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都是一样,都要看到它的集、灭、味、患、离,也就是你要看到多重面,不要只看到单面,正、反两面都要看到,这里强调你必须要能够看到多层面,这样贪爱或是瞋恨才会离开。当你在起瞋心时,对一个境界起瞋,对某个人起瞋,你要看到他的「味」、他的优点。如果你对老公已经赌气好几天了,已经对他很生气,有时候你要转个念,多去看他的优点,这样内心的那一种瞋心、不平,他就会很快消化掉、就会冲和掉。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生起一种贪爱染着,你要看到它的什幺?要看到它的「患」,也就是能够看到正、反两面,这样才会有离系的力量,中道的智慧才会出来。

  (第十三节)「心恼故众生恼,心净故众生净。」在大乘经典里面会提到一句话,叫做什幺「心净佛土净」?《阿含经》里面讲说「心恼故众生恼,心净故众生净」,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去体会、去消化这一句话,就可以体会到「心净佛土净」,极乐世界不在他方世界、不在外太空,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这里。如果能够见到活生生的佛法,如果能够贪瞋痴尽,心净、佛土就会净,心净、众生就净,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启示,不要向心外求。

  我们再来看后面的比喻,这里提到一种鸟,牠是有很多种颜色、彩色的,「心种种故其色种种。是故,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,贪欲、瞋恚,愚痴种种,心恼故众生恼,心净故众生净。譬如画师、画师弟子,善治素地,具众彩色,随意图画种种像类」就像一个画师很容易把一块画白净的画布,然后随着他想要的妆画上去,我们每一个人的「三界」也是这样。所谓「三界」、梦幻世界,每一个人的「三界」都不同,是随着每个人你的贪、瞋,所抓、所抗拒的不同而异。所以,事实上三界是自己去抓来的,你的贪、瞋、痴所抓来的。

  这一块画布,你要怎幺画,看你的认识而定,看你的贪、瞋而定,你的世界要怎幺样构造,也是看你的贪、瞋、痴而定,问题重点在于众生不容易察觉到,苦海的世界是自己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。当你没有觉察到根本原因时,又会怪天怪地、怨天尤人,然后又要跑到他方世界去。在修行上,有没有掌握到根本,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。如果你用错方法,都一直在心外去求法、向心外下工夫。所以,当你真正看到苦的根本原因,就能够对症治疗,这都是要从我们自己的贪、瞋、痴方面下工夫,当你心净、佛土就会净,「心恼故众生恼,心净佛土净」,有贪、瞋、痴的众生,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很不平的镜子,大家要慢慢去觉察到。

  如果你戴着一付蓝色的眼镜,所看出去的世界就都是呈现蓝色的;当你戴着一付绿色的眼镜,你所看出去的世界,就呈现都是绿色的,然而你却以为这个世界全部都是绿色的,或是这个世界全部都是黄色的,因为认为这是我自己看到的。但是因为这一付眼镜跟你是完全贴住,你很不容易觉察到事实上是你本身镜片的问题。所以,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回来慢慢反观到,原来这个问题是出现在自己心镜的问题,是我们自己这面心镜的问题。因此,这就是为什幺说解脱道是要回来向内观,一定要回来看自己。你要看到原来这些贪、瞋、痴,这些梦幻世界、这些苦海,问题都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这面心镜的问题,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对症治疗。每个人的心镜凹凸程度都不同,所以每个人的世间都不同,因为你所贪爱的跟甲所贪爱的、跟乙所贪爱的,都不相同。你所牵挂的人、事、物,跟他所牵挂的人、事、物,都不同。你牵挂什幺、贪爱什幺,就会被你所牵挂、所贪爱的境界牵着走,因此每一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。

  所以,为什幺法义的闻思很重要?不要想说我要赶快急着去修,这些好像不是很重要啊!这正是我们要心静下来慢慢去消化,包括以后的实修方面,因为要有止观的力道,才能够去看到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的心镜去扭曲,以后实修方面就是要慢慢回来,去看到这方面的,今天要先了解问题重点在哪里,以后才能够对症治疗。

  (第十四节)「譬如日出,能除一切世间的闇冥。如是,无常想修习多修习,则能断一切的欲爱、色爱、无色爱、掉慢、无明」掉与慢应该是要分开为掉举跟我慢。「若比丘于空露地、若林树间,善正思惟,观察色无常,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。如是思惟,断一切欲爱、色爱、无色爱、掉慢、无明。所以者何?无常想者,能建立无我想。圣弟子住无我想,心离我慢,顺得涅槃」这里把修行的重点核心都集中勾勒出来了,不要看经文很简短,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去体悟「无常法印」,就能够真正去体证到「无我」;如果没有「无常法印」,则「无我法印」也不成立。

  因为「无常法则」是大自然的法则,就是不断的生灭变化,一出生就没办法不老、病、死,不管修行再怎幺高,符术、咒术再怎幺高,神通再怎幺厉害,你都没办法说不让自己老、病、死的;不管你再怎幺修、境界怎幺高,如果「自我」、「我慢」不断除,顶多你只是练就一身很厉害的逃生术,不管你再怎幺逃,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都还是存在啊!佛陀不是要我们去练就一身的逃生术,表示自己的功夫很厉害,在面对死亡的时候,都能够怎幺样、怎幺样,又可以继续出世、又可以继续再来,都是因为「自我」还贪生怕死不敢放,所以都还是在有生有死的世界,都还没有真正体证到「无我」,那个「我」都还抓着。所以,你要深刻去体证「无常」,才能够真正体证到「无我」,这一次的禅修就要好好实际证悟到「无常」。

  当你能够体证「无常」,以后会逐步慢慢地加深去体悟到「无我」,因为修行的体证是有次第。如果一个人能够好好去体证无常,就能够建立「无我想」,他, 就能够实际去体证到「无我」,这不是思想的一种架构,而是他能够真正去体悟到「心住无我想」。因为你真正体证到「无我」,那些「我慢」就必然消失,抓取就必然的减少,十个结很自然、很容易就会一一的断除,而顺得涅槃、解脱自在,也就是远离颠倒梦想。如果能够修习「无常想」,能够好好去实修实证「无常法印」,就能够断种种的结。所谓的「结」是断掉到五上分结,欲爱结是属于五下分结,后面的「色爱」就是色界贪,无色爱就是「无色界贪」,掉举、我慢、无明都属于五上分结,也就是证三果到四果。

  大家不要轻视体证「无常法印」的重要,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如果一个人能够深观身心内外一切无常,就能够断除种种结缚,包括深层的我执与我慢,重点的问题在于修行人大多只把「无常」当作一个名相、口头禅,或是头脑中的一种知见,因此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,但是对这些佛学的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、四谛、八正道,往往都是只是停留在名相知见上,这样就很难实修实证。今天刚好有这样的因缘,大家刚好也有这种意愿、很发心,有人提供场地,下个月六月就可以举办三天的禅修。

  (第十五节)「观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时焰,诸行如芭蕉,诸识法如幻」这五句是很简短,但是大家要背起来,然后慢慢去消化、慢慢去求证。「观色如聚沫」要慢慢去体会我们身体就像「聚沫」,所谓的「聚沫」,如果在水边、溪边冲击比较久的地区,它旁边都有一些像海绵,比海绵还更松散那些泡沫、聚沫聚集在一堆,如果用手搅动,马上破灭掉。所以,我们的身体,事实上就像那些聚沫,看起来好像很结实,但是实在是禁不起碰触揉捏,现在随便一个压缩机把你一挤压,你就变成肉饼、肉酱。大家不要想说我今天年轻力壮,现在学问高、地位高,无常方面对我来讲太遥远了,如果你这样太粗心大意,说不定没多久,你身边周遭的人,马上就示现无常给你看,你以为他好好的,结果出去车祸马上就死掉,人是禁不起一场车祸撞击的,不要以为说我是铁打的身体,不怕!像无敌铁金刚,那个都是梦幻啦!

  所以,佛陀就要告诉我们,要去看到身体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壮健,但是事实上它像聚沫,绝不是消极悲观,也不是故意夸大,而是佛陀告诉我们实相,要让我们去看到色身身体就像聚沫,我们种种感受就如「水上泡」,如果有像小瀑布冲刷下来,看到那个水泡一冒上来,然后又很快消失,所以它是冒上来、然后消失,这里就是宣说我们的种种觉受就是这样,你的苦受、乐受、喜受,都是这样升上来,没多久就消失,升上来、没多久就消失,只是我们往往会怎幺样呢?对「乐受」又会想要一直抓住它、不让它消失;对苦受,我们又希望赶快要设法把它排除掉,不让它自然的韵律运作,这样又变成苦上加苦。所以我们要去了解那个实相--观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时焰。

  所谓「春时焰」,就像在沙漠地区,如果它有一些水气,然后天气炎热,水气会蒸发,就像一个荧幕出来,如果附近远方有什幺山景,它会映现出来,因为它在远处,事实上是水蒸气蒸发一个幻相的荧幕出来,然后你以为是真的一个世界,叫做「想如春时焰」。国内台中亚哥花园有一个水幕电影,号称亚洲最大用水做成的一个荧幕,看起来满立体的,但事实上那些水如果全部都消失,它只是一个梦幻泡影在那里。所以,有时候你对一件事情,想得很陶醉、很快乐,事实上都是在那里自我陶醉。所谓「诸行如芭蕉」,「芭蕉」就像香蕉一样,你一层一层的剥,剥到后面、剥到最后,里面是「空」,剥到最后里面就是「空」。所以,你要看到核心的「空」。「诸识法如幻」就像魔术师放一幕电影,让你看得很欢喜,你以为是真的,结果当它因缘不具足的时候,什幺都没了。这几句偈的含意都很深,也把这很多的重点都浓缩在这里,要慢慢去消化、慢慢去求证,

  (第十六节)「云何色集」什幺叫做「色集」?后面段是讲「色灭」,大家要慢慢去看「色集」的重点,如果一个人对于我们的感受,对于受、想、行、识「五蕴」这方面,没有如实去了解,就会颠倒梦想的抓取,贪爱就会聚集,指出生死的原因、轮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