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来告诉我们真理实相,让我们去看到真理实相,这样而已。所以,说要「成佛」,翻译这个「佛」字,大家很容易被这个字又迷住了,事实上「成佛」是要成为一个觉悟者。觉悟者,你觉悟什幺?最主要就是要觉悟到宇宙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实相--「无常」跟「无我」法印。

  成佛、成为觉者、成为解脱者,主要就是要能够体证到、觉悟到这个,这样而已。所有三十七道品、八万四千法门,所有的修行法门,都只是让你心静下来,「止观双运」,就是要让你去体证这两个法印,可以清楚知道何谓「成佛」,「成佛」的定义是很重要的。今天每一个人都可能透过努力而去了悟到实相,只要你这一生这一世好好努力,去觉悟到真理实相,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,就可以成佛。早期为什幺佛陀引导弟子的解脱很快呢?因为都没有很多的迷雾障,都很单纯的实修实证、体悟法。所以,现在有一个重要的观念,就是我们说要成佛,不是把自己一直在补补修修,然后去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样子。为什幺一朵玫瑰花,不能够欣赏你自己,偏偏一定要去欣赏莲花?然后玫瑰花你就在那里自艾自怨自叹,认为说人家那个莲花才够大、才够漂亮,就不能够满足于你自己,不能够安住于你自己,偏偏一直天天幻想着我要成为莲花,我要成为什幺花,这样才够大、这样才够好,都是进入梦幻世界,你都没办法安住在自己。

  当你是一朵牵牛花,为什幺你不能够全然的开放?为什幺你不能够全然的安住在你的每一个当下?为什幺你就在一直自怨自艾说:「我这朵牵牛花是长在路边,兰花才让人供养,所以我要努力改变成为兰花……」人类才会颠倒梦想,要努力改变自己成为什幺,要努力修正自己,然后要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模样,都没办法肯定自己,没办法接受自已,这样你怎幺会知足?!这是一个「成佛」上,很重要的一个关键,每一个人都是「天上天下唯我独尊」,每一个人在这宇宙中,都是独一无二的,要认清知道你自己也是独一无二,你跟释迦牟尼佛完全平等,你跟耶稣也都完全平等。你所跟佛陀不同的,就只在于佛陀是一位觉悟者,了悟真理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,没有在那里构筑梦幻世界,他离开这个苦海,就这样而已,这就是一个成佛者、一个解脱者、一个觉悟者。

  所以,要把修行解脱、成佛、成为觉悟者,要弄清楚。当你了悟这些,体悟无常真理实相时,然后发现你没有欠缺什幺,也不必到他方世界去追求,跟佛陀比较也没有少什幺,这时候你就会完全的知足,感恩啦!知足啦!于是就能够「无所为作故则住,住故知足」。你要真正能够知足,才会解脱啦!如果觉得你还欠东欠西,内心还有很多的空虚,还有很多的不安,还有很多的不知足,你就还有得绕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,如果听得懂刚才讲述的这些、好好消化,可以节省你很多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费。

  【法义分享】能深入体悟无常、非我、非我所,则能断五下分结而证到三果。但「我慢」仍未断。走在修行路上的众生,虽然知道无常、无我,也很会宣说,但是往往骨子里都是抗拒无常,很怕无我。所以种种扭曲变质的修行法门就不断衍生出来。所以,这一经的含意也是很深,大家要慢慢去看、慢慢去体会,如果你真正能做到「识无所住」,就能够做到《金刚经》所讲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但是不容易!只要你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,就处处「有所住」,只是自己有没有觉察到而已。因此你要觉察到,再来才能够针对那些结一一的断除。

  我从民国六十年左右,就开始在人生哲学、生命哲学上面在探讨、下工夫,从高中时期就在探讨、追寻,后来慢慢在佛教方面涉入越深也是一样,人家跟我们引导想要「成佛」,就应该要什幺相、……相,出生时就应该踩莲花一手指天、一手指地,如果你没有这样,就不要想啊!所以,很多宗教师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,我们要回归到单纯、纯朴的这些法,佛陀最初怎幺样讲?什幺是修行解脱之路?当发现到很纯真、很朴实的解脱之路,你逐步跟着走,就可以成为你自己,就可以自作主,就可以很有信心的,跟佛陀所达成的境界一样,天上天下唯我独尊,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任何的我慢,只要你还有我慢,就不敢这样的宣说。

  (第十九节)「世尊告诸比丘:常当修习方便禅思……」「方便」即还是要采用各种方便法,透过八万四千法门,选择一个适当的法门,选择你比较能够相应、适当的法门,让你的身心静下来。当你静下来之后,就是要进一步的去禅思,「内寂其心,如实观察」,原来佛陀所讲的,打坐不是光在那里坐,你是要有内容的、要有体会的,我们一般如果不了解,都只是在打坐,都是只是在修定,在观呼吸、数息,或是看着专注的一点。事实上,这只是一个过程,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已,但是我们往往都浪费很多时间在这里,于是这种「定」就变成「世间定」。真正的「正定」,一定是要能够「止观双运」,「禅思」就是止观,「禅」就是有「定」,然后「思」就是有「观」,止观双运、内寂其心。所谓「内寂其心」也是一种「定」,然后要如实观察。

  所以,真正的禅修,是要「止观双运」,我们这一次的禅修,所谓「止观」方面,要有「定」与「观」要等持。「缘眼及色→眼识生」「眼色识」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「三事和合生触;缘触生受,缘受生爱……乃至纯大苦聚生,是名色集」这里是要探讨苦生起的原因,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,产生了很舒服的感受,于是就会进一步想要去拥有,想要去贪爱、想要去抓取,这样你后续的,只看到「味」、没有看到「患」。但是,不管有没有看到后面的「患」,那个苦就会跟着来。所以,没有一件事情,它只是绝对的好而没有负面的,它一定都是正反两面都有,如果你能够提前看到正、反两面,中道的智慧就会产生。

  (第二十节)这里又有一个满重要的重点,「住于自洲,住于自依;住于法洲,住于法依;不异洲不异依。当正观察,住自洲自依,法洲法依,不异洲不异依」所谓「洲」,简短讲就是要回归到自依止、法依止,不要心外去求法,不要时时抱住一个善知识。真正的善知识只是协助你学习如何才能自依、法依、不异依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,你要亲近善知识,一个真正的善知识,他是协助你如何早日自依、法依、不异依,不是说日子越久,师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,然后越抓越紧,以后又成为他的衣钵继承人,或是成为他的一个法门派系,派系门下的另外一个分店的负责人,以后处处都要看着总部方面的脸色,那很苦啊!事实上,佛陀以前早期都是这样,我就是跟你们讲法,跟你们讲真理、讲实相,你们透过实修实际,实际去体证到之后,佛陀他也没有成立宗派,也没有成立宗教,然后就鼓励大家,只要你有实修实证之后,真正有见到法,成为明眼善知识,就可以到各处去跟众生广结善缘、弘法。

  真正善知识就是协助你自依止、法依止。「住于自洲、住于自依」的「住自洲」就是在茫茫的人生苦海里面,众生都习惯向心外抓取,如果你向心外去抓取一个依靠的东西,你的心永远都没办法真正安止下来,因为你向心外抓取所依,「所依」都不会究竟的。唯有你回到、发现到,要回来自依止的时候,才会发现到究竟的法。如果你还不满足于你自己,还认为说我今天应该要怎幺样、怎幺样,我怎幺样去修行,怎幺样去改变我自己,然后要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……,如果你还很不满足于你是一朵牵牛花,一直要拼命要想要改善成为一朵莲花,你的苦永远都存在。讲究竟一点,牵牛花与莲花,它们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,而且实相的存在,它们并没有美、丑,谁高、谁低……,没有这些分别,是人类把它按照自己的喜好,然后划分出来。

  「自卑」是因为不了解实相,真理,然后划地自限把自己矮化,「我慢」也是因为你看不到众生都是平等,然后狂傲自大。当慢慢了解实相、真理的时候,你会体证到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「正等」就是完全平等,你跟一切众生都平等,因此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,只要慢慢的心静下来,去体会实相、体悟真理,你就可以成为觉悟者。就是你要回到自己来,自依止、法依止,不要去抱佛脚,佛陀只是一个「指月的工具」,协助我们去看到真理,这样而已。

  「色是无常。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、苦、变易,(则能)离欲……」如果你能够「知色无常,苦、变易」,则能够「离欲、灭、寂静、没」如果经文没有补充这两个字,比较不容易了解。一个人能够了悟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,你又有抓取就会产生苦,实相就是不断地在变化、变易、变易,你能够体会到这些事实的存在、真理,就能够「离欲、灭、寂静,没」会远离颠倒梦想。「从本以来」就是从古早以来,从始以来、从最初以来,「一切色无常、苦,变易法知已,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,彼断已无所着,不着故安稳乐住,安隐乐住已,名为涅槃」你想要解脱,「涅槃」就是一个解脱的世界,要解脱、成佛就是这样。真正了悟一切「色」(一切现象界)是无常变易,于是你不抓取而放下,因为抓取就是束缚,当你放下、不抓取之时,你就能够解脱。

  「不着故故安隐乐住」就能够安于每一个当下,因为你能够知足、感恩,没有欠缺什幺。「安隐乐住已,名为涅槃」这是解脱自在,当你处在涅槃之时,并不是说「好!这样我自己享受就好了」你还是会随顺因缘,一方面看着众生在苦海中头出头没,或是在那里颠倒梦想,会有不忍之心、悲悯之心。只要有真正实修实证,那一种大慈大悲之心,就会很自然生起,你会很主动的,甚至会随顺因缘,跟众生做法上的分享。绝对不会就像一些人批评的:就常驻在涅槃、不出来度众生……,不会这样的。一个解脱者一定是大慈大悲悯众生,真正的善知识会引导你,如实正观宇宙人生的实相,而达到自依止、法依止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