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感于大家都很認真、很積極,除了聞思方面表現出很積極以外,大家在實修實證方面,也都很認真、很積極去做,平常就已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在修、在做了,雖然說工作忙,但也是盡量抽空出來實修實證,這是很好的道心,希望能夠繼續持之以恒。我們中鼎這裏,大家真的福報很好,要好好珍惜!否則福報又很容易喪失掉,像我們中鼎本來考慮搬移到東方科學園區,結果沒搬成,這樣很好的福報,如果搬過去,一把火又是燒的灰頭土臉了,元氣都大大損傷。所以,一個大公司能夠允許不同社團的存在,表示有這樣一個雅量,大家在公司裏面,因爲建立起正知正見之後,你又會把這些慢慢回向在你的工作、你的公司,再回向這個世間,無形中他會有一種穩定的力量,再加上大家在這裏,有這幺好的場地,有這幺寬大的場地,很難得!
我們想要舉辦禅修,上個禮拜才積極准備在找,現在場地也有了,而且法雲寺方面,又很積極來協助,各方面幾乎讓我們的工作量減到最少,包括用餐方面,他們也能夠護持,也願意來協助,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珍惜。這一次如果可以,我們是用完整的兩天半,大家能夠以「歸零」的心來參加,以柔軟心、歸零的心來參加,你這兩天半會有很多實際的體悟,實際的體證、突破,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珍惜這樣的善緣。
我們平常聞思之後,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了,這樣禅修才能夠真正又發揮出它的力量、效用出來,如果你想說「我現在聽只是聽啊!現在不是在禅修期間」你沒有用功好好去體會,這樣會浪費掉很多的時間,現在聞思、馬上就要去體悟,然後在你日常生活中、在工作之中,在曆緣對境之中,馬上要處處去見法。
(第廿一節)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我不與世間诤,世間人與我诤」補充一個「人」--世間人。佛陀就講我實在很不願意跟世間人诤,但是偏偏世間人要與我诤--「世間與我诤」,爲什幺呢?「所以者何?比丘!若如法語者,不與世間诤」佛陀就講「我只是說實話,我只是說實相、說真理啊!我把宇宙的實相真理說出來,這樣而已!我並沒有欺騙啊!不是我要跟大家诤,不是我與世間诤,事實上我只是說實話,這樣而已!你們聽不喜歡、聽不習慣,不是錯在我啦!不是我錯啦!」「世間智者言有,我亦言有」「世間智者」就是解脫者、了悟真理實相的人,佛陀並沒有說「世間智者」只有他一個人而已,解脫不是只有佛陀、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而已。一樣啊!以前有解脫者,他們走過這一條路,發現的宇宙人生的實相,他們這樣說出來,佛陀也去親證了,因此「世間智者言有」智慧的解脫者他們說有這樣的實相、這樣的真理存在,當我體證過來之後,當我發現這是真理、這是實相、這是事實,所以我也說有回事啊!
「雲何爲世間智者言有,我亦言有?」那些解脫者他們所講的有,到底是什幺呢?他們所講的法到底是什幺呢?他們承認的真理實相是什幺呢?「比丘!色無常、苦、變易法--世間智者言有,我亦言有」這裏就扣住那個核心,世間的這些解脫者、有智慧的人、智者,他們體悟到「色無常」--現象界的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這些實相,現象界的一切,都是無常生滅變異,如果你你不了解、去抓取,就會産生苦。因爲一切的實相,都是一直剎那生滅變異,一直在變化的,這個雲從東飄到西,不要以爲它是固定的形狀在飄。你有沒有看到那個雲,它每一個剎那的形狀都在變?要慢慢去看到,不要以爲雲就是從東飄到西,然後不變的飄過去,它是在不同的空間、不同的時間,每分每秒都在空中移動,時間也在流失,然後它都是一直在變、變、變,有時候雲會增加,有時候又會消散,然後飄到一個地方又消失,都是一直在變異的。
色無常、苦、變易法,這一種實相真理,「世間智者」就是那些解脫者,他們說有這回事、、這是事實,當我體證之後,我也說這是真理、這是實相、這是事實。「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常、苦、變易法,世間智者言有,我亦言有」在《阿含經》裏面,對「識」方面,都是佛陀所體證、所徹悟的,它都是屬于緣起的,又是剎那生滅變易的。所以,原始佛法與後來大乘佛法所講的重要核心,有很多不太相同的地方,大家要注意仔細去看,一定要看佛陀最初對這個「識」是如何诠釋、産生,它的實相又是如何,否則又會把這個「識」演變成一門學問,在解析幾識、幾識、幾識……,一直在「識」上面,花費很多時間在那裏繞。
《阿含經》裏面對這個「識」是如何诠釋?它是如何形成?它的特性是如何?所以,我們要清楚分辨。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是緣起法,現象界的緣生緣滅,都是無常法則,無常剎那變異。《阿含經》裏面處處都在跟我們講,尤其是「五陰」方面都一直交代,「世間智者言無,我亦言無」那些世間智者、體會者、開悟者,他們說沒有這回事,我也說沒有這回事,不是跟著在他們屁股後面說,我也是有實修實證之後才說的,佛陀就繼續講:我們說沒有這回事,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呢?「謂色是常、恒、不變易、正住者」這幾樣,「色」就是代表現象界的一切,包括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界,你說它有這一種常、恒、不變易、永遠存在,「正住」就是永遠存在的意思。
你說有這回事,「世間智者言無」一個解脫者、有智慧的人,他說:沒有這回事啦!而我佛陀體悟過來,也是沒有這回事,因此我也如實說:沒有這回事!其他的受、想、行、識,你一直要去找它的常、恒、不變易,永恒不變的靈魂,就是「正住者」的意思,佛陀說:沒有這回事!「有世間世間法,我亦自知自覺,爲人分別演說顯示,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,非我咎也」「有世間世間法」就是有世間現象界的一切,「世間法」就是現象界,它是緣生緣滅。有這些世間、世間法,然後「我亦自知自覺」,佛陀不是說別人怎幺講他就怎幺信,他也是自己本身去求真求證,發現真的是實相、真理,當他親證之後,他才「爲人分別演說顯示」雖然我說實話,但是「世間盲目者不知不見」,衆生不去求
求證,「盲目者不知不見,非我咎也」不是我的過錯啊!不是我故意要跟衆生對抗,不是我故意要跟那些宗派的宗教師在拆山頭,不是我故意要去拆人家的山頭,不是我故意要去跟人家踢館,我完全沒有那個意思啊!佛陀的意思就是這樣,「我完全沒那個意思啊!我只是講實話啊!」但是,當這個實相一呈現出來,跟你這個山頭所建立的理念不同,實在不是我的錯,我只是說實話而已。
「色無常、苦、變易法,是名世間世間法」就是緣生法、緣起法。「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常、苦,是世間世間法」也就是緣起,到後面會再歸納出來,「緣起法」、是歸納現象界緣生緣滅的整個總法則,後面我們還要慢慢去體悟,體證到「非緣起法」,又是更深的。我們要「先知世俗谛」,這裏所講的「世間法」,就是龍樹所講的世俗谛,要先體證「緣起法」,因爲那個就是不斷的變化、變化、變化,一樣是變易,經文裏面是講所謂《易經》的「易」,事實上這個「易」,它一變化就跟原來的已經不相同了,昨天的你跟現在的你,已經不完全相同了;那一朵雲前五分鍾在那邊,現在在這裏,雖然說你看到好像同樣一朵雲過來,但是事實上它已經是不斷在變化,它的形狀、它的組成都已經在變化,因此那個「變易」,其實已經不是完全原來的模樣了。
所謂「先知法智,後知涅槃智」,再「不得世俗谛,則不得第一義谛」。所以,你要先知道什幺是緣起法、什幺是無常,「法印」要先了解,才能夠進一步去體證,以後我們會深入解析,否則現在只是一個名相而已,所謂「非緣起法」、「空」,什幺是空?還會只是一個名相,事實上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這是方法、法門、工具,它協助我們去「止觀雙運」、開智慧,是一個過河的竹筏。「緣起法」歸納現象界的整個法則,無常、無我這些法則,現象界就是這樣,上次在幻燈片中,有跟大家提過「黑洞」,另一面就是「白洞」,這邊有星球消失,另一邊就會釋放出等量能源散播在虛空,當因緣條件足夠之後,又會從能源慢慢凝縮、形成粒子,它是整個宇宙的自然法則,就是不斷一直在生滅變化,它會形成,也是因緣具足而生,稱作「緣起」。
這個星球會毀滅,也是緣盡而滅。所謂「緣起法則」,就是在歸納這整個現象界,包括你的身體,小到每一只小蟲,大到整個星球、銀河系,都是一樣生生滅滅、不斷變化,但它都是緣聚而生、緣盡而滅,叫做「緣起法」。超越現象界之上的,就是「空」、涅槃智,以後我們會再談,因爲你必須要先看到現象界的緣起法,必須要先親證,以後我們再談第一義谛。
「我于彼盲無目者不知不見者,其如之何!」這也是說出佛陀的心聲,佛陀本身就是如實說,但是因爲衆生不喜歡聽,就變成有時候要考量怎樣呢?當因緣不成熟時,就是要保持聖默然。佛陀本身就是自稱阿羅漢,阿羅漢體悟到宇宙人生這些實相,但是跟一般衆生、跟一般宗教師,所抓取的、所想的、所講的,很多是背道而馳,很多是不相同的,當年佛陀在印度婆羅門教的環境裏面,佛陀是被歸入異類,佛陀也是很孤獨、很孤單的這樣一路走過來,他還覺得要講我所該講的,能夠講、我就講實話,不能講的時候就保持沈默。
真正體悟到實相真理的解脫者、阿羅漢,他們也是一樣發現衆生在顛倒是非,不是佛陀的錯,當你體證到這些時,一樣也不希望講謊話。如果因緣可以,我就說實話;當因緣不成時,就保持沈默。我想要跟你說實話,你又不喜歡聽;要我告訴你謊話,我又不喜歡講,所以當因緣不成熟時,我就保持沈默。衆生不了解這些,就認爲阿羅漢是自了漢、只爲自己,不積極跟我們講經說法……,因此這也是佛陀一種感慨、一種無奈,不是我不講,但是你要我講一般人講的、你們很喜歡聽的,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