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
「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。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,有三法,世间所不爱、不念、不可意。何等为三?谓老、病、死。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、不可念、不可意者,如来、应、等正觉不出于世间,世间亦不知有如来、应、等正觉知见,说正法、律。以世间有老、病、死三法不可爱、不可念、不可意故,是故如来、应、等正觉出于世间,世间知有如来、应、等正觉所知、所见,说正法、律。」
由于本课程不是依文解字翻译,大部分就只唸有划线及重点的地方,也不是去解释经文内容,而是解析经文的重点精华,把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及精神诠译出来,而不是做一些白话翻译而已。如果要白话翻译,坊间有出版白话翻译的书。
佛陀在这一段经文就很坦白告诉我们,世间有三件事情是大家很不喜欢的,就很不喜欢、很不爱、不念,不会很喜欢不可意境界的现前,「不可意」就是很不喜欢的境界,佛陀就直接讲出是老、病、死。如果世间没有老、病、死这三种事情,我们不必修行,因为大家就没有苦。没有老、没有病、没有死,就没有苦。没有苦,又何必要修行,真的就没有修行。但是,偏偏事实上实相的存在、现象界的存在,却都是老、病、死不断在逼迫着。各位可以慢慢的去净化、静下来,然后看看我们自己,回来检视我们自己,我们内心深层的不安,原因在哪里?佛陀就直接指出来,因为有老、病、死的问题。
我们说有「我」、「我所」、有「身见」……,都是因为这个「我」很怕死,于是才演变出很多的抓取,只要「身见」没有破,就会一直抓、抓。不要想说「我应该没有抓啊!」除非你是四果阿罗汉的解脱者,不然都一定有在抓,只是有没有发现到而已。有的是抓「名」,有的是抓「利」,有的是抓财产、妻儿、子女,有的是抓各种的成就。有的人认为那些出家人、宗教师,应该就是已经放下世间的这些,就没有在抓了?!除非他已经证到四果阿罗汉,纵使证到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都还是一样有在抓。
由于这些是很微细的观察点,以后我们慢慢再加以剖析,自己要慢慢去看、慢慢去发现「我在抓的是什幺?」事实上,所谓的抓取,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不安存在,如果是真正大安心,就是解脱自在,没有任何的抓取。由于我们内心有一些不安存在,所以要透过一些抓取,来让我们感觉到有所依靠、有所依,让我们的心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心的地方。问题是你所抓取来的,你自认为能够满足你的需要,让你感觉安心,但是佛陀又把你再解析出来,它顶多只是暂时性、一时性的满足而已,不可能是永远的,不可能是究竟的。
如果没有去把真正不安的原因找出来,你的那些抓取就好像小孩子静不下来,他需要打电动玩具、打计算机 ……,或是去飙车、去跳舞,或是吃一些药丸,这些都是在掩饰内心的不安。我们大人的抓取跟小孩子的抓取,在表相上是不一样,然而本质上却是一样。大人一样有大人不安的这些层面,一样也会抓取一些「所依」,来让自己安心。
有的人会问我说,以前的观念认为百子千孙,就让人感觉到很满足。但是你真的满足了吗?没有!那些感觉都只是一时。当你所抓取的那些,起了一些变化之后,你又会有很多的苦、很多的不安。佛陀就是要我们去认清:为了要掩饰这些不安,于是透过向心外去抓,由于你所抓取的那些,一样都是无常生灭,所以你是去抓个无常生灭,还是去抓无常。但是,偏偏这个无常又会让你去触到内心,因为没有安定感、没有永久感,于是内心的不安还是会存在。包括自己逐渐面对老、病、死,看到别人的老、病、死,看到自己老、病、死,内心隐隐约约的不安都是存在着。
在老、病、死方面,不是说世间的学问、成就多高,就可以掩饰得了,没办法啊!世间的成就,就算再得三个博士学位,得到诺贝尔奖,问题还是存在啊!唯有当你回来面对,然后找出它的原因,再对症治疗,这样才能够知道病根,「究竟法」就是要找出它的根本原因,然后从根本来治疗,不是只治标。佛陀很明白讲出来,因为有老、病、死。
「以三法不断故,不堪能离老、病、死」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课,一位学员的年纪已经七十岁,因为他罹患有气喘病,常常被病折磨,于是他说:「你说死亡会可怕,可是我不怕死,我怕病……」说他怕病、不怕死,因为他罹患气喘病多年,无法痊愈,常常为病所折磨,发作起来是比死还更难受。我跟他讲:因为你常常在生病,现在还没有真正进入「死」,所以还没有体会到。事实上,他说他怕病、不怕死,很多人认为说一死百了。然而,问题不是那幺简单、不是那幺潇洒,众生就是怕死,事实上老、病都是死亡的一部分,不是说到死的时候才死。因为老、病已经在不断向你示现死亡这个死神在旁边,所以会那种惧怕存在。
佛陀讲:为什幺一个人没办法断老、病、死,会有生死轮回之事呢?因为有贪、瞋、痴。总共有十个结,其中「身见」、「戒禁取结」跟「疑结」,是代表十个结里面的三个结,这里先讲出比较粗的三个结。为什幺一个人没办法断那十个结呢?因为「不正思惟、习近邪道及懈怠心」佛陀就引导我们大家一层一层去找出原因。因为他一直在找原因,后来就知道原来原因在这里。
「所以者何?以无惭、无愧故放逸」没有惭愧心,所以放逸。「放逸故不恭敬」为什幺没办法解脱苦、不安,很重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惭愧。在本书的第四章,就有提到惭愧心的重要,如果学佛没有体会到惭愧心,就算你很认真在修行,还是在「世间法」里面绕,还是在「世间法」。所以,这里就有提出来说,一个人没有惭愧心就会放逸,放逸所以不恭敬,不恭敬所以习近恶知识。
为什幺说没有惭愧心,就会不恭敬、不欲见圣、不欲闻法、常求人短呢?因为一个人没办法照见自己是井底的青蛙。在第一堂课有跟大家讲过,要拉开我们的视野,才能够照见原来往昔自己是在井底的青蛙,往昔自己是在「夜郎自大」。当你能够发现到这个事实,惭愧心会生起,才会走上解脱道。所以,一个人如果没有惭愧心,就没有精进要走解脱道,就「不欲见圣」、「不欲闻法」,于是「常求人短」。
「常求人短」就是常常在批判别人,常常在看别人的不对,指责别人的脸黑。真正的解脱法是反过来,回来照见我们自己,看我们自己的脸黑,看我们自己的贪、瞋、痴。前面所讲的,就是轮回的原因。「不欲见圣、不欲闻法、常求人短、求人短故」,因此「不信、难教、戾语、嬾堕」。就像我要跟你直接讲解脱法,你却认为这是小乘,是自了汉、不了义,于是不相信,会执着于「需要很厉害的超级偶像、超级大佛、超级的神,可以帮我加持、可以帮我成就……」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。
「常求人短,求人短故不信、难教、戾语、嬾堕,嬾堕,故掉、不律仪、不学戒」「掉」就是一个人很轻浮、吊儿啷当,没有积极想要学佛,还需要外人的鼓励、奖励,闻法的动力还不够积极。真正的解脱法是返回来照见我们自己,看到我们自己的脸黑,看到我们自己的贪、瞋、痴。
「不学戒,故失念、不正知、乱心,乱心故不正思惟,习近邪道、懈怠心」因为没有心要走解脱道,于是就去求世间的名利。所谓的「习近邪道」,就是不断在追求世间的名利。只要谁能够告诉你何时可以快速发财,怎幺样走旁门左道可以快速升官,就把对方拜为是你的善知识、恩人。「不正思惟,习近邪道」的邪道,不要误认为「我们所走的才是正道,别人不跟我相同的,就都是邪道……」不要落入这样的分别。「邪道」代表就是没有真正走在究竟的解脱道上。
「懈怠心故身见、戒禁取、疑结」就没办法破除,因为这十个结没办法破除,贪、瞋、痴就没办法断除,会带着很多的无明,然后在茫茫人生大海里面一直盲目冲撞,不知何去何从,抓、抓、抓、抓到后面,又是无可奈何的面对老、病、死,于是这时候是没有选择的面对死亡。我也曾经遇到一个人说,他的阿妈讲说「她已经不怕死」,于是问我这种说法跟解脱者的不怕死有什幺不同呢?一个是没有选择,因为这一条路你一直走,走来到这里,哇!死神就在前面,后退无路啊!没有选择的余地,跑也跑不掉,变成说怕也没用,于是就麻痺了,因此这不是解脱者所谓的不怕死亡。
真正的解脱者是每一个当下、每一个剎那,都是解脱自在,已经没有生死之事,也没有这回事了,生死一如。所以,他处处展现都是大安心,不是无奈、没有选择的面对死亡。如果一个人有贪、瞋、痴,就没办法离老、病、死,后面这一段就是佛陀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。
前面是解析生死轮回的原因,我们要究竟解脱,它的原因、它的层次是怎幺样呢?只要你断除贪、瞋、痴,就能够离开老、病、死,不落入生死轮回。但是,你要断除贪、瞋、痴,必须要先断除身见、戒禁取、疑结,也就是以此类推。你要断除这三结,也就是十个结,必须要怎幺做呢?必须要闻法、听闻佛法,要实际去修,这又有一个层次、次第、步骤。
佛陀又归纳:「所以者何?以惭愧故不放逸」为什幺一个人能够解脱自在呢?因为有惭愧心,能够照见到自己的不足,照见到自己被过去很多的观念框框限住了,常常在划地自限,常常自以为是。当照见到我的心,原来是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镜,因为我们有贪、瞋、痴的展现,于是内心里这一面镜子,就不会平整,它就会有凹凹凸凸。但是,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境界,会因为彼此的贪、瞋不同,而展现不同的反应,所谓的「法无定法」就是这样。你认为这件事情是善的,你就会贪,就会把它抓取过去。这件事情他觉得可有可无,没什幺!于是这个事情对他来讲,也不会起什幺作用。如果他会起瞋,就会去排斥,会把这个境界推掉。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