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阿含解脫道次第概論
「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,有叁法,世間所不愛、不念、不可意。何等爲叁?謂老、病、死。世間若無此叁法不可愛、不可念、不可意者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不出于世間,世間亦不知有如來、應、等正覺知見,說正法、律。以世間有老、病、死叁法不可愛、不可念、不可意故,是故如來、應、等正覺出于世間,世間知有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、所見,說正法、律。」
由于本課程不是依文解字翻譯,大部分就只唸有劃線及重點的地方,也不是去解釋經文內容,而是解析經文的重點精華,把字與字之間的空白及精神诠譯出來,而不是做一些白話翻譯而已。如果要白話翻譯,坊間有出版白話翻譯的書。
佛陀在這一段經文就很坦白告訴我們,世間有叁件事情是大家很不喜歡的,就很不喜歡、很不愛、不念,不會很喜歡不可意境界的現前,「不可意」就是很不喜歡的境界,佛陀就直接講出是老、病、死。如果世間沒有老、病、死這叁種事情,我們不必修行,因爲大家就沒有苦。沒有老、沒有病、沒有死,就沒有苦。沒有苦,又何必要修行,真的就沒有修行。但是,偏偏事實上實相的存在、現象界的存在,卻都是老、病、死不斷在逼迫著。各位可以慢慢的去淨化、靜下來,然後看看我們自己,回來檢視我們自己,我們內心深層的不安,原因在哪裏?佛陀就直接指出來,因爲有老、病、死的問題。
我們說有「我」、「我所」、有「身見」……,都是因爲這個「我」很怕死,于是才演變出很多的抓取,只要「身見」沒有破,就會一直抓、抓。不要想說「我應該沒有抓啊!」除非你是四果阿羅漢的解脫者,不然都一定有在抓,只是有沒有發現到而已。有的是抓「名」,有的是抓「利」,有的是抓財産、妻兒、子女,有的是抓各種的成就。有的人認爲那些出家人、宗教師,應該就是已經放下世間的這些,就沒有在抓了?!除非他已經證到四果阿羅漢,縱使證到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都還是一樣有在抓。
由于這些是很微細的觀察點,以後我們慢慢再加以剖析,自己要慢慢去看、慢慢去發現「我在抓的是什幺?」事實上,所謂的抓取,是因爲我們內心有不安存在,如果是真正大安心,就是解脫自在,沒有任何的抓取。由于我們內心有一些不安存在,所以要透過一些抓取,來讓我們感覺到有所依靠、有所依,讓我們的心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心的地方。問題是你所抓取來的,你自認爲能夠滿足你的需要,讓你感覺安心,但是佛陀又把你再解析出來,它頂多只是暫時性、一時性的滿足而已,不可能是永遠的,不可能是究竟的。
如果沒有去把真正不安的原因找出來,你的那些抓取就好像小孩子靜不下來,他需要打電動玩具、打計算機 ……,或是去飙車、去跳舞,或是吃一些藥丸,這些都是在掩飾內心的不安。我們大人的抓取跟小孩子的抓取,在表相上是不一樣,然而本質上卻是一樣。大人一樣有大人不安的這些層面,一樣也會抓取一些「所依」,來讓自己安心。
有的人會問我說,以前的觀念認爲百子千孫,就讓人感覺到很滿足。但是你真的滿足了嗎?沒有!那些感覺都只是一時。當你所抓取的那些,起了一些變化之後,你又會有很多的苦、很多的不安。佛陀就是要我們去認清:爲了要掩飾這些不安,于是透過向心外去抓,由于你所抓取的那些,一樣都是無常生滅,所以你是去抓個無常生滅,還是去抓無常。但是,偏偏這個無常又會讓你去觸到內心,因爲沒有安定感、沒有永久感,于是內心的不安還是會存在。包括自己逐漸面對老、病、死,看到別人的老、病、死,看到自己老、病、死,內心隱隱約約的不安都是存在著。
在老、病、死方面,不是說世間的學問、成就多高,就可以掩飾得了,沒辦法啊!世間的成就,就算再得叁個博士學位,得到諾貝爾獎,問題還是存在啊!唯有當你回來面對,然後找出它的原因,再對症治療,這樣才能夠知道病根,「究竟法」就是要找出它的根本原因,然後從根本來治療,不是只治標。佛陀很明白講出來,因爲有老、病、死。
「以叁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老、病、死」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課,一位學員的年紀已經七十歲,因爲他罹患有氣喘病,常常被病折磨,于是他說:「你說死亡會可怕,可是我不怕死,我怕病……」說他怕病、不怕死,因爲他罹患氣喘病多年,無法痊愈,常常爲病所折磨,發作起來是比死還更難受。我跟他講:因爲你常常在生病,現在還沒有真正進入「死」,所以還沒有體會到。事實上,他說他怕病、不怕死,很多人認爲說一死百了。然而,問題不是那幺簡單、不是那幺潇灑,衆生就是怕死,事實上老、病都是死亡的一部分,不是說到死的時候才死。因爲老、病已經在不斷向你示現死亡這個死神在旁邊,所以會那種懼怕存在。
佛陀講:爲什幺一個人沒辦法斷老、病、死,會有生死輪回之事呢?因爲有貪、瞋、癡。總共有十個結,其中「身見」、「戒禁取結」跟「疑結」,是代表十個結裏面的叁個結,這裏先講出比較粗的叁個結。爲什幺一個人沒辦法斷那十個結呢?因爲「不正思惟、習近邪道及懈怠心」佛陀就引導我們大家一層一層去找出原因。因爲他一直在找原因,後來就知道原來原因在這裏。
「所以者何?以無慚、無愧故放逸」沒有慚愧心,所以放逸。「放逸故不恭敬」爲什幺沒辦法解脫苦、不安,很重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慚愧。在本書的第四章,就有提到慚愧心的重要,如果學佛沒有體會到慚愧心,就算你很認真在修行,還是在「世間法」裏面繞,還是在「世間法」。所以,這裏就有提出來說,一個人沒有慚愧心就會放逸,放逸所以不恭敬,不恭敬所以習近惡知識。
爲什幺說沒有慚愧心,就會不恭敬、不欲見聖、不欲聞法、常求人短呢?因爲一個人沒辦法照見自己是井底的青蛙。在第一堂課有跟大家講過,要拉開我們的視野,才能夠照見原來往昔自己是在井底的青蛙,往昔自己是在「夜郎自大」。當你能夠發現到這個事實,慚愧心會生起,才會走上解脫道。所以,一個人如果沒有慚愧心,就沒有精進要走解脫道,就「不欲見聖」、「不欲聞法」,于是「常求人短」。
「常求人短」就是常常在批判別人,常常在看別人的不對,指責別人的臉黑。真正的解脫法是反過來,回來照見我們自己,看我們自己的臉黑,看我們自己的貪、瞋、癡。前面所講的,就是輪回的原因。「不欲見聖、不欲聞法、常求人短、求人短故」,因此「不信、難教、戾語、嬾墮」。就像我要跟你直接講解脫法,你卻認爲這是小乘,是自了漢、不了義,于是不相信,會執著于「需要很厲害的超級偶像、超級大佛、超級的神,可以幫我加持、可以幫我成就……」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。
「常求人短,求人短故不信、難教、戾語、嬾墮,嬾墮,故掉、不律儀、不學戒」「掉」就是一個人很輕浮、吊兒啷當,沒有積極想要學佛,還需要外人的鼓勵、獎勵,聞法的動力還不夠積極。真正的解脫法是返回來照見我們自己,看到我們自己的臉黑,看到我們自己的貪、瞋、癡。
「不學戒,故失念、不正知、亂心,亂心故不正思惟,習近邪道、懈怠心」因爲沒有心要走解脫道,于是就去求世間的名利。所謂的「習近邪道」,就是不斷在追求世間的名利。只要誰能夠告訴你何時可以快速發財,怎幺樣走旁門左道可以快速升官,就把對方拜爲是你的善知識、恩人。「不正思惟,習近邪道」的邪道,不要誤認爲「我們所走的才是正道,別人不跟我相同的,就都是邪道……」不要落入這樣的分別。「邪道」代表就是沒有真正走在究竟的解脫道上。
「懈怠心故身見、戒禁取、疑結」就沒辦法破除,因爲這十個結沒辦法破除,貪、瞋、癡就沒辦法斷除,會帶著很多的無明,然後在茫茫人生大海裏面一直盲目沖撞,不知何去何從,抓、抓、抓、抓到後面,又是無可奈何的面對老、病、死,于是這時候是沒有選擇的面對死亡。我也曾經遇到一個人說,他的阿媽講說「她已經不怕死」,于是問我這種說法跟解脫者的不怕死有什幺不同呢?一個是沒有選擇,因爲這一條路你一直走,走來到這裏,哇!死神就在前面,後退無路啊!沒有選擇的余地,跑也跑不掉,變成說怕也沒用,于是就麻痺了,因此這不是解脫者所謂的不怕死亡。
真正的解脫者是每一個當下、每一個剎那,都是解脫自在,已經沒有生死之事,也沒有這回事了,生死一如。所以,他處處展現都是大安心,不是無奈、沒有選擇的面對死亡。如果一個人有貪、瞋、癡,就沒辦法離老、病、死,後面這一段就是佛陀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。
前面是解析生死輪回的原因,我們要究竟解脫,它的原因、它的層次是怎幺樣呢?只要你斷除貪、瞋、癡,就能夠離開老、病、死,不落入生死輪回。但是,你要斷除貪、瞋、癡,必須要先斷除身見、戒禁取、疑結,也就是以此類推。你要斷除這叁結,也就是十個結,必須要怎幺做呢?必須要聞法、聽聞佛法,要實際去修,這又有一個層次、次第、步驟。
佛陀又歸納:「所以者何?以慚愧故不放逸」爲什幺一個人能夠解脫自在呢?因爲有慚愧心,能夠照見到自己的不足,照見到自己被過去很多的觀念框框限住了,常常在劃地自限,常常自以爲是。當照見到我的心,原來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鏡,因爲我們有貪、瞋、癡的展現,于是內心裏這一面鏡子,就不會平整,它就會有凹凹凸凸。但是,不同的人對同樣的境界,會因爲彼此的貪、瞋不同,而展現不同的反應,所謂的「法無定法」就是這樣。你認爲這件事情是善的,你就會貪,就會把它抓取過去。這件事情他覺得可有可無,沒什幺!于是這個事情對他來講,也不會起什幺作用。如果他會起瞋,就會去排斥,會把這個境界推掉。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一章 阿含解脫道次第概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