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回的原因,是來自于「無明」。無明,就是因爲你不了解實相,然後貪愛、抓取。後面所謂的「色滅」,如果你能夠了解實相,就會放下那些抓取,你會放下、不會再聚集,然後就是放開、放開。所以,「色滅」就是那些苦惱就會消失了,貪愛沒有了。

  (第十七節)把一些重點又濃縮出來,「雲何斷關?謂斷五下分結」我們修行證果,所要斷的重點,你要放在哪裏呢?第一個階段,你要先能夠斷五下分結,就是十個結。所謂要解脫,你要過五關斬六將的意思。要斷哪些關呢?第一個階段要先斷「五下分結」,這十個結的前面五個結要先斷,「斷五下分結」就可以證到叁果,叁果後面「五上分結」,再繼續用功就可以看到、然後就可以斷。

  「雲何度塹?謂度無明深塹」因爲這是一個鴻溝,你要能夠度過去。但怎幺度無明深塹呢?就是要靜下來,然後把你的覺性、覺知喚醒,活在每一個當下,去現觀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、真理,把無明沖動、不了解實相、不了解真理,那一種向外一直沖動的那種心拉回來現在,讓你現在覺醒起來,把事情弄清楚、把實相弄清楚,就是把「無明」轉爲「明」。但是,這是最不容易斷的結,這是最深的一個結。

  舉例來講,這是基督教裏面的一個比喻,就是上帝跟幾個人在討論,覺得要躲在哪裏,人們才找不到我?有的人就跟他講說,你應該躲在哪裏,躲到什幺地方,躲到高山上、躲到大海,或是躲到他方世界去,但是還覺得躲到那些地方,還是有人會找得到啊!後來有一個人就跟他講,躲到一個人的心裏,他就找不到。含意很深!真正要了悟宇宙一切人生的實相,最深的結--無明結,必須從你內心裏面打開,所以不要向心外求法,一定要回來反觀,然後好好活在當下,去看當下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,這樣你只要用功半年、一年下來,一定會有很大的突破。如果你向心外去找上帝,你找不到上帝。以佛教來講,如果向心外去找解脫、找淨土,你找不到淨土,亦即「心淨佛土淨」,一定要回來在當下。

  「雲何超越境界?謂究竟無始生死」也就是斷除生死輪回,才能超越一切的境界。「雲何脫諸防邏?謂有愛盡」就是那一種貪愛,「此愛綿綿無絕期」那個愛,因爲你一抓取什幺,那幺你所抓取的這些,你以爲是得,事實上它正是束縛住你,你就會被那個境界牽著、所拘束。「雲何建聖法幢?謂我慢盡」所謂「建聖法幢」,【法義分享】若要真的要弘法、真的要爲法做見證,「建聖法幢」就是爲法做見證、弘法的意思,你最好要先「我慢盡」,到達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才能真正建聖法幢。所謂「我慢盡」,以十個結來講,是在「五上分結」的部份。證到叁果的人,我慢都還沒有斷。

  (第十八節)一樣要從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各方面,去體悟體證無常與無我法印。「時,彼比丘白佛言:『世尊!斷五下分結已,雲何漏盡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」體證無常、無我,可以斷五下分結、證到叁果,比丘就繼續再問當證到叁果之後,怎幺樣才能證到阿羅漢果?當我斷五下分結、證到叁果之後,我如何才能夠「漏盡,無漏心解脫」?就是四果阿羅漢的世界、究竟解脫的世界、成佛的世界,我怎幺樣才能夠「漏盡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」?何謂「漏盡、無漏」?因爲含意很深,以後還會再講述。

  「佛告比丘:愚癡凡夫、無聞衆生于無畏處而生恐畏。愚癡凡夫、無聞衆生布畏--無我、無我所。二俱非當生」這一句話含意很深,要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去咀嚼、去體會,不止一般的衆生,絕大多數的修行人,都很難超越這兩句話所講的範圍,所以佛陀就很率直的講,「愚癡凡夫」就是還無明遮障,還沒有了悟實相的一般衆生,跟一般修行人,「于無畏處而生恐畏」,就是說不該去怕的,卻偏偏一直的怕它;不應該怕的,卻這幺樣的怕它。「愚癡凡夫、無聞衆生布畏」,一般衆生怕什幺呢?怕無我、怕無我所,佛陀就講「二俱非當生」這兩種現象是不應該有的,因爲實相真理就是無常,但是衆生就是不了解,然後偏偏一直跟實相在對抗,都一直去抓常、抓我。但是宇宙大自然運行的法則就是這樣,像一只小螳螂要搬動大石頭,就是以一個小我的力量,然後要去改變大自然的運行法則,這怎幺可能呢?這樣只是自討苦吃而已。

  一般衆生就是要抓常、抓我,然後很怕無常、很怕無我、很怕無我所,很怕我所抓的失去。佛陀就講就坦白講,這兩種現象都不應該有,因爲你再怎幺怕,不是因爲你怕就不會喪失;不會因爲你怕,怕你的父母親老、病、死,你的父母親就不會老、病、死,不是這樣啊!不會因爲怕你自己衰老,所以百般把自己化妝打扮得很漂亮,然後你一直這樣打扮下去,你以爲自己就不會老嗎?不可能啦!頂多只是延後而已,還是會來啦!所以,佛陀就講說,如果你一直在那個怕無常,怕無我、怕無我所,那些都是多余的,因爲你再怎幺怕、再怎幺抵抗,再怎幺治療,不管你修行再怎幺高,神通再怎幺廣大,你不可能去改變它的,所以那些都是多余的、不應該有,但是一般人卻偏偏都一直在怕這些。此處已經講到修行方面非常深的核心了,大家以後要慢慢去體會、慢慢去看,很多的修行法門,包括很多宗教都與「無常」、「無我」的法印在抗爭,當你覺醒得越深,就可以越體會到這兩句相當深的啓示。

  「攀緣四識住,何等爲四?謂色識住……」經文內容比較不容易了解,我們講五蘊是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「識」其實會住在「色、受,想、行」,即如「六根」與「六境」的接觸,然後會産生「六識」。但是我們的「六根」要看到東西,事實上是我們的「意根」都有透進去,它才能夠發揮作用,以醫學術語來講,如果你的眼神經壞掉,眼睛表面上看起來好好的,但是它能夠看到東西嗎?它沒辦法看到的。因爲我們的「意根」無法傳達進去,腦神經無法穿越進去、通過,于是那個「識」無法跟「眼根」結合,眼睛沒辦法起作用。

  「識」常常會跟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」結合,然後導致不是貪愛我們的色身,不然就是貪愛我們的覺受,不然就是貪愛我們的種種思想念頭,或是種種那些意行、口行,「行」就是沖動。這裏有一個重要的重點即將透露出來--「識無所住故不增長」,前面是講「識住則增長」你貪愛身體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對「自我」的抓取就會越增強、越增長,這樣你的城牆(十道體系)就越鞏固。如果今天要解脫,剛好反回來,必須要慢慢地去除,慢慢地去看到實相,然後慢慢地去除抓取、慢慢放下。

  當「識」到達「識無所住故不增長;不增長故無所作爲」「無所作爲,識無所住」就是不抓取,因爲你了悟實相真理,不在抓夢幻泡影,所以「識無所住故不增長,不增長故無所作爲」。所謂「無所作爲」不是消極悲觀,而是沒有那些顛倒夢想的作爲,看到以前是在「海中鑿河」,在海底挖一條溪,現在照見到了,你就放下了,所以「不增長」,所以「無所作爲」。「無所作爲故則住」,「住」就是能夠安住下來了,身心已經知道何謂「依止處」了,最主要是你的心能夠定下來,已經知道哪裏是我的家了,知道家在哪裏,已經找到家了,已經回到家了。禅宗也有講「已經回到家」的意思,你已經知道家在哪裏,已經知道你的心要安止在哪裏了,已經不會在向心外去求了。

  所以「無所作爲故則住」,因爲你不會再顛倒夢想了,也不會這樣自作苦受,所以「住故知足」,因爲你感覺到已經沒有欠缺什幺,你也不必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法了,因爲淨土已經現在你眼前了,于是這時候「住」,你的心能夠定下來,即能「自依止」、也能夠「法依止」,看到法、見到緣起甚深,體悟到你本身沒有欠缺什幺,沒有比佛陀少什幺,沒有比佛陀渺小什幺,你是要成爲完整的自己,成爲你真實的自己,而不是要去變成釋迦牟尼。所以,你感覺已經都具足了,不需要再向心外去求法,「住故知足,知足故解脫」因爲你已經沒有再需要、追求什幺,不是說「我就是一直賺、賺很多錢之後,我才知足」如果你以爲賺很多錢之後,你才會知足?我們也經常聽別人說:錢永遠也嫌不夠啊!如果你以爲賺錢就能讓你知足,那是不可能,除非你有相當的體悟,才會放下、才會知足。

  「住故知足,知足故解脫,解脫故于諸世間都無所取,無所取故無所著,無所著故自覺涅槃……我說識不住東方、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維、上、下,除欲見法,涅槃滅盡,寂靜清涼」真正能夠做到「識無所住」,就會做到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因爲你已經不再抓取,也不會覺得有什幺不足。

  跟大家分享一個滿重要的心得與觀念,一般講說要成佛,很多人的觀念都認爲佛陀就是一個怎幺樣的形象、形狀,佛陀具足八萬四千威儀,佛陀具足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佛陀神通具足、……具足,我們就是要成爲釋迦牟尼佛,于是把他當作一個超級的偶像在膜拜他,希望將來有一天跟他一樣……。一般學佛想要成佛的觀念都是這種目標,一般的體會、一般的講經說法都是這樣,與佛陀這樣一比較,就認爲佛陀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但是我一相也沒有,我一種好也沒有,因此很多人就會覺得我們這輩子不可能成佛,很多法師跟你講經說法,他不敢跟你講說你這一世可以解脫、可以成佛,因此都說要「叁大阿僧祇劫」,或是到他方世界去。

  事實上,都沒有真正體會到成佛的意思,把佛陀、人間的佛陀,又變成一個「超人」,變成一個「無敵鐵金剛」,變成一個「超級偶像」,當你把他越捧越大之時,你相形之下,就覺得自己越渺小,因此想成佛這些,想都不敢想。如果基督教或天主教徒,把耶稣太神格化,都未必是好事,佛教徒也一樣,你把佛陀神格化,把他推得越高越遠,都不是好事。事實上,佛陀、耶稣他們都是以人身來示現,而且都是以實實在在的一個人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