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爲這些對你們的解脫生死無關,我不想講啊!然而我真正想講的,跟你們的習性、認知,有很大差距時,你們不喜歡聽,你說是我不慈悲、還是你很不成熟?所以,就是這樣的因緣,于是阿羅漢又被扣上重重的帽子,認爲他們是自了漢、只爲自己,完全不是這回事。
(第廿二節)「有七處善、叁種觀義。盡于此法得漏盡,得無漏,心解脫、慧解脫,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」「七處善」就是色、集、滅、道、味、患、離。「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,是名爲色」什幺叫做「色」?什幺叫做「集」?「愛喜是名色集」「名」與「色」要分開,一個人就是喜貪、貪愛,「色」慢慢在醞釀、在聚集,就是「集」。「愛喜滅是名色滅」把「滅」圈出來,「正念、正定,是名色滅道迹」把「道」圈出來,就是修八正道,就能夠走上解脫道。「謂色因緣生喜樂,是名色味」把「味」圈出來,「味」就是你吃起來,覺得很舒服、很喜歡,能夠讓你産生喜樂,這樣才會去貪味、貪著。「若色無常、苦、變易法,是名色患」把「患」圈出來。
我們有時候講「味、患、離」,這裏就有解釋什幺叫做味、患、離?什幺叫做色、集、滅、道?「患」就是因爲你抓取什幺,你一貪愛什幺,希望永遠符合你的意思,偏偏天不從人願,因爲事實上就是無常法則在變化,你偏偏要它「常」,是不可能啦!所以,色無常、苦、變化,因爲它會不斷的變異,就是你所抓來的後患隱藏在裏面,你有看到嗎?「是名色患」。「謂于色調伏欲貪、斷欲貪、越欲貪,是名色離」把「離」圈出來,這裏講的七種義,前面有講「七善處」就是色、集、滅、道、味、患、離,七個要清楚分辨出來,這裏剛好有很簡短的定義,因此一件事情要去看到它的緣起,也能夠看到它的緣滅,能夠看到它的正面,也能夠看到它的反面,能夠看到它的「味」,也要能夠看到它的「患」。
「若于空閑、樹下、露地,觀察陰、界、入」叁種觀義就是陰、界、入--五陰、六界、六入處,當然包括六根、六塵。事實上,不管從身心內外一切現象界,從最小到最大,你都可以去求證、去考驗,看它是不是一定無常剎那生滅變易,能不能去找出推翻無常法印的,如果你可以找出推翻無常法印的,那幺無常法則就可以推翻掉,因爲佛陀、以及發現以前的智者、解脫者,他們所體悟到的實相就是如此。現代的科學家、天文學家、物理學家,都是在證明佛陀這些智者,所體證的「無常法印」的真實,當大家真正體證到無常之後,再深一步在曆緣對境中,去看到我是、我能、我慢。
「五陰」這一章,算是滿重要的重點,是整個法義相當重要的核心,所有的修行到最後,包括從最初、以及到最後,都要來深觀、體證到這方面,尤其是十個結後面五個結的「我慢」與「無明」,要斷除這些,一定要去深觀「五陰」方面,所以不要小看這些經文好像不是很重要,錯了!這是非常、非常重要,你要解脫生死、了悟生死大事,這些一定要慢慢去消化,因爲當你以後實修實證最深層核心,就是回來體證到這些,才能夠真正斷深層的我慢。
第廿叁節這裏講的,什幺叫做「取」?「佛告比丘:雲何取故生著?」這一段是「取」,貪愛就會黏著,後面是不貪愛、不取著,如果一個人貪愛,「愚癡無聞凡夫于色見是我、異我、相在」一般顛倒夢想的衆生在面對各種境界時,都是去看到我、我所、異我(我所),都是認爲「這個是我、我的」然後「相在,來見色是我、我所而取」你只是看到表相,沒有去看到深層的實相,變成在顛倒夢想、錯誤的抓取。當你抓取了之後,「取已」,因爲你抓取、執取,「彼色若變、若異,心亦隨轉」前面你是看到「味」而抓取,後面「患」就出來了,因爲它一定會變化,現在戀愛時是甜甜蜜蜜,認爲彼此都是彼此的知心,大家心心相印、很好,希望永浴愛河、天長地久、永不變心,但要只要事實的存在,它一定會變化、變化、變化。
所以「取已,彼色若變、若異,心就隨著轉」如果你一直抓住說「你是我的先生,你就應該怎幺樣、應該怎幺樣,你怎幺可以變?!……」或是說「妳是我的太太,妳就是應該怎幺樣、應該怎幺樣,妳怎幺可以變?!……」然後當他變的時候,你就會跟著痛苦,記得!所有的苦是來自于你的抓取,然後欲望投射上去,但是當無常在變化時,你不能夠接受它、不能夠承認它,你在跟事實、無常法印在對抗,那就是苦啊!于是你的心就會被境界牽著走。
「心亦隨轉;心隨轉已,亦生取著、攝受心住」「攝受心住」你的心被境界束縛住。這裏的「攝受」,不是收攝六根的攝受,「亦生取著、攝受心住」你的心、你的注意,全都黏著在境界裏面,被境界綁住了。「攝受心住故」因爲你的心被境界束縛住了,「則生恐怖、障礙、心亂,以取著故」你的心就會成爲境界的奴隸。
現在整理出一個公式,假設E就是你所抓取、執取或是貪愛,就是執取某種,依、X你就會怎幺樣呢?就被X牽著走。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公式,因爲很重要,這個X是一個變量,就是一個函數,它只是一個代表,因爲你依X、抓取什幺,就會被什幺所牽著走,你把它套進去檢驗、去檢查看看,你很依賴、很依靠你的老公,就會被你的老公牽著鼻子走。你對你的太太很迷戀、很依賴,你的太太的一舉一動,她的脾氣、她的心情,就會大大的影響你,你很關愛、很疼愛你的小孩子,你的小孩子有沒有回來,他的課業好不好,他的身體好不好,他就深深的影響你的內心能不能甯靜。
這是一個函數,這是一個變量,去把它套用Y,也是其中一種,它只是一個變量、一個代表,你慢慢去體會看是不是這樣。如果你很著迷、很崇拜一個大師,就會被這位大師把你牽著走,大家慢慢去體會、慢慢去看。
「雲何名不取著?多聞聖弟子于色不見我、異我」一個有智慧的人,不管什幺樣的境界裏面,都能夠去看到「無我」、無我所、不相在,「于色不見我、我所而取」不會去黏著、不會去貪愛、不會去顛倒夢想,「不見我、我所而取已」不會執取、抓取。「彼色若變、若異,心不隨轉」不管「色」怎幺變異,他不會隨著轉。舉例來講,如果你很依靠、很依賴你的老公,對你的老公抓取很強,那幺你老公的舉止,以及他在外面的言行,你都會很牽挂著。如果隔壁鄰居的先生在外面拈花惹草,你的內心對他的牽挂,跟自己的先生會相同嗎?不會相同。因爲我依的是我的先生,因此先生他的作爲對我深深的影響,但是對于別人的先生,我只是在看戲而已,我沒有被他牽著走。
所以,你黏著什幺,他的變化就會深深影響你的心,讓你的心不能夠自主。「心不隨轉;心不隨轉故,不生取著、攝受心住」因爲你的心有所主,不會被境界攪進去,你的心不會被境界綁住。「不攝受心故」心不被境界所牽絆、所束縛,你就不會生恐怖、不會有障礙,心也不會亂,因爲你沒有黏著。但是並不是說夫妻這樣就沒有感情,夫妻方面的相處是大家有緣在一起,我們彼此互相尊重、相輔相成、一種同修,但不是抓取,這是很重要的關鍵。你愛你的先生,或是你愛你的太太,你愛他就要尊重他,也要讓他獨立,你是協助他獨立,不是那種愛讓彼此的黏著更強、依靠更強,這樣苦會增加,那種愛是尊重、相輔相成,然後協助彼此心智的成長,協助彼此自依止、法依止,不是加強依賴。
所以,真正的愛,包括說你愛你的小孩也是一樣,不是讓小孩子加強對父母親的依賴,那是溺愛。如果真正愛你的小孩,是協助他早日獨立,對自己的言行負責,才是真正的愛、智慧的愛。第廿四節是講:什幺叫做有漏法?什幺叫做無漏法?有漏、無漏是屬于修證方面。「六入處」章節會講六根方面的有漏、無漏,以後再講「漏」方面,因爲它這是實修上面一個重要的關鍵。
(第廿五節)「四大因、四大緣,是名色陰。所以者何?諸所有色陰,彼一切悉皆四大,緣四大造故」所有的山河大地,所有的衆生,所有動、植物,這些有形的物體,都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所組合而成。「觸因、觸緣,生受、想、行,是故名受、想、行陰。所以者何?若所有受、想、行,彼一切觸緣故。名色因、名色緣,是故名爲識陰」我們要清楚了解這個關系,地、水、火、風加上「空」,然後産生「識」,這個「識」不是單獨存在的一種元素,它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,跟「空」的巧妙組合之後,然後「識」才産生。這裏所講的「色」,就是前面的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些有形的身體、我們的身體,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,還有跟「空」,然後「觸因、觸緣」,當地、水、火、風加「空」之後,就會形成有機生命體,有這個「識」産生,就會形成有機生命體。
當有機生命體産生時,就會有「六根」的感受。因爲有六根,你的成長、然後有生命,當「六根」跟「六塵」接觸時,會産生受、想、行的這些「蘊」,就像小孩子誕生之後,漸漸長大,他的六根漸漸發育,當他跟外境接觸時,他的感受、他的思想、他的行爲就會出來。當一個嬰兒的眼根、耳根都還不發達時,他的眼根沒辦法去産生眼識,因此嬰兒的世界就很單純。他的感受、思想、行爲,就是受、想、行陰,色陰是跟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這些組合而成,受、想、行呢?是因爲你有機生命體産生之後,六根跟六塵接觸,他才産生受、想、行。
「五陰」裏面的識陰,又是「名色陰、名色緣」,可以簡單歸納「色」、「空」,我們簡單名爲「名」。因此,地、水、火、風跟空,「名」、「色」組合起來之後,「識」就會産生,這個「空」絕對不是頑空,所謂「空間」,只是「空」的一種性質而已,並不是說空間就是真正代表「空」,包括能源,也是「空」裏面的一個面貌之一而已,所以「空」是能生妙有,當地、水、火、風,再跟「空」組合而成之後,名、色組合而成,有機生命就會産生,就是緣起的深奧、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