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序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學習」那個人就跟他講:「你未必有機會回來啊!」。學佛、修行不要說「等我什幺時候再修行、等我事業有成之後再修行、等我幾年之後再修行……」未必有那個機會啊!修行解脫就是在現在,把握當下、把握現在。

  亞力山大入侵印度是在佛陀滅渡後二百多年,引進羅馬帝國非常興盛的雕刻、美術藝術,在羅馬文化的遺迹可以顯現出歐洲在雕塑方面有特別的專長。雖然在曆史上羅馬帝國征服了希臘,但是文化上面卻是希臘征服了羅馬,因爲羅馬後來跟希臘文化混合了,有一句話說「政治上是羅馬征服希臘,但是文化上是希臘征服羅馬」後來包括希臘文化也都一並入侵印度,把羅馬、希臘文化帶入印度。他們的共同特性一個是非常重視雕塑、美術方面,另外的共同特色是他們的多神教信仰,所以會有阿波羅、宙斯、維那斯、邱比特……這些信仰。爲什幺要提及這些呢?因爲這些對佛教的質變、量變,關系非常、非常大,學佛的人很少去看到這一層。

  佛紀277年,也就是公元前268年,阿育王即位,他是印度一位非常有名的國王,建立了孔雀王朝,而且把佛教拓展成爲印度的國教,然後派很多的僧侶、佛教使者,到各處去傳法。所以,把佛教成爲印度國教,以及傳揚到國際的是阿育王,這時候佛教開始外傳,向西、向東、也向南傳,有一支來到斯裏蘭卡,向東傳的是到孟加拉,然後漸漸向東慢慢過來,向西的就向西邊地區過來。爲什幺後來大乘佛教的佛法會不斷一直量變、質變?但是斯裏蘭卡、泰國、緬甸方面卻還是保存著原始佛法風貌,爲什幺?這方面非常重要。當他們把佛法傳到各地,由于喜馬拉雅山山脈的阻隔,讓印度跟中國沒辦法溝通、交流,所以佛法沒辦法直接傳到中國,當時中國的國力範圍只有到越南。

  斯裏蘭卡又是在一個單獨的小島,佛教傳到這裏教化,沒有外來的文化入侵交流,因此他們就能夠保存相當原始的風貌,當初佛陀所講的經典風貌都能夠保存下來。爲什幺佛法流傳到中國會有很大的變化?公元前268年,當阿育王把佛法傳開之後,因爲羅馬與希臘文化已經侵襲過來了,再者中國的文化也漸漸過來,于是形成一個文化的十字路口,也是文化的大熔爐,剛好介于幾大文化之間,一個是印度文化,一個是波斯文化,一個是羅馬希臘文化,一個是中國文化。因爲歐洲的羅馬希臘文化侵襲過來之後,會將他們整個的觀念、文化都帶過來,于是就不斷在變化、變化。

  中亞地區都是屬于遊牧民族地區,特性是不斷在遷徒,不斷在流動、在變化,他們居無定所,這樣的人民特性,哪來那幺多時間、那幺多的機會,讓大家同聚在一起半個月好好聞思佛法,沒有那一種福報啊!于是所謂的「快餐文化」就産生了,簡單、快速就好了,沒有那幺多時間聽聞那些佛法,講最簡單的就好了。遊牧民族的文化就是這樣的一個特性,說一些最簡單就好。另外,因爲遊牧民族就好像浪子、流浪的人,一般心靈上會比較空虛,所以背後會需要信仰上、精神上的寄托。因此,佛法講說理智方面、靠自力方面的,對他們來講會變成力量很弱,沒辦法體會那些,會認爲「別人都有很多的阿波羅太陽神這些神在保佑啊!你們佛教所講的這種靠自力,又沒有那些神的這些信仰……」。

  如果以市場需求、競爭方面來講,佛教在這裏變成沒辦法立足,因爲他們需要這樣一種層次的文化,所以那些祖師大德們就不得已,「好吧!你們有什幺,我們也來一些方便法 ……」于是佛教開始藉用一些方便法來攝化衆生,「他們有什幺神,好吧!我們也來設立一個什幺某某佛、什幺佛、什幺佛……,他們有什幺神像,我們也來雕塑佛像……」于是佛教從理智型的佛教,然後漸漸爲了適應這個地區民衆的需要,所以從質變方面,開始利用一些方便法。但是,最初大家都知道什幺是「究竟法」,而「方便法」只是一些權說,透過「方便法」就像爲了吸引小朋友來讀書,幼兒園裏面設置一些玩具,以及運動遊樂、遊戲器材,讓小朋友比較喜歡過來,然後就再慢慢教化。

  所以,用一些「方便法」本無可厚非,但是後來時空慢慢流變、演變之後,結果竟然演變成「以方便爲究竟」,就把佛法本末又顛倒了。因爲最初並沒有整部經典,沒有經典文字的整套印刷,也沒有那些紙張,都只是靠背誦,這樣很容易忘掉或是摻雜。到後來有簡單的文字記載之後,也是一樣容易會有一些摻雜,因此到佛陀滅度四百年之後,才慢慢有一些大乘經典結集出來。爲什幺這些敘述跟中國佛教很有關系呢?經過大概叁、四百年的孕育,到公元前233年,佛教普及全印度,阿育王殁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統一中國。公元前189年,這時候希臘系統統治了印度西北部。當孔雀王朝滅後,熏迦王朝建立,熏迦卻是打壓佛教,致力複興婆羅門教。

  到公元前180年,印度佛教本身不斷在質變,也不斷在變化,但是在這之前傳出來的二支系統,卻沒有受到影響。印度本土方面的佛教,有受到政治方面的影響。公元前150年,印度佛教發生部派分裂,但是各部派都仍以《四部阿含》爲核心主軸。公元前139年,亦即佛滅後四百年,中國張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,才跟這裏的區域有所接觸,但是佛法在這裏已經蘊釀一、二百年了,這時候也只是政府及文化方面的接觸而已,佛法沒有流傳過來。到佛滅後四百四十幾年,大乘佛教漸漸興起,般若經成立。

  在佛滅265年,佛教教團分裂爲「上座部」與「大衆部」,但是不管再怎幺分裂,大家都是以《四部阿含》爲主。由于「大衆部」跟「上座部」的理念不同,經過二百年之後,「大衆部」爲了適應當地文化的背景,于是開始慢慢編輯一些大乘經典。所以,「大衆部」所編輯的一些經典,後來經過佛教學者考證,爲什幺大乘很多經典是原始佛法地區這裏找不到的?然後從佛教曆史的整個時空背景去找,才把整個因緣都找出來。所以,在公元前456年,叁藏才正式成立。

  公元前80年,雕刻佛像之風興盛,都是受到羅馬、波斯文化跟希臘文化所影響的。佛教從原來不崇拜偶像,到後來漸漸不得已,轉變爲有佛像的雕刻。到公元前二年,這時候中國邊境地區才開始接觸佛法。佛滅後204年,亦即公元前60年的前後一、二百年間,《般若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《華嚴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… …初期大乘經典就陸續成立,是在佛陀滅後四百年期間才慢慢結集出來。

  所以,我們所接觸的大乘經典,大部分都是在佛滅後四、五百年,才另外再慢慢編集出來。所流傳的早期原始佛法並不是主流,所以就不受重視,傳到中國來之後,因爲到中國來度化的,都是中亞地區的僧侶、出家衆,他們也不知道了,就把那些經過一、二百年後所編輯的經論,傳到中國來翻譯。很多後來的人也不知道了,就把他們所記的那些經論,然後傳到中國來翻譯。到中國來翻譯他們就「如是我聞」,都這樣移過來、移過來,大家也不知道所以然。

  中國是在下遊地區,只是類似一個「接受器」,傳什幺過來就接受什幺,因此中國不知道這些質變、量變的過程。流傳的旅程總共大概有五百年,公元前後中亞跟敦煌的佛教非常發達,所以才存留敦煌的石窟,那時候都是雕塑大乘佛法的一些菩薩,以及美術雕刻石像方面的,不斷一直在變、在變、在變,就像經過化學變化,不是一加一等于二。不是說從原班人馬,然後原來經文這樣一直搬過來,都是會一直在變、在變、在變,不斷從量變到質變,但是我們這邊「接受器」都不知道。所以,中國這邊後來所接受的,會覺得「奇怪!怎幺這一部經這樣講?這部經這樣講?這部經這樣講?……」很多都變成重複,中國人就不知道啊!結果後來就有人判別大概這個是佛陀什幺時候講的,那個是什幺時候佛陀講的,于是才有所謂的大、小、中、頓、圓那些。

  事實上,那是中國的判別,跟原始佛法完全沒有關系,當然那時候有那時候的時空背景,以那時候的信息就能夠搜集到這樣,是無可厚非,因爲他們也盡心盡力想要厘清迷魂陣,也希望幫助後學的人找到一條明路,只是當時他們所接受的訊息不夠正確,也沒辦法去求真求證。因爲在公元二、叁百年到五百年期間,佛經大量傳到中國翻譯,以當時的時空背景,沒辦法進行考證研究。

  到公元1171年,唐太宗貞觀元年,玄奘大師由長安出發,當時候也感到很迷惑,爲什幺這幺多的佛經說法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?玄奘大師的精神非常可佩,爲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,真的就是用生命去修行、用生命去求法。他就由長安,然後經過西域、帕米爾高原到印度,繞這幺一大圈來到印度來取經,此時是在佛紀1171年,也就是佛陀滅後一千一百多年,玄奘大師才來到印度取經。玄奘大師認爲中國佛教所得的這些佛法,好像很亂、沒有系統,于是到佛法發源地--印度去取經,總是可以取到最原始、最好的法,總是可以挖到最好的寶了吧!

  玄奘大師是懷抱著這一種理想及想法來到印度,也不知道佛法已經有很多很多的變化了。在佛滅後1150年,印度佛教的「中觀」與「唯識」二派論戰不休,大乘佛教進入後期,秘密大乘佛法漸漸興起,秘密大乘經典也陸續成立,佛法此時在印度已經是進入不斷的論戰,以及把佛法變成學術化在研究、在探討,在大學裏面寫論文、寫報告,能夠進入實修的不多了,大家變成愈來愈是在表面上做學問。

  玄奘大師來到印度第一流的那蘭陀大學留學,就如中國西遊記裏面的記載,還有孫悟空、豬八戒、沙悟淨在保護他,大家比較容易了解。結果他背著很多經典回到中國,當時的皇帝還出來迎接他,並建造一個讓他便于翻譯的地方,玄奘大師也翻譯出很多經典。但是他主要是翻譯「般若」體系比較多,後來也成立了「唯識宗」,也就是「法相宗」。玄奘大師用生命求法,然後帶回到中國的是唯識體系,並沒有挖到原始佛法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序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