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正见、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是名色灭道迹,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。云何色味如实知?谓色因缘生喜乐,是名色味;如是色味如实知。云何色患如实知?若色无常、苦、变易法,是名色患,如是色患如实知。云何色离如实知?谓于色调伏欲贪、断欲贪、越欲贪,是名色离,如是色离如实知。……
云何三种观义?比丘!若于空闲、树下、露地,观察阴、界、入,正方便思惟其义,是名比丘三种观义。是名比丘七处善、三种观义。
【法义分享】
◎对于五阴、六界、六入处,若能看到其集、灭、道、味、患,则能离系缚而解脱自在。但这必需止观双运才能办得到。
二三 杂 八九(四三)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「取故生着,不取则不着。谛听!善思!当为汝说。」
比丘白佛:「唯然,受教!」
佛告比丘:云何取故生着?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、异我、相在,见色是我、我所而取;取已,彼色若变、若异,心亦随转;心随转已,亦生取着、摄受心住;摄受心住故,则生恐怖、障碍、心乱,以取着故。愚痴无闻凡夫于受、想、行……
云何名不取着?多闻圣弟子于色不见我、异我、相在,于色不见我、我所而取;不见我、我所而取已,彼色若变、若异,心不随转;心不随转故,不生取着、摄受心住;不摄受住故,则不生恐怖、障碍、心乱,不取着故。如是受、想、行……
【法义分享】
◎对身心内外一切,若贪爱、执取、黏着,就会患得患失。当境界生灭变异,痛苦必跟随而来。
◎若不贪爱抓取,就不会患得患失。不管境界如何变异,心不随转,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。
二四 杂 一○二(五六)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我今当说有漏、无漏法。若色有漏是取,彼色能生爱、恚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有漏是取,彼识能生爱、恚,是名有漏法。云何无漏法?诸所有色无漏非受,彼色若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彼色不生爱、恚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,无漏非受,彼识若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不生爱、恚,是名无漏法。
【法义分享】
◎「漏」就是「烦恼」的别名。只要有抓取、有贪爱黏着,后患、烦恼就会跟着来。若不抓取、不贪爱黏着,就没有后患、没有烦恼。
二五 杂 一○四(五八)
佛告比丘:「四大因、四大缘,是名色阴。所以者何?诸所有色阴,彼一切悉皆四大,缘四大造故。触因、触缘,生受、想、行,是故名受、想、行阴。所以者何?若所有受、想、行,彼一切触缘故。名色因、名色缘,是故名为识阴。所以者何?若所有识,彼一切名色缘故。」
比丘白佛:「善哉所说!欢喜随喜,更有所问。世尊!云何生我慢?」
佛告比丘:「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、异我、相在,于受、想、行、识见我、异我、相在,于此生我慢。」
比丘白佛:「善哉所说!欢喜随喜,更有所问。世尊!云何得无我慢?」
佛告比丘:「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、异我、相在;不于受、想、行、识,见我、异我、相在。」
比丘白佛:「善哉所说!更有所问。何所知、何所见,尽得漏尽?」
佛告比丘:「诸所有色,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,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不异我、不相在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。比丘!如是知,如是见,疾得漏尽。」
【法义分享】
◎注意解析「五阴」是如何形成。很重要。
一、「色身」是由「地、水、火、风」四大所形成。
二、「色身」与名(空)和合而产生「识」。
三、色身与外境六尘接触而产生「受、想、行」。
◎色身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阴,不是本来就单独存在的五种元素。都是由各种元素不断排列组合演变而成。如同「水」不是本来就存在,而是由H2加O(二个氢原子加一个氧原子)所形成。「识」也是如此,不是本来就单独存在的元素,更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。
◎在各种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,「我」在哪里?
◎于此缘起的五阴身心不了解,则我、我见、我慢生。若能如实深观五阴的实相,则我见、我慢断。
◎请更深入去禅思:「地、水、火、风」四大又是从哪里来?为什幺会聚合?
二六 杂 一○五(一○ 三)
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,往语差摩比丘:「汝言:我观五受阴非我、非我所,而非漏尽阿罗汉。前后相违。」
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:「我于五受阴观察非我、非我所,而非阿罗汉者,我于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未断、未知、未离、未吐。」……
差摩比丘复言:「我亦如是。非色即我,我不离色;非受、想、行识即我,我不识离。然我于五受阴见非我、非我所,而于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未断、未知、未离、未吐。诸上座听我说譬,凡智者,因譬类得解。譬如乳母衣,付浣衣者,以种种灰汤,浣濯尘垢,犹有余气,要以种种杂香,薰令消灭。如是,多闻圣弟子于五受阴,正观非我、非我所,能于五受阴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未断、未知、未离、未吐,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,观察生灭,此色、此色集、此色灭,此受、想、行、识,此识集、此识灭。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,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一切悉除,是名真实正观。」
差摩比丘说此法时,彼诸上座远尘离垢,得法眼净。差摩比丘不起诸漏,心得解脱,法喜利故,身病悉除。
【法义分享】
◎虽然能理解、能观察到五阴非我、非我所,但我慢、我欲、我能……并未断。这与观察的深浅度有关,也与习气有关。所以才有四双八辈的差异。深层的我见、我慢不易断。(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,以协助反观照见。)
【法义分享】
◎差摩比丘于五阴再深入思惟,观察生灭已,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一切悉除。理论上可以如此,实修上,要断深层我慢没那幺容易。
◎修行者很容易在禅修之际觉得我慢、我欲、我能、我是、我在,一切悉除。但出了禅修区,实际历缘对境之际,我慢、我是、我能……全部又暴露出来。
◎理悟容易,实修不易;理可顿悟,事必渐修。
◎要有很深的反观觉察力,才能看到那深层、潜伏的我见、我慢、我是、我能。
二七 杂 一○七(一○ 五)
「仙尼!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,如所知说者,名曰断见;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,如所知说者,则是常见;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,命终之后,亦不见我,是则如来、应、等正觉说,现法爱断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。」
仙尼白佛言:「世尊!我闻世尊所说,遂更增疑。」
佛告仙尼:「正应增疑。所以者何?此甚深处,难见、难知,应须甚深照微妙至到,聪慧所了。凡众生类,未能辩知。所以者何?众生长夜异见、异忍、异求、异欲故。」
仙尼白佛言:「世尊!我于世尊所,心得净信,唯愿世尊为我说法,令我即于此座,慧眼清净!」
佛告仙尼:「色是常耶?为无常耶?」
答言:「无常。」……
复问:「仙尼!异色有如来耶?异受、想、行、识有如来耶?」
答言:「不也,世尊!」……
佛告仙尼:「我诸弟子闻我所说,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;非无间等故,慢则不断;慢不断故,舍此阴已,与阴相续生。是故,仙尼!我则记说,是诸弟子身坏命终,生彼彼处。所以者何?以彼有余慢故。」
「仙尼!我诸弟子于我所说,能解义者,彼于诸慢得无间等;得无间等故,诸慢则断;诸慢断故,身坏命终,更不相续。仙尼!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,生彼彼处。所以者何?无因缘可记说故。欲令我记说者,当记说:彼断诸爱欲,永离有结,正意解脱,究竟苦边。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、慢集、慢生、慢起,若于慢无间等观,众苦不生。」
佛说此法时,仙尼出家远尘离垢,得法眼净。
【法义分享】
◎「无间、无间等」可翻译为「现观」--也就是现在、当下就没间断的深观、反观。
◎一般修行者极易落入断见或常见,但很不易觉察到自己落入「断、常」两边。能觉察到就有校正的可能了。但此甚深处,难见、难知,须要有很深的反观觉察力。凡众生类,未能辨知,因为众生长夜异见、异忍、异求、异欲故。
◎众生习惯于颠倒梦想,常用我见、我慢不断的构筑梦幻世界,但不自觉知。
◎若「我慢」不断,「自我」就不会死;自我不死,就会继续再抓取、再轮回。
二八 杂 一○九(一○ 七)
尊者舍利弗语长者言:「善哉!长者!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。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、色灭、色患、色味、色离不如实知;不如实知故,爱乐于色,言色是我、是我所,而取摄受。彼色若坏、若异,心识随转,恼苦生;恼苦生已,恐怖、障阂、顾念、忧苦、结恋。于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,是名身心苦患。
云何身苦患、心不苦患?多闻圣弟子于色集、色灭、色味、色患、色离如实知;如实知已,不生爱乐,见色是我、是我所;彼色若变、若异,心不随转恼苦生;心不随转恼苦生已,得不恐怖、障碍、顾念、结恋。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,是名身苦患、心不苦患。」
【法义分享】
◎遇到同样的逆境考验,凡夫是心慌意乱,身苦、心也苦。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是内心平静,身苦不能免,但内心却安详而不受境界影响。前者用我慢、我欲在与无常法则抗争;后者了知无常法则而全然接受。当你接受,境界就会穿流而过。
二九 杂 一一二(一一○)
佛告火种居士:正以此法,诸所有色,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,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,彼一切如实知非我、非异我、不相在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。彼于尔时成就三种无上:智无上、解脱无上、解脱知见无上。成就三种无上已,于大师所恭敬、尊重、供养如佛。世尊觉一切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八章 五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