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二章 受相应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走了;只是偶尔静一下,那只牛又跑走,叫做「剎那定」。你说在「未到地定」的时候,就可以止观,是不错!如果有具备「未到地定」,是可以做止观,但是你一份的定力,有一份观察的深浅度;一份的稳定性,有一份观察的深度,因此「未到地定」一样可以观,但是最理想的「观」是初禅的「观」,初禅的止观双运,你要能够一心,要能够整个这些都有。

  所以,最理想是「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」的初禅,这样的止观双运,它可以开智慧。如果你光是初禅这些,没有经历过四禅八定,什幺叫做色界?什幺叫做无色界?你不知道。你修行修到最后,会卡在无色界,你不知道,因为这个涵义很深,而且陷阱也很深,又是无影无踪啊!无色啊!若心不够微细。你是看不到的。这一次禅修的第二天晚上,就有协助大家去看到「自我」的影子,「自我」的本尊,就是要协助你去看到无色界,躲藏在无色界里面的「自我」。如果你没有进入这些,深层那个「自我」,很厉害啊!它是来无影去无踪,那是无色界,你看不到啊!所以,当这些你有经历过之后,深层的「自我」,「自我」的本尊,才会无所遁形。因为不管你再怎幺厉害,都是在三界里面。都要看到一开始在起心动念,一开始在作怪了,因为意念是属于无色界,所以我们还要深入才能够看到,前面这里是可以修,没错!但是还不够。

  「诸行渐次寂灭」是归纳出一切现象界的生起,都是无常变异而趋向寂灭,这一句话满重要。欲界是如此,四禅八定的色界、无色界,也是如此,「灭尽定」也是有入有出,也是无常变异,终归止息、寂灭。四禅八定要有经历过,但是纵然你进入初禅、二禅,三禅、四禅到第九定,这些都是透过有为法而进入。一定要经由「有为法」,你要认真修行,才有可能进去,如果没有修行,不认真、用功修行,没办法进入四禅八定。再来,不只是现象界、色界的这些,它是生灭变化、无常,包括你入禅定、初禅、二禅、四禅、八定这些,包括进入「受想灭尽定」,都是你的「有为法」而进入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,你要经历过四禅八定,然后又了悟「自我」所创造出来的三界,都是无常生灭变化,你要看到它的「味」,入禅定里面很殊胜、很好,没有苦啊!但是你要知道它的「患」,最后你才能够离,才能够出三界。

  所谓「无所有」,你若没有正确闻思基础,这样撞、撞、撞,撞进去「无所有」,你会吓一跳跑出来,因为你好像觉得什幺都没有、都空掉了,以后讲四禅八定时再讲好了。

  佛陀讲所有受都是苦,所有受就是进入四禅八定,也都是受、各种的感受,当你进入初禅、二禅,三禅、四禅,都有禅定里面的觉受,五定到八定也是一样,都是透过你的修行之后,进入觉受里面,但是它也都是「有为法」,都是有入有出、有生有灭,你不可能永远处在那一种情况。广钦老和尚,他的禅定再怎幺高,还是会出定,不管你入定多久,还是一样会出定,除非你是解脱者,不然纵使你入深定,只是认为我进入一个没有苦的世界,没有烦恼,有一句话形容叫做「石头压草」,你以为入深定,包括说入灭尽定,以为就是入涅槃寂静,以为就是入涅槃界,都是「石头压草」,而且它是有进有出有入、有生有灭。

  当然这个比较深,以后我们讲述四禅八定的时候再深入解析,这里佛陀要让我们知道,三界不管你在哪一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都是一样,你一执着什幺,你一贪爱什幺,那幺你的苦就会有。【法义分享】任何境界,包括四禅九定,只要你有贪爱、执着,只要你有迎有拒,「苦」就不会消失。你再认为「禅悦为食」,禅定多幺殊胜,就像这一次禅修的时候,也有人跟我讲,他什幺时候他坐到很好,觉得很舒服,但是后来怎幺都无法进去?他觉得:奇怪!他觉得身心又绷紧,因为当你尝到一些甜味之后,就会在那里我要,然后就在那里等待,就在那里怕得不到,由于你的等待,你的害怕得失的心,就又绷紧。

  所以,三界都是无常生灭变化,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修行不用修四禅八定,什幺叫做色界?什幺叫无色界?你不知道,怎幺出三界?!以后有因缘,大家要慢慢再继续深入。

  (第七节)「我如是种种说受如实义,世间不解,故而共诤论、共相违反,终竟不得我法、律中真实之义以自止息。若于此我所说种种受义,如实解知者,不起诤论、共相违反,起、未起诤能以法、律止令休息」因为佛陀是过来人,很清楚告诉你们,很多人没有进入实修,就是没办法理解到。你用你的头脑,透过语言文字,又会被语言、文字障碍住,用你了解的角度来理解,但是你扭曲了,或是你误解了,你都不知道。所以佛陀就讲说:因为世间不解啊!一般众生没办法了解,「而故而共诤论」包括现在的禅修、禅定方面,很多的说法都是各有一套,很多的界定,包括带修行方面的,很多都引导你在禅定里面,怎幺样去下工夫,因此这方面会有起很多的诤论。

  共相违反,终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实之义,以自止息。不入四禅八定,你不知道什幺叫色界、无色界?但是当你一入四禅八定里面,又被禅定、境界所迷惑住了,本来是被欲界迷住,本来是在欲界打滚;修行之后,结果不知道,被色界与无色界又迷惑住了。当你稳定下来,就进入初禅了,但是我们是偏重在有觉有观,就是觉、观、喜……,有喜、乐、一心,不会说还要费力,还要去拉那头牛,如果是一种「世间定」,你只是专注在一种,会选择你要的一个框框范围,如果你所不要的冲进来,不是吓一跳,不然就起瞋。

  是让你慢慢看到那个本尊的影子,但是真正本尊的展现,他的厉害处,都要在历缘对境。当你在禅修环境,贪、瞋、痴的展现,还不会很明显;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,贪、瞋、痴、我是、我能、我慢、我要、我不要……,都是在境界。所以,修行要有静、有动,要有专心禅修的时候,也要有入滚滚红尘去洗鍊。

  「有二受--欲受、离欲受。云何欲受?」欲受就是欲界,然后你要离开,欲受就是在欲界打滚,一般众生是在欲界打滚,欲界里面的种种觉受,你要离欲受,要离开欲界的贪婪喜爱,才能够进入色界、无色界的意思。所以,初禅就是你要离开欲界,这样才能够进入初禅的欲界。「云何离欲受?」也就是离欲界,「谓比丘离欲、恶不善法」离欲界,离开恶、不善法,应该要顿点一个分开,要离开欲界,还有恶、不善法。「有觉有观」经典里面一样都会提到「有觉有观」,如果以出入息为所缘,一个吸气是生、呼气是灭,你慢慢的去体会那个生、灭,就是有觉有观。不是说落入你不是用生灭去引导它,不是用你的作意去引导它,而是你看到现象界,觉察到、观察到现象界的生起,看到现象界的「灭」,然后体悟到生起来了。

  ,生、灭、吸、呼……,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引导它,因为那是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,但是大家在禅修,一下子就胸闷、又烦,呼吸不顺畅,为什幺会胸闷?因为「自我」又去干扰,在单纯的环境让你禅修,「自我」它就没事做了,又要来干扰它,它会不甘寂寞,又要来干扰自主神经的运作,告诉你说只要客观如实的观察就好,偏偏那个「自我」就是不甘寂寞,叫你在那里看戏就好,你不要,就是一定要干涉,硬是要插一脚。但是,你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,你不知道「自我」到哪里,就是要显现我是、我能,呼吸想要引导它,我要去干涉它,就是要让你慢慢去看,你要经历过,才知道什幺叫做有为法?什幺叫做无为法?

  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四禅八定到九定,都有「自我」,但是你要慢慢去看到,「自我」的影子要找出来,要看到那个影子,最后才能够看到本尊。

  「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:『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,名为至乐』此所不应。所以者何?应当语言:『此非世尊所说受乐数,世尊说受乐数者,如说』优陀夷!有四种乐。何等为四?谓离欲乐、远离乐、寂灭乐、菩提乐」这里含意又很深,一般如果只看经典,你也无法了解,光是看文字方面,没办法了解它的深义。如果有外道的人来跟……,这佛陀就跟一些弟子讲,如果有外道人来跟你们讲,你们老师、你们这个佛门,都只是说要入灭尽定,「想受灭」就是入灭尽定,你们老师只是告诉你们说入灭尽定,才是叫做入涅槃寂静,才叫做最高的快乐,才叫做入涅槃寂静,才叫做解脱……。佛陀说: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、他们误解,「此所不应」不应该这样的,因为那种论断是错误的。

  「所以者何?应当语言」佛陀就告诉弟子们,如果有人来诤辩,你们可以跟他们讲:我们世尊所讲的,最高的快乐解脱,不是这样的,不是说入灭尽定,才是最高的快乐。讲更具体一点,不是入灭尽定就代表解脱。曾经也有人问:奇怪!修行是不是后来都会变得很严肃、很苦、很拘谨啊?不会的,那是因为不了解。事实上,修行就是为了离苦得乐,但是修行人、解脱者的乐,跟一般众生欲界里面的这些乐,是不一样的,解脱者的乐是怎幺样呢?「离欲乐、远离乐、寂灭乐、菩提乐」一般众生是在欲界里面越抓越多,他越觉得快乐,但是一个有智慧者的人,他看到你那个抓、你以为乐,但是背后呢?隐藏的是苦啊!有智慧的人,他是看得清清楚楚,所以他不会这样去抓,因此他的乐跟世间抓取的乐,不一样!看起来好像有点背道而驰,就像老子讲「为学日增,为道日损」,一般众生、世间法,他是越抓,觉得说我越抓越多、我越快乐;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,他知道你在抓、你在要、你在贪,你的心都没办法寂静,你的心都在牵挂,你是在苦中作乐。

  所以,解脱者的乐,他是了悟这些实相之后,超越二元对立,叫做「离欲乐」,离开世间的这些贪婪抓取。「离欲乐、远离乐」离开世间这些颠倒梦想的抓取。「寂灭乐」含意都很深,因为这四种乐讲的是解脱者的境界,「菩提乐」就是你有超越二元对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二章 受相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