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,即以此法調伏弟子,令得安隱、令得無畏、調伏寂靜、究竟涅槃。世尊爲涅槃故,爲弟子說法。
【法義分享】
◎「世尊爲涅槃故,爲弟子說法」。這是如來出現于世的主要目的--引導衆生了知宇宙人生的實相而出離苦海,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。
◎但「涅槃」甚深極甚深,很容易被扭曲、被誤解。衆生不了解涅槃深意,導致後世佛教徒才有「不斷煩惱、不入涅槃」的謬論。這如同勸人「不要把精神錯亂治療好」一樣荒謬。
叁十 雜 一二四(一二二)
佛告羅陀:于色染著纏綿,名曰衆生;于受、想、行、識染著纏綿,名曰衆生。
佛告羅陀:我說于色境界當散壞消滅,于受、想、行、識境界當散壞消滅,斷除愛欲,愛盡則苦盡,苦盡者我說作苦邊。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,聚土作城郭宅舍,心愛樂著,愛未盡、欲未盡、念未盡、渴未盡,心常愛樂、守護,言:我城郭,我舍宅。若于彼土聚愛盡、欲盡、念盡、渴盡,則以手撥足蹴,令其消散。如是,羅陀!于色散壞消滅愛盡,愛盡故苦盡,苦盡故我說作苦邊。
【法義分享】
◎大人看小孩玩家家酒,會覺得可愛又好笑,對那些假的玩具,小孩是如此當真,如此著迷。
◎衆生對五蘊、身、心、內、外的迷執,就如同小孩對玩具的迷執。若心智漸成長、智慧漸成熟,反觀到自己的愚癡,他就會哈哈大笑而放掉。
叁一 雜 一二五(一二叁)
世尊!爲我略說法要,我聞法已,我當獨一靜處,專心思惟,不放逸住……
羅陀!當知有身、有身集、有身滅、有身滅道迹。何等爲有身?謂五受陰:色受陰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陰。雲何有身集?謂當來有愛、貪、喜俱,于彼彼愛樂,是名有身集。雲何有身滅?謂當有愛、喜、貪俱,彼彼愛樂,無余斷舍、吐盡、離欲、寂沒,是名有身盡。雲何有身滅道迹?謂八正道: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是名有身滅道迹。有身當知,有身集當斷,有身滅當證,有身滅道迹當修。羅陀!若多聞聖弟子于有身若知、若斷,有身集若知、若斷,有身滅若知、若證,有身滅道迹若知、若修已,羅陀!名斷愛、離愛、轉結、止慢無間等,究竟苦邊。
叁二 雜 一叁五(一叁叁)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何所有故,何所起,何所系著,何所見我?令衆生無明所蓋,愛系我首,長道驅馳,生死輪回,生死流轉,不知本際?……
佛告比丘:谛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諸比丘!色有故,色事起,色系著,色見我,令衆生無明所蓋,愛系其首,長道驅馳,生死輪回,生死流轉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複如是。諸比丘!色爲常耶?爲非常耶?
【法義分享】
◎「不知本際」就是不知本來面目,對生死大事仍是茫然無知。
◎「我、我所、我見、我慢、生死輪回……」都是來自于對五蘊身心內外沒有如實觀察了知,導致産生顛倒夢想,而作繭自縛。
叁叁 雜 一七○(一六八)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何所有故,何所起,何所系著,何所見我,令諸衆生作如是見、如是說:『我世間常、世間無常、世間常無常、世間非常非無常;世有邊、世無邊、世有邊無邊、世非有邊非無邊;命即是身、命異身異;如來死後有、如來死後無、如來死後有無、如來死後非有非無。』?」
【法義分享】
◎佛陀不談十四無記,因爲不希望修行人成爲哲學家、玄學家、辯論家、大學問家……。因爲空談理論而不實修實證,對解脫是沒有益助的。
◎被箭射到後,要設法將箭袪除、先把病治好。而不是禁止開刀,卻去追問一百個「爲什幺」?因爲在還沒弄清楚爲什幺之前,早已死掉了。
叁四 雜 一七七(一七五)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猶如有人火燒頭衣,當雲何救?」
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!當起增上欲,慇懃方便時救令滅。」
佛告比丘:「頭衣燒然尚可暫忘,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;爲斷無常火故,勤求大師。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?謂斷色無常故勤求大師;斷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故勤求大師。」
叁五 雜 一八九(一八七)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以成就一法故,不複堪任知色無常,知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。何等爲一法成就?謂貪欲一法成就;不堪能知色無常,知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。何等一法成就?謂無貪欲成就;無貪欲法者,堪能知色無常,堪能知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。
如貪,如是恚、癡、瞋、恨、诋、執、嫉、悭、幻、谄、無慚、無愧、慢、慢慢、增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邪慢、卑慢、憍慢、放逸、矜高、曲僞相規、利誘……
【法義分享】
◎要能真正如實正觀、如實體證到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陰的無常實相,沒那幺容易。一般對「無常、無我」往往只是知道個名相或只少分淺嘗、或只看到粗相。
◎當你真正用心靈去體驗無常之流,那是「言語道斷」沒有思惟、沒有想象。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八章 五陰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