于「贪爱、聚集」,苦来自于触受后,产生了贪、瞋的迎拒心,而根本原因来自于愚痴、无明,也就是不明了大自然的法则,导致与无常法则在抗争。「苦」来自于「背道而驰」,有「自我」、就有苦。事实上,这里的法义满深的,大家慢慢去体会,所有苦的存在,是来自于「背道而驰」,不明了大自然的法则,只要你有「自我」就有苦,为什幺呢?因为你会有很多的「要」跟「不要」,只要你有「自我」,内心里面就有设限,你很多的「要」跟「不要」。
当你遇到境界的时候,就在「要」跟「不要」之间,在二元对立的选择,就二元对立的划分,都是很习惯性的一触,就是落入在「要」跟「不要」,然后在顺、逆境里面,在二元对立里面,这就是众生啊!
所谓「未到地定」,讲说初禅五支,如果要算说正式进入初禅,这五个条件要有,如果这五个条件没有具足,叫做「未到地定」,你条件还没有具足,是有些禅定,但是还不算正式进入初禅,因为你的条件还不具足。「剎那定」,只是心的一个暂时宁静下来,这样而已,都还很不稳,只是有时候静一下,然后没多久,那只牛又跑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二章 受相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