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都是一樣,都要看到它的集、滅、味、患、離,也就是你要看到多重面,不要只看到單面,正、反兩面都要看到,這裏強調你必須要能夠看到多層面,這樣貪愛或是瞋恨才會離開。當你在起瞋心時,對一個境界起瞋,對某個人起瞋,你要看到他的「味」、他的優點。如果你對老公已經賭氣好幾天了,已經對他很生氣,有時候你要轉個念,多去看他的優點,這樣內心的那一種瞋心、不平,他就會很快消化掉、就會沖和掉。如果你對一件事情生起一種貪愛染著,你要看到它的什幺?要看到它的「患」,也就是能夠看到正、反兩面,這樣才會有離系的力量,中道的智慧才會出來。
(第十叁節)「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故衆生淨。」在大乘經典裏面會提到一句話,叫做什幺「心淨佛土淨」?《阿含經》裏面講說「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故衆生淨」,如果大家能夠好好去體會、去消化這一句話,就可以體會到「心淨佛土淨」,極樂世界不在他方世界、不在外太空,極樂世界就在我們這裏。如果能夠見到活生生的佛法,如果能夠貪瞋癡盡,心淨、佛土就會淨,心淨、衆生就淨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啓示,不要向心外求。
我們再來看後面的比喻,這裏提到一種鳥,牠是有很多種顔色、彩色的,「心種種故其色種種。是故,當善觀察思惟于心長夜種種,貪欲、瞋恚,愚癡種種,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故衆生淨。譬如畫師、畫師弟子,善治素地,具衆彩色,隨意圖畫種種像類」就像一個畫師很容易把一塊畫白淨的畫布,然後隨著他想要的妝畫上去,我們每一個人的「叁界」也是這樣。所謂「叁界」、夢幻世界,每一個人的「叁界」都不同,是隨著每個人你的貪、瞋,所抓、所抗拒的不同而異。所以,事實上叁界是自己去抓來的,你的貪、瞋、癡所抓來的。
這一塊畫布,你要怎幺畫,看你的認識而定,看你的貪、瞋而定,你的世界要怎幺樣構造,也是看你的貪、瞋、癡而定,問題重點在于衆生不容易察覺到,苦海的世界是自己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。當你沒有覺察到根本原因時,又會怪天怪地、怨天尤人,然後又要跑到他方世界去。在修行上,有沒有掌握到根本,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。如果你用錯方法,都一直在心外去求法、向心外下工夫。所以,當你真正看到苦的根本原因,就能夠對症治療,這都是要從我們自己的貪、瞋、癡方面下工夫,當你心淨、佛土就會淨,「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佛土淨」,有貪、瞋、癡的衆生,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很不平的鏡子,大家要慢慢去覺察到。
如果你戴著一付藍色的眼鏡,所看出去的世界就都是呈現藍色的;當你戴著一付綠色的眼鏡,你所看出去的世界,就呈現都是綠色的,然而你卻以爲這個世界全部都是綠色的,或是這個世界全部都是黃色的,因爲認爲這是我自己看到的。但是因爲這一付眼鏡跟你是完全貼住,你很不容易覺察到事實上是你本身鏡片的問題。所以,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回來慢慢反觀到,原來這個問題是出現在自己心鏡的問題,是我們自己這面心鏡的問題。因此,這就是爲什幺說解脫道是要回來向內觀,一定要回來看自己。你要看到原來這些貪、瞋、癡,這些夢幻世界、這些苦海,問題都是出現在我們自己這面心鏡的問題,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對症治療。每個人的心鏡凹凸程度都不同,所以每個人的世間都不同,因爲你所貪愛的跟甲所貪愛的、跟乙所貪愛的,都不相同。你所牽挂的人、事、物,跟他所牽挂的人、事、物,都不同。你牽挂什幺、貪愛什幺,就會被你所牽挂、所貪愛的境界牽著走,因此每一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。
所以,爲什幺法義的聞思很重要?不要想說我要趕快急著去修,這些好像不是很重要啊!這正是我們要心靜下來慢慢去消化,包括以後的實修方面,因爲要有止觀的力道,才能夠去看到問題的根本在于我們的心鏡去扭曲,以後實修方面就是要慢慢回來,去看到這方面的,今天要先了解問題重點在哪裏,以後才能夠對症治療。
(第十四節)「譬如日出,能除一切世間的闇冥。如是,無常想修習多修習,則能斷一切的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慢、無明」掉與慢應該是要分開爲掉舉跟我慢。「若比丘于空露地、若林樹間,善正思惟,觀察色無常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。如是思惟,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慢、無明。所以者何?無常想者,能建立無我想。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」這裏把修行的重點核心都集中勾勒出來了,不要看經文很簡短,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去體悟「無常法印」,就能夠真正去體證到「無我」;如果沒有「無常法印」,則「無我法印」也不成立。
因爲「無常法則」是大自然的法則,就是不斷的生滅變化,一出生就沒辦法不老、病、死,不管修行再怎幺高,符術、咒術再怎幺高,神通再怎幺厲害,你都沒辦法說不讓自己老、病、死的;不管你再怎幺修、境界怎幺高,如果「自我」、「我慢」不斷除,頂多你只是練就一身很厲害的逃生術,不管你再怎幺逃,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都還是存在啊!佛陀不是要我們去練就一身的逃生術,表示自己的功夫很厲害,在面對死亡的時候,都能夠怎幺樣、怎幺樣,又可以繼續出世、又可以繼續再來,都是因爲「自我」還貪生怕死不敢放,所以都還是在有生有死的世界,都還沒有真正體證到「無我」,那個「我」都還抓著。所以,你要深刻去體證「無常」,才能夠真正體證到「無我」,這一次的禅修就要好好實際證悟到「無常」。
當你能夠體證「無常」,以後會逐步慢慢地加深去體悟到「無我」,因爲修行的體證是有次第。如果一個人能夠好好去體證無常,就能夠建立「無我想」,他, 就能夠實際去體證到「無我」,這不是思想的一種架構,而是他能夠真正去體悟到「心住無我想」。因爲你真正體證到「無我」,那些「我慢」就必然消失,抓取就必然的減少,十個結很自然、很容易就會一一的斷除,而順得涅槃、解脫自在,也就是遠離顛倒夢想。如果能夠修習「無常想」,能夠好好去實修實證「無常法印」,就能夠斷種種的結。所謂的「結」是斷掉到五上分結,欲愛結是屬于五下分結,後面的「色愛」就是色界貪,無色愛就是「無色界貪」,掉舉、我慢、無明都屬于五上分結,也就是證叁果到四果。
大家不要輕視體證「無常法印」的重要,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如果一個人能夠深觀身心內外一切無常,就能夠斷除種種結縛,包括深層的我執與我慢,重點的問題在于修行人大多只把「無常」當作一個名相、口頭禅,或是頭腦中的一種知見,因此很多人學佛學了很久,但是對這些佛學的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、四谛、八正道,往往都是只是停留在名相知見上,這樣就很難實修實證。今天剛好有這樣的因緣,大家剛好也有這種意願、很發心,有人提供場地,下個月六月就可以舉辦叁天的禅修。
(第十五節)「觀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時焰,諸行如芭蕉,諸識法如幻」這五句是很簡短,但是大家要背起來,然後慢慢去消化、慢慢去求證。「觀色如聚沫」要慢慢去體會我們身體就像「聚沫」,所謂的「聚沫」,如果在水邊、溪邊沖擊比較久的地區,它旁邊都有一些像海綿,比海綿還更松散那些泡沫、聚沫聚集在一堆,如果用手攪動,馬上破滅掉。所以,我們的身體,事實上就像那些聚沫,看起來好像很結實,但是實在是禁不起碰觸揉捏,現在隨便一個壓縮機把你一擠壓,你就變成肉餅、肉醬。大家不要想說我今天年輕力壯,現在學問高、地位高,無常方面對我來講太遙遠了,如果你這樣太粗心大意,說不定沒多久,你身邊周遭的人,馬上就示現無常給你看,你以爲他好好的,結果出去車禍馬上就死掉,人是禁不起一場車禍撞擊的,不要以爲說我是鐵打的身體,不怕!像無敵鐵金剛,那個都是夢幻啦!
所以,佛陀就要告訴我們,要去看到身體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壯健,但是事實上它像聚沫,絕不是消極悲觀,也不是故意誇大,而是佛陀告訴我們實相,要讓我們去看到色身身體就像聚沫,我們種種感受就如「水上泡」,如果有像小瀑布沖刷下來,看到那個水泡一冒上來,然後又很快消失,所以它是冒上來、然後消失,這裏就是宣說我們的種種覺受就是這樣,你的苦受、樂受、喜受,都是這樣升上來,沒多久就消失,升上來、沒多久就消失,只是我們往往會怎幺樣呢?對「樂受」又會想要一直抓住它、不讓它消失;對苦受,我們又希望趕快要設法把它排除掉,不讓它自然的韻律運作,這樣又變成苦上加苦。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那個實相--觀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時焰。
所謂「春時焰」,就像在沙漠地區,如果它有一些水氣,然後天氣炎熱,水氣會蒸發,就像一個熒幕出來,如果附近遠方有什幺山景,它會映現出來,因爲它在遠處,事實上是水蒸氣蒸發一個幻相的熒幕出來,然後你以爲是真的一個世界,叫做「想如春時焰」。國內臺中亞哥花園有一個水幕電影,號稱亞洲最大用水做成的一個熒幕,看起來滿立體的,但事實上那些水如果全部都消失,它只是一個夢幻泡影在那裏。所以,有時候你對一件事情,想得很陶醉、很快樂,事實上都是在那裏自我陶醉。所謂「諸行如芭蕉」,「芭蕉」就像香蕉一樣,你一層一層的剝,剝到後面、剝到最後,裏面是「空」,剝到最後裏面就是「空」。所以,你要看到核心的「空」。「諸識法如幻」就像魔術師放一幕電影,讓你看得很歡喜,你以爲是真的,結果當它因緣不具足的時候,什幺都沒了。這幾句偈的含意都很深,也把這很多的重點都濃縮在這裏,要慢慢去消化、慢慢去求證,
(第十六節)「雲何色集」什幺叫做「色集」?後面段是講「色滅」,大家要慢慢去看「色集」的重點,如果一個人對于我們的感受,對于受、想、行、識「五蘊」這方面,沒有如實去了解,就會顛倒夢想的抓取,貪愛就會聚集,指出生死的原因、輪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