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是名色滅道迹,如是色滅道迹如實知。雲何色味如實知?謂色因緣生喜樂,是名色味;如是色味如實知。雲何色患如實知?若色無常、苦、變易法,是名色患,如是色患如實知。雲何色離如實知?謂于色調伏欲貪、斷欲貪、越欲貪,是名色離,如是色離如實知。……
雲何叁種觀義?比丘!若于空閑、樹下、露地,觀察陰、界、入,正方便思惟其義,是名比丘叁種觀義。是名比丘七處善、叁種觀義。
【法義分享】
◎對于五陰、六界、六入處,若能看到其集、滅、道、味、患,則能離系縛而解脫自在。但這必需止觀雙運才能辦得到。
二叁 雜 八九(四叁)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取故生著,不取則不著。谛聽!善思!當爲汝說。」
比丘白佛:「唯然,受教!」
佛告比丘:雲何取故生著?愚癡無聞凡夫于色見是我、異我、相在,見色是我、我所而取;取已,彼色若變、若異,心亦隨轉;心隨轉已,亦生取著、攝受心住;攝受心住故,則生恐怖、障礙、心亂,以取著故。愚癡無聞凡夫于受、想、行……
雲何名不取著?多聞聖弟子于色不見我、異我、相在,于色不見我、我所而取;不見我、我所而取已,彼色若變、若異,心不隨轉;心不隨轉故,不生取著、攝受心住;不攝受住故,則不生恐怖、障礙、心亂,不取著故。如是受、想、行……
【法義分享】
◎對身心內外一切,若貪愛、執取、黏著,就會患得患失。當境界生滅變異,痛苦必跟隨而來。
◎若不貪愛抓取,就不會患得患失。不管境界如何變異,心不隨轉,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。
二四 雜 一○二(五六)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我今當說有漏、無漏法。若色有漏是取,彼色能生愛、恚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有漏是取,彼識能生愛、恚,是名有漏法。雲何無漏法?諸所有色無漏非受,彼色若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彼色不生愛、恚;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漏非受,彼識若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不生愛、恚,是名無漏法。
【法義分享】
◎「漏」就是「煩惱」的別名。只要有抓取、有貪愛黏著,後患、煩惱就會跟著來。若不抓取、不貪愛黏著,就沒有後患、沒有煩惱。
二五 雜 一○四(五八)
佛告比丘:「四大因、四大緣,是名色陰。所以者何?諸所有色陰,彼一切悉皆四大,緣四大造故。觸因、觸緣,生受、想、行,是故名受、想、行陰。所以者何?若所有受、想、行,彼一切觸緣故。名色因、名色緣,是故名爲識陰。所以者何?若所有識,彼一切名色緣故。」
比丘白佛:「善哉所說!歡喜隨喜,更有所問。世尊!雲何生我慢?」
佛告比丘:「愚癡無聞凡夫于色見我、異我、相在,于受、想、行、識見我、異我、相在,于此生我慢。」
比丘白佛:「善哉所說!歡喜隨喜,更有所問。世尊!雲何得無我慢?」
佛告比丘:「多聞聖弟子不于色見我、異我、相在;不于受、想、行、識,見我、異我、相在。」
比丘白佛:「善哉所說!更有所問。何所知、何所見,盡得漏盡?」
佛告比丘:「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粗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不異我、不相在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複如是。比丘!如是知,如是見,疾得漏盡。」
【法義分享】
◎注意解析「五陰」是如何形成。很重要。
一、「色身」是由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四大所形成。
二、「色身」與名(空)和合而産生「識」。
叁、色身與外境六塵接觸而産生「受、想、行」。
◎色身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陰,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五種元素。都是由各種元素不斷排列組合演變而成。如同「水」不是本來就存在,而是由H2加O(二個氫原子加一個氧原子)所形成。「識」也是如此,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元素,更不是永恒不變的靈魂。
◎在各種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,「我」在哪裏?
◎于此緣起的五陰身心不了解,則我、我見、我慢生。若能如實深觀五陰的實相,則我見、我慢斷。
◎請更深入去禅思: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四大又是從哪裏來?爲什幺會聚合?
二六 雜 一○五(一○ 叁)
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,往語差摩比丘:「汝言:我觀五受陰非我、非我所,而非漏盡阿羅漢。前後相違。」
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:「我于五受陰觀察非我、非我所,而非阿羅漢者,我于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未斷、未知、未離、未吐。」……
差摩比丘複言:「我亦如是。非色即我,我不離色;非受、想、行識即我,我不識離。然我于五受陰見非我、非我所,而于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未斷、未知、未離、未吐。諸上座聽我說譬,凡智者,因譬類得解。譬如乳母衣,付浣衣者,以種種灰湯,浣濯塵垢,猶有余氣,要以種種雜香,薰令消滅。如是,多聞聖弟子于五受陰,正觀非我、非我所,能于五受陰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未斷、未知、未離、未吐,然後于五受陰增進思惟,觀察生滅,此色、此色集、此色滅,此受、想、行、識,此識集、此識滅。于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,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一切悉除,是名真實正觀。」
差摩比丘說此法時,彼諸上座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。差摩比丘不起諸漏,心得解脫,法喜利故,身病悉除。
【法義分享】
◎雖然能理解、能觀察到五陰非我、非我所,但我慢、我欲、我能……並未斷。這與觀察的深淺度有關,也與習氣有關。所以才有四雙八輩的差異。深層的我見、我慢不易斷。(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識的鏡子,以協助反觀照見。)
【法義分享】
◎差摩比丘于五陰再深入思惟,觀察生滅已,我慢、我欲、我使,一切悉除。理論上可以如此,實修上,要斷深層我慢沒那幺容易。
◎修行者很容易在禅修之際覺得我慢、我欲、我能、我是、我在,一切悉除。但出了禅修區,實際曆緣對境之際,我慢、我是、我能……全部又暴露出來。
◎理悟容易,實修不易;理可頓悟,事必漸修。
◎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,才能看到那深層、潛伏的我見、我慢、我是、我能。
二七 雜 一○七(一○ 五)
「仙尼!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,如所知說者,名曰斷見;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,如所知說者,則是常見;彼第叁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,命終之後,亦不見我,是則如來、應、等正覺說,現法愛斷、離欲、滅盡、涅槃。」
仙尼白佛言:「世尊!我聞世尊所說,遂更增疑。」
佛告仙尼:「正應增疑。所以者何?此甚深處,難見、難知,應須甚深照微妙至到,聰慧所了。凡衆生類,未能辯知。所以者何?衆生長夜異見、異忍、異求、異欲故。」
仙尼白佛言:「世尊!我于世尊所,心得淨信,唯願世尊爲我說法,令我即于此座,慧眼清淨!」
佛告仙尼:「色是常耶?爲無常耶?」
答言:「無常。」……
複問:「仙尼!異色有如來耶?異受、想、行、識有如來耶?」
答言:「不也,世尊!」……
佛告仙尼:「我諸弟子聞我所說,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;非無間等故,慢則不斷;慢不斷故,舍此陰已,與陰相續生。是故,仙尼!我則記說,是諸弟子身壞命終,生彼彼處。所以者何?以彼有余慢故。」
「仙尼!我諸弟子于我所說,能解義者,彼于諸慢得無間等;得無間等故,諸慢則斷;諸慢斷故,身壞命終,更不相續。仙尼!如是弟子我不說彼舍此陰已,生彼彼處。所以者何?無因緣可記說故。欲令我記說者,當記說:彼斷諸愛欲,永離有結,正意解脫,究竟苦邊。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過、慢集、慢生、慢起,若于慢無間等觀,衆苦不生。」
佛說此法時,仙尼出家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。
【法義分享】
◎「無間、無間等」可翻譯爲「現觀」--也就是現在、當下就沒間斷的深觀、反觀。
◎一般修行者極易落入斷見或常見,但很不易覺察到自己落入「斷、常」兩邊。能覺察到就有校正的可能了。但此甚深處,難見、難知,須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。凡衆生類,未能辨知,因爲衆生長夜異見、異忍、異求、異欲故。
◎衆生習慣于顛倒夢想,常用我見、我慢不斷的構築夢幻世界,但不自覺知。
◎若「我慢」不斷,「自我」就不會死;自我不死,就會繼續再抓取、再輪回。
二八 雜 一○九(一○ 七)
尊者舍利弗語長者言:「善哉!長者!汝今谛聽!當爲汝說。愚癡無聞凡夫于色集、色滅、色患、色味、色離不如實知;不如實知故,愛樂于色,言色是我、是我所,而取攝受。彼色若壞、若異,心識隨轉,惱苦生;惱苦生已,恐怖、障閡、顧念、憂苦、結戀。于受、想、行、識亦複如是,是名身心苦患。
雲何身苦患、心不苦患?多聞聖弟子于色集、色滅、色味、色患、色離如實知;如實知已,不生愛樂,見色是我、是我所;彼色若變、若異,心不隨轉惱苦生;心不隨轉惱苦生已,得不恐怖、障礙、顧念、結戀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複如是,是名身苦患、心不苦患。」
【法義分享】
◎遇到同樣的逆境考驗,凡夫是心慌意亂,身苦、心也苦。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是內心平靜,身苦不能免,但內心卻安詳而不受境界影響。前者用我慢、我欲在與無常法則抗爭;後者了知無常法則而全然接受。當你接受,境界就會穿流而過。
二九 雜 一一二(一一○)
佛告火種居士:正以此法,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粗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如實知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;受、想、行、識亦複如是。彼于爾時成就叁種無上:智無上、解脫無上、解脫知見無上。成就叁種無上已,于大師所恭敬、尊重、供養如佛。世尊覺一切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八章 五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