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感于大家都很认真、很积极,除了闻思方面表现出很积极以外,大家在实修实证方面,也都很认真、很积极去做,平常就已经落实在日常生活中,在修、在做了,虽然说工作忙,但也是尽量抽空出来实修实证,这是很好的道心,希望能够继续持之以恒。我们中鼎这里,大家真的福报很好,要好好珍惜!否则福报又很容易丧失掉,像我们中鼎本来考虑搬移到东方科学园区,结果没搬成,这样很好的福报,如果搬过去,一把火又是烧的灰头土脸了,元气都大大损伤。所以,一个大公司能够允许不同社团的存在,表示有这样一个雅量,大家在公司里面,因为建立起正知正见之后,你又会把这些慢慢回向在你的工作、你的公司,再回向这个世间,无形中他会有一种稳定的力量,再加上大家在这里,有这幺好的场地,有这幺宽大的场地,很难得!
我们想要举办禅修,上个礼拜才积极准备在找,现在场地也有了,而且法云寺方面,又很积极来协助,各方面几乎让我们的工作量减到最少,包括用餐方面,他们也能够护持,也愿意来协助,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珍惜。这一次如果可以,我们是用完整的两天半,大家能够以「归零」的心来参加,以柔软心、归零的心来参加,你这两天半会有很多实际的体悟,实际的体证、突破,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这样的善缘。
我们平常闻思之后,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了,这样禅修才能够真正又发挥出它的力量、效用出来,如果你想说「我现在听只是听啊!现在不是在禅修期间」你没有用功好好去体会,这样会浪费掉很多的时间,现在闻思、马上就要去体悟,然后在你日常生活中、在工作之中,在历缘对境之中,马上要处处去见法。
(第廿一节)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我不与世间诤,世间人与我诤」补充一个「人」--世间人。佛陀就讲我实在很不愿意跟世间人诤,但是偏偏世间人要与我诤--「世间与我诤」,为什幺呢?「所以者何?比丘!若如法语者,不与世间诤」佛陀就讲「我只是说实话,我只是说实相、说真理啊!我把宇宙的实相真理说出来,这样而已!我并没有欺骗啊!不是我要跟大家诤,不是我与世间诤,事实上我只是说实话,这样而已!你们听不喜欢、听不习惯,不是错在我啦!不是我错啦!」「世间智者言有,我亦言有」「世间智者」就是解脱者、了悟真理实相的人,佛陀并没有说「世间智者」只有他一个人而已,解脱不是只有佛陀、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而已。一样啊!以前有解脱者,他们走过这一条路,发现的宇宙人生的实相,他们这样说出来,佛陀也去亲证了,因此「世间智者言有」智慧的解脱者他们说有这样的实相、这样的真理存在,当我体证过来之后,当我发现这是真理、这是实相、这是事实,所以我也说有回事啊!
「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,我亦言有?」那些解脱者他们所讲的有,到底是什幺呢?他们所讲的法到底是什幺呢?他们承认的真理实相是什幺呢?「比丘!色无常、苦、变易法--世间智者言有,我亦言有」这里就扣住那个核心,世间的这些解脱者、有智慧的人、智者,他们体悟到「色无常」--现象界的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这些实相,现象界的一切,都是无常生灭变异,如果你你不了解、去抓取,就会产生苦。因为一切的实相,都是一直剎那生灭变异,一直在变化的,这个云从东飘到西,不要以为它是固定的形状在飘。你有没有看到那个云,它每一个剎那的形状都在变?要慢慢去看到,不要以为云就是从东飘到西,然后不变的飘过去,它是在不同的空间、不同的时间,每分每秒都在空中移动,时间也在流失,然后它都是一直在变、变、变,有时候云会增加,有时候又会消散,然后飘到一个地方又消失,都是一直在变异的。
色无常、苦、变易法,这一种实相真理,「世间智者」就是那些解脱者,他们说有这回事、、这是事实,当我体证之后,我也说这是真理、这是实相、这是事实。「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无常、苦、变易法,世间智者言有,我亦言有」在《阿含经》里面,对「识」方面,都是佛陀所体证、所彻悟的,它都是属于缘起的,又是剎那生灭变易的。所以,原始佛法与后来大乘佛法所讲的重要核心,有很多不太相同的地方,大家要注意仔细去看,一定要看佛陀最初对这个「识」是如何诠释、产生,它的实相又是如何,否则又会把这个「识」演变成一门学问,在解析几识、几识、几识……,一直在「识」上面,花费很多时间在那里绕。
《阿含经》里面对这个「识」是如何诠释?它是如何形成?它的特性是如何?所以,我们要清楚分辨。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是缘起法,现象界的缘生缘灭,都是无常法则,无常剎那变异。《阿含经》里面处处都在跟我们讲,尤其是「五阴」方面都一直交代,「世间智者言无,我亦言无」那些世间智者、体会者、开悟者,他们说没有这回事,我也说没有这回事,不是跟着在他们屁股后面说,我也是有实修实证之后才说的,佛陀就继续讲:我们说没有这回事,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呢?「谓色是常、恒、不变易、正住者」这几样,「色」就是代表现象界的一切,包括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界,你说它有这一种常、恒、不变易、永远存在,「正住」就是永远存在的意思。
你说有这回事,「世间智者言无」一个解脱者、有智慧的人,他说:没有这回事啦!而我佛陀体悟过来,也是没有这回事,因此我也如实说:没有这回事!其他的受、想、行、识,你一直要去找它的常、恒、不变易,永恒不变的灵魂,就是「正住者」的意思,佛陀说:没有这回事!「有世间世间法,我亦自知自觉,为人分别演说显示,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,非我咎也」「有世间世间法」就是有世间现象界的一切,「世间法」就是现象界,它是缘生缘灭。有这些世间、世间法,然后「我亦自知自觉」,佛陀不是说别人怎幺讲他就怎幺信,他也是自己本身去求真求证,发现真的是实相、真理,当他亲证之后,他才「为人分别演说显示」虽然我说实话,但是「世间盲目者不知不见」,众生不去求
求证,「盲目者不知不见,非我咎也」不是我的过错啊!不是我故意要跟众生对抗,不是我故意要跟那些宗派的宗教师在拆山头,不是我故意要去拆人家的山头,不是我故意要去跟人家踢馆,我完全没有那个意思啊!佛陀的意思就是这样,「我完全没那个意思啊!我只是讲实话啊!」但是,当这个实相一呈现出来,跟你这个山头所建立的理念不同,实在不是我的错,我只是说实话而已。
「色无常、苦、变易法,是名世间世间法」就是缘生法、缘起法。「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无常、苦,是世间世间法」也就是缘起,到后面会再归纳出来,「缘起法」、是归纳现象界缘生缘灭的整个总法则,后面我们还要慢慢去体悟,体证到「非缘起法」,又是更深的。我们要「先知世俗谛」,这里所讲的「世间法」,就是龙树所讲的世俗谛,要先体证「缘起法」,因为那个就是不断的变化、变化、变化,一样是变易,经文里面是讲所谓《易经》的「易」,事实上这个「易」,它一变化就跟原来的已经不相同了,昨天的你跟现在的你,已经不完全相同了;那一朵云前五分钟在那边,现在在这里,虽然说你看到好像同样一朵云过来,但是事实上它已经是不断在变化,它的形状、它的组成都已经在变化,因此那个「变易」,其实已经不是完全原来的模样了。
所谓「先知法智,后知涅槃智」,再「不得世俗谛,则不得第一义谛」。所以,你要先知道什幺是缘起法、什幺是无常,「法印」要先了解,才能够进一步去体证,以后我们会深入解析,否则现在只是一个名相而已,所谓「非缘起法」、「空」,什幺是空?还会只是一个名相,事实上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这是方法、法门、工具,它协助我们去「止观双运」、开智慧,是一个过河的竹筏。「缘起法」归纳现象界的整个法则,无常、无我这些法则,现象界就是这样,上次在幻灯片中,有跟大家提过「黑洞」,另一面就是「白洞」,这边有星球消失,另一边就会释放出等量能源散播在虚空,当因缘条件足够之后,又会从能源慢慢凝缩、形成粒子,它是整个宇宙的自然法则,就是不断一直在生灭变化,它会形成,也是因缘具足而生,称作「缘起」。
这个星球会毁灭,也是缘尽而灭。所谓「缘起法则」,就是在归纳这整个现象界,包括你的身体,小到每一只小虫,大到整个星球、银河系,都是一样生生灭灭、不断变化,但它都是缘聚而生、缘尽而灭,叫做「缘起法」。超越现象界之上的,就是「空」、涅槃智,以后我们会再谈,因为你必须要先看到现象界的缘起法,必须要先亲证,以后我们再谈第一义谛。
「我于彼盲无目者不知不见者,其如之何!」这也是说出佛陀的心声,佛陀本身就是如实说,但是因为众生不喜欢听,就变成有时候要考量怎样呢?当因缘不成熟时,就是要保持圣默然。佛陀本身就是自称阿罗汉,阿罗汉体悟到宇宙人生这些实相,但是跟一般众生、跟一般宗教师,所抓取的、所想的、所讲的,很多是背道而驰,很多是不相同的,当年佛陀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环境里面,佛陀是被归入异类,佛陀也是很孤独、很孤单的这样一路走过来,他还觉得要讲我所该讲的,能够讲、我就讲实话,不能讲的时候就保持沉默。
真正体悟到实相真理的解脱者、阿罗汉,他们也是一样发现众生在颠倒是非,不是佛陀的错,当你体证到这些时,一样也不希望讲谎话。如果因缘可以,我就说实话;当因缘不成时,就保持沉默。我想要跟你说实话,你又不喜欢听;要我告诉你谎话,我又不喜欢讲,所以当因缘不成熟时,我就保持沉默。众生不了解这些,就认为阿罗汉是自了汉、只为自己,不积极跟我们讲经说法……,因此这也是佛陀一种感慨、一种无奈,不是我不讲,但是你要我讲一般人讲的、你们很喜欢听的,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