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來告訴我們真理實相,讓我們去看到真理實相,這樣而已。所以,說要「成佛」,翻譯這個「佛」字,大家很容易被這個字又迷住了,事實上「成佛」是要成爲一個覺悟者。覺悟者,你覺悟什幺?最主要就是要覺悟到宇宙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--「無常」跟「無我」法印。

  成佛、成爲覺者、成爲解脫者,主要就是要能夠體證到、覺悟到這個,這樣而已。所有叁十七道品、八萬四千法門,所有的修行法門,都只是讓你心靜下來,「止觀雙運」,就是要讓你去體證這兩個法印,可以清楚知道何謂「成佛」,「成佛」的定義是很重要的。今天每一個人都可能透過努力而去了悟到實相,只要你這一生這一世好好努力,去覺悟到真理實相,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,就可以成佛。早期爲什幺佛陀引導弟子的解脫很快呢?因爲都沒有很多的迷霧障,都很單純的實修實證、體悟法。所以,現在有一個重要的觀念,就是我們說要成佛,不是把自己一直在補補修修,然後去成爲釋迦牟尼佛的樣子。爲什幺一朵玫瑰花,不能夠欣賞你自己,偏偏一定要去欣賞蓮花?然後玫瑰花你就在那裏自艾自怨自歎,認爲說人家那個蓮花才夠大、才夠漂亮,就不能夠滿足于你自己,不能夠安住于你自己,偏偏一直天天幻想著我要成爲蓮花,我要成爲什幺花,這樣才夠大、這樣才夠好,都是進入夢幻世界,你都沒辦法安住在自己。

  當你是一朵牽牛花,爲什幺你不能夠全然的開放?爲什幺你不能夠全然的安住在你的每一個當下?爲什幺你就在一直自怨自艾說:「我這朵牽牛花是長在路邊,蘭花才讓人供養,所以我要努力改變成爲蘭花……」人類才會顛倒夢想,要努力改變自己成爲什幺,要努力修正自己,然後要成爲釋迦牟尼佛的模樣,都沒辦法肯定自己,沒辦法接受自已,這樣你怎幺會知足?!這是一個「成佛」上,很重要的一個關鍵,每一個人都是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」,每一個人在這宇宙中,都是獨一無二的,要認清知道你自己也是獨一無二,你跟釋迦牟尼佛完全平等,你跟耶稣也都完全平等。你所跟佛陀不同的,就只在于佛陀是一位覺悟者,了悟真理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,沒有在那裏構築夢幻世界,他離開這個苦海,就這樣而已,這就是一個成佛者、一個解脫者、一個覺悟者。

  所以,要把修行解脫、成佛、成爲覺悟者,要弄清楚。當你了悟這些,體悟無常真理實相時,然後發現你沒有欠缺什幺,也不必到他方世界去追求,跟佛陀比較也沒有少什幺,這時候你就會完全的知足,感恩啦!知足啦!于是就能夠「無所爲作故則住,住故知足」。你要真正能夠知足,才會解脫啦!如果覺得你還欠東欠西,內心還有很多的空虛,還有很多的不安,還有很多的不知足,你就還有得繞。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,如果聽得懂剛才講述的這些、好好消化,可以節省你很多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費。

  【法義分享】能深入體悟無常、非我、非我所,則能斷五下分結而證到叁果。但「我慢」仍未斷。走在修行路上的衆生,雖然知道無常、無我,也很會宣說,但是往往骨子裏都是抗拒無常,很怕無我。所以種種扭曲變質的修行法門就不斷衍生出來。所以,這一經的含意也是很深,大家要慢慢去看、慢慢去體會,如果你真正能做到「識無所住」,就能夠做到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但是不容易!只要你還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,就處處「有所住」,只是自己有沒有覺察到而已。因此你要覺察到,再來才能夠針對那些結一一的斷除。

  我從民國六十年左右,就開始在人生哲學、生命哲學上面在探討、下工夫,從高中時期就在探討、追尋,後來慢慢在佛教方面涉入越深也是一樣,人家跟我們引導想要「成佛」,就應該要什幺相、……相,出生時就應該踩蓮花一手指天、一手指地,如果你沒有這樣,就不要想啊!所以,很多宗教師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,我們要回歸到單純、純樸的這些法,佛陀最初怎幺樣講?什幺是修行解脫之路?當發現到很純真、很樸實的解脫之路,你逐步跟著走,就可以成爲你自己,就可以自作主,就可以很有信心的,跟佛陀所達成的境界一樣,天上天下唯我獨尊,但是這裏面絕對沒有任何的我慢,只要你還有我慢,就不敢這樣的宣說。

  (第十九節)「世尊告諸比丘:常當修習方便禅思……」「方便」即還是要采用各種方便法,透過八萬四千法門,選擇一個適當的法門,選擇你比較能夠相應、適當的法門,讓你的身心靜下來。當你靜下來之後,就是要進一步的去禅思,「內寂其心,如實觀察」,原來佛陀所講的,打坐不是光在那裏坐,你是要有內容的、要有體會的,我們一般如果不了解,都只是在打坐,都是只是在修定,在觀呼吸、數息,或是看著專注的一點。事實上,這只是一個過程,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已,但是我們往往都浪費很多時間在這裏,于是這種「定」就變成「世間定」。真正的「正定」,一定是要能夠「止觀雙運」,「禅思」就是止觀,「禅」就是有「定」,然後「思」就是有「觀」,止觀雙運、內寂其心。所謂「內寂其心」也是一種「定」,然後要如實觀察。

  所以,真正的禅修,是要「止觀雙運」,我們這一次的禅修,所謂「止觀」方面,要有「定」與「觀」要等持。「緣眼及色→眼識生」「眼色識」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「叁事和合生觸;緣觸生受,緣受生愛……乃至純大苦聚生,是名色集」這裏是要探討苦生起的原因,我們的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,産生了很舒服的感受,于是就會進一步想要去擁有,想要去貪愛、想要去抓取,這樣你後續的,只看到「味」、沒有看到「患」。但是,不管有沒有看到後面的「患」,那個苦就會跟著來。所以,沒有一件事情,它只是絕對的好而沒有負面的,它一定都是正反兩面都有,如果你能夠提前看到正、反兩面,中道的智慧就會産生。

  (第二十節)這裏又有一個滿重要的重點,「住于自洲,住于自依;住于法洲,住于法依;不異洲不異依。當正觀察,住自洲自依,法洲法依,不異洲不異依」所謂「洲」,簡短講就是要回歸到自依止、法依止,不要心外去求法,不要時時抱住一個善知識。真正的善知識只是協助你學習如何才能自依、法依、不異依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,你要親近善知識,一個真正的善知識,他是協助你如何早日自依、法依、不異依,不是說日子越久,師徒的關系越來越密切,然後越抓越緊,以後又成爲他的衣缽繼承人,或是成爲他的一個法門派系,派系門下的另外一個分店的負責人,以後處處都要看著總部方面的臉色,那很苦啊!事實上,佛陀以前早期都是這樣,我就是跟你們講法,跟你們講真理、講實相,你們透過實修實際,實際去體證到之後,佛陀他也沒有成立宗派,也沒有成立宗教,然後就鼓勵大家,只要你有實修實證之後,真正有見到法,成爲明眼善知識,就可以到各處去跟衆生廣結善緣、弘法。

  真正善知識就是協助你自依止、法依止。「住于自洲、住于自依」的「住自洲」就是在茫茫的人生苦海裏面,衆生都習慣向心外抓取,如果你向心外去抓取一個依靠的東西,你的心永遠都沒辦法真正安止下來,因爲你向心外抓取所依,「所依」都不會究竟的。唯有你回到、發現到,要回來自依止的時候,才會發現到究竟的法。如果你還不滿足于你自己,還認爲說我今天應該要怎幺樣、怎幺樣,我怎幺樣去修行,怎幺樣去改變我自己,然後要成爲釋迦牟尼佛的形象……,如果你還很不滿足于你是一朵牽牛花,一直要拼命要想要改善成爲一朵蓮花,你的苦永遠都存在。講究竟一點,牽牛花與蓮花,它們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,而且實相的存在,它們並沒有美、醜,誰高、誰低……,沒有這些分別,是人類把它按照自己的喜好,然後劃分出來。

  「自卑」是因爲不了解實相,真理,然後劃地自限把自己矮化,「我慢」也是因爲你看不到衆生都是平等,然後狂傲自大。當慢慢了解實相、真理的時候,你會體證到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「正等」就是完全平等,你跟一切衆生都平等,因此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,只要慢慢的心靜下來,去體會實相、體悟真理,你就可以成爲覺悟者。就是你要回到自己來,自依止、法依止,不要去抱佛腳,佛陀只是一個「指月的工具」,協助我們去看到真理,這樣而已。

  「色是無常。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、苦、變易,(則能)離欲……」如果你能夠「知色無常,苦、變易」,則能夠「離欲、滅、寂靜、沒」如果經文沒有補充這兩個字,比較不容易了解。一個人能夠了悟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無常,你又有抓取就會産生苦,實相就是不斷地在變化、變易、變易,你能夠體會到這些事實的存在、真理,就能夠「離欲、滅、寂靜,沒」會遠離顛倒夢想。「從本以來」就是從古早以來,從始以來、從最初以來,「一切色無常、苦,變易法知已,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,彼斷已無所著,不著故安穩樂住,安隱樂住已,名爲涅槃」你想要解脫,「涅槃」就是一個解脫的世界,要解脫、成佛就是這樣。真正了悟一切「色」(一切現象界)是無常變易,于是你不抓取而放下,因爲抓取就是束縛,當你放下、不抓取之時,你就能夠解脫。

  「不著故故安隱樂住」就能夠安于每一個當下,因爲你能夠知足、感恩,沒有欠缺什幺。「安隱樂住已,名爲涅槃」這是解脫自在,當你處在涅槃之時,並不是說「好!這樣我自己享受就好了」你還是會隨順因緣,一方面看著衆生在苦海中頭出頭沒,或是在那裏顛倒夢想,會有不忍之心、悲憫之心。只要有真正實修實證,那一種大慈大悲之心,就會很自然生起,你會很主動的,甚至會隨順因緣,跟衆生做法上的分享。絕對不會就像一些人批評的:就常駐在涅槃、不出來度衆生……,不會這樣的。一個解脫者一定是大慈大悲憫衆生,真正的善知識會引導你,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,而達到自依止、法依止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八章 五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