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回的原因,是来自于「无明」。无明,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实相,然后贪爱、抓取。后面所谓的「色灭」,如果你能够了解实相,就会放下那些抓取,你会放下、不会再聚集,然后就是放开、放开。所以,「色灭」就是那些苦恼就会消失了,贪爱没有了。
(第十七节)把一些重点又浓缩出来,「云何断关?谓断五下分结」我们修行证果,所要断的重点,你要放在哪里呢?第一个阶段,你要先能够断五下分结,就是十个结。所谓要解脱,你要过五关斩六将的意思。要断哪些关呢?第一个阶段要先断「五下分结」,这十个结的前面五个结要先断,「断五下分结」就可以证到三果,三果后面「五上分结」,再继续用功就可以看到、然后就可以断。
「云何度堑?谓度无明深堑」因为这是一个鸿沟,你要能够度过去。但怎幺度无明深堑呢?就是要静下来,然后把你的觉性、觉知唤醒,活在每一个当下,去现观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实相、真理,把无明冲动、不了解实相、不了解真理,那一种向外一直冲动的那种心拉回来现在,让你现在觉醒起来,把事情弄清楚、把实相弄清楚,就是把「无明」转为「明」。但是,这是最不容易断的结,这是最深的一个结。
举例来讲,这是基督教里面的一个比喻,就是上帝跟几个人在讨论,觉得要躲在哪里,人们才找不到我?有的人就跟他讲说,你应该躲在哪里,躲到什幺地方,躲到高山上、躲到大海,或是躲到他方世界去,但是还觉得躲到那些地方,还是有人会找得到啊!后来有一个人就跟他讲,躲到一个人的心里,他就找不到。含意很深!真正要了悟宇宙一切人生的实相,最深的结--无明结,必须从你内心里面打开,所以不要向心外求法,一定要回来反观,然后好好活在当下,去看当下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实相,这样你只要用功半年、一年下来,一定会有很大的突破。如果你向心外去找上帝,你找不到上帝。以佛教来讲,如果向心外去找解脱、找净土,你找不到净土,亦即「心净佛土净」,一定要回来在当下。
「云何超越境界?谓究竟无始生死」也就是断除生死轮回,才能超越一切的境界。「云何脱诸防逻?谓有爱尽」就是那一种贪爱,「此爱绵绵无绝期」那个爱,因为你一抓取什幺,那幺你所抓取的这些,你以为是得,事实上它正是束缚住你,你就会被那个境界牵着、所拘束。「云何建圣法幢?谓我慢尽」所谓「建圣法幢」,【法义分享】若要真的要弘法、真的要为法做见证,「建圣法幢」就是为法做见证、弘法的意思,你最好要先「我慢尽」,到达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才能真正建圣法幢。所谓「我慢尽」,以十个结来讲,是在「五上分结」的部份。证到三果的人,我慢都还没有断。
(第十八节)一样要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各方面,去体悟体证无常与无我法印。「时,彼比丘白佛言:『世尊!断五下分结已,云何漏尽,无漏心解脱、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」体证无常、无我,可以断五下分结、证到三果,比丘就继续再问当证到三果之后,怎幺样才能证到阿罗汉果?当我断五下分结、证到三果之后,我如何才能够「漏尽,无漏心解脱」?就是四果阿罗汉的世界、究竟解脱的世界、成佛的世界,我怎幺样才能够「漏尽,无漏心解脱、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」?何谓「漏尽、无漏」?因为含意很深,以后还会再讲述。
「佛告比丘:愚痴凡夫、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。愚痴凡夫、无闻众生布畏--无我、无我所。二俱非当生」这一句话含意很深,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去咀嚼、去体会,不止一般的众生,绝大多数的修行人,都很难超越这两句话所讲的范围,所以佛陀就很率直的讲,「愚痴凡夫」就是还无明遮障,还没有了悟实相的一般众生,跟一般修行人,「于无畏处而生恐畏」,就是说不该去怕的,却偏偏一直的怕它;不应该怕的,却这幺样的怕它。「愚痴凡夫、无闻众生布畏」,一般众生怕什幺呢?怕无我、怕无我所,佛陀就讲「二俱非当生」这两种现象是不应该有的,因为实相真理就是无常,但是众生就是不了解,然后偏偏一直跟实相在对抗,都一直去抓常、抓我。但是宇宙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,像一只小螳螂要搬动大石头,就是以一个小我的力量,然后要去改变大自然的运行法则,这怎幺可能呢?这样只是自讨苦吃而已。
一般众生就是要抓常、抓我,然后很怕无常、很怕无我、很怕无我所,很怕我所抓的失去。佛陀就讲就坦白讲,这两种现象都不应该有,因为你再怎幺怕,不是因为你怕就不会丧失;不会因为你怕,怕你的父母亲老、病、死,你的父母亲就不会老、病、死,不是这样啊!不会因为怕你自己衰老,所以百般把自己化妆打扮得很漂亮,然后你一直这样打扮下去,你以为自己就不会老吗?不可能啦!顶多只是延后而已,还是会来啦!所以,佛陀就讲说,如果你一直在那个怕无常,怕无我、怕无我所,那些都是多余的,因为你再怎幺怕、再怎幺抵抗,再怎幺治疗,不管你修行再怎幺高,神通再怎幺广大,你不可能去改变它的,所以那些都是多余的、不应该有,但是一般人却偏偏都一直在怕这些。此处已经讲到修行方面非常深的核心了,大家以后要慢慢去体会、慢慢去看,很多的修行法门,包括很多宗教都与「无常」、「无我」的法印在抗争,当你觉醒得越深,就可以越体会到这两句相当深的启示。
「攀缘四识住,何等为四?谓色识住……」经文内容比较不容易了解,我们讲五蕴是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」,「识」其实会住在「色、受,想、行」,即如「六根」与「六境」的接触,然后会产生「六识」。但是我们的「六根」要看到东西,事实上是我们的「意根」都有透进去,它才能够发挥作用,以医学术语来讲,如果你的眼神经坏掉,眼睛表面上看起来好好的,但是它能够看到东西吗?它没办法看到的。因为我们的「意根」无法传达进去,脑神经无法穿越进去、通过,于是那个「识」无法跟「眼根」结合,眼睛没办法起作用。
「识」常常会跟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」结合,然后导致不是贪爱我们的色身,不然就是贪爱我们的觉受,不然就是贪爱我们的种种思想念头,或是种种那些意行、口行,「行」就是冲动。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重点即将透露出来--「识无所住故不增长」,前面是讲「识住则增长」你贪爱身体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对「自我」的抓取就会越增强、越增长,这样你的城墙(十道体系)就越巩固。如果今天要解脱,刚好反回来,必须要慢慢地去除,慢慢地去看到实相,然后慢慢地去除抓取、慢慢放下。
当「识」到达「识无所住故不增长;不增长故无所作为」「无所作为,识无所住」就是不抓取,因为你了悟实相真理,不在抓梦幻泡影,所以「识无所住故不增长,不增长故无所作为」。所谓「无所作为」不是消极悲观,而是没有那些颠倒梦想的作为,看到以前是在「海中凿河」,在海底挖一条溪,现在照见到了,你就放下了,所以「不增长」,所以「无所作为」。「无所作为故则住」,「住」就是能够安住下来了,身心已经知道何谓「依止处」了,最主要是你的心能够定下来,已经知道哪里是我的家了,知道家在哪里,已经找到家了,已经回到家了。禅宗也有讲「已经回到家」的意思,你已经知道家在哪里,已经知道你的心要安止在哪里了,已经不会在向心外去求了。
所以「无所作为故则住」,因为你不会再颠倒梦想了,也不会这样自作苦受,所以「住故知足」,因为你感觉到已经没有欠缺什幺,你也不必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法了,因为净土已经现在你眼前了,于是这时候「住」,你的心能够定下来,即能「自依止」、也能够「法依止」,看到法、见到缘起甚深,体悟到你本身没有欠缺什幺,没有比佛陀少什幺,没有比佛陀渺小什幺,你是要成为完整的自己,成为你真实的自己,而不是要去变成释迦牟尼。所以,你感觉已经都具足了,不需要再向心外去求法,「住故知足,知足故解脱」因为你已经没有再需要、追求什幺,不是说「我就是一直赚、赚很多钱之后,我才知足」如果你以为赚很多钱之后,你才会知足?我们也经常听别人说:钱永远也嫌不够啊!如果你以为赚钱就能让你知足,那是不可能,除非你有相当的体悟,才会放下、才会知足。
「住故知足,知足故解脱,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,无所取故无所着,无所着故自觉涅槃……我说识不住东方、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维、上、下,除欲见法,涅槃灭尽,寂静清凉」真正能够做到「识无所住」,就会做到《金刚经》所讲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因为你已经不再抓取,也不会觉得有什幺不足。
跟大家分享一个满重要的心得与观念,一般讲说要成佛,很多人的观念都认为佛陀就是一个怎幺样的形象、形状,佛陀具足八万四千威仪,佛陀具足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佛陀神通具足、……具足,我们就是要成为释迦牟尼佛,于是把他当作一个超级的偶像在膜拜他,希望将来有一天跟他一样……。一般学佛想要成佛的观念都是这种目标,一般的体会、一般的讲经说法都是这样,与佛陀这样一比较,就认为佛陀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但是我一相也没有,我一种好也没有,因此很多人就会觉得我们这辈子不可能成佛,很多法师跟你讲经说法,他不敢跟你讲说你这一世可以解脱、可以成佛,因此都说要「三大阿僧祇劫」,或是到他方世界去。
事实上,都没有真正体会到成佛的意思,把佛陀、人间的佛陀,又变成一个「超人」,变成一个「无敌铁金刚」,变成一个「超级偶像」,当你把他越捧越大之时,你相形之下,就觉得自己越渺小,因此想成佛这些,想都不敢想。如果基督教或天主教徒,把耶稣太神格化,都未必是好事,佛教徒也一样,你把佛陀神格化,把他推得越高越远,都不是好事。事实上,佛陀、耶稣他们都是以人身来示现,而且都是以实实在在的一个人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