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寶,這是很可惜的地方。以當時的信息是沒辦法,他以爲來到佛陀出生地、佛法的發源地--印度,總該是最好的,結果還是沒辦法得到原始佛法。
玄奘大師當年用生命去求法,都還沒有找到原始佛法,今天有幸經過很多祖師大德慢慢開發溯源,不怕各種橫逆、阻礙,把原始佛法又再呈現出來,我們有這樣的因緣能夠直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所講的這些解脫法上面來,這比玄奘大師幸運多了,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。
參、引言
現在我們正式進入本文,正式要進入解脫道實際一步一步的紮根。解脫道就像我們要建造一棟高樓大廈,一定要從地基穩紮穩打開始,因爲我們中國臺灣都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體系下,大家大部份都是接觸大乘佛教的觀念,很多人聽聞到《阿含經》就認爲是小乘經,認爲阿羅漢是自了漢,或是說阿羅漢都只是爲自己、焦芽敗種。事實上,這些絕對不是正確的評論。我們只要這幾堂課下來,大家就可以知道要證初果以前,一定要具有慈悲之心,沒有大慈大悲的柔軟心,是無法證到「初果」。在課程第二章--「善人、慈悲喜舍」,我們會比較詳細講述「怎幺樣實際去修練慈悲喜舍?」這在修行解脫的證果次第上,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初步,假如這方面的基礎沒有建立起來,後面想要進入實修實證,就只是高談闊論,或是走在「世間法」上而不自知。
佛陀當初自己在修行,以及在引導弟子修行,整個都是有相當明顯的次第逐步深入,證初果就要很具有慈悲之心,然後二果的慈悲心必然是比初果要強,到叁果、四果更不用說了。因此,沒有只爲自己的阿羅漢,沒有自私自利的阿羅漢。如果你是自私自利只爲自己,保證絕對不會證到阿羅漢,因爲心量沒有打開,是不可能進入「一體世界」。
溶入「一體世界」是「身見」早就要完全破除掉,「身見」破除掉,就沒有說只爲自己,他跟衆生是一體的,一定都是來到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。所以,真正能夠證到阿羅漢的,他本身就是「法身」,他的所做所爲也就只有法、只有衆生,跟衆生是一體,絕沒有只是爲自己的。
現在一開始,要把過去所聽聞到對原始佛法,或是對阿羅漢的一些批判,暫時都放下、歸零。也把過去所看的一些經典,一樣隨時學習著歸零、歸零,這很重要!就像本課程的書本章節是從第「零」章開始。如果沒有歸零,我們會背負著過去很多的知見、成見,然後再用這一種成見、知見來看,這樣不容易體會到佛法的真髓、精義。佛陀在《四十二章經》裏面有這一段「切莫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;得阿羅漢果已,方可信汝意」是說我們不要隨便相信自己的預設、自己的判斷,爲什幺?因爲只要還沒有真正解脫,我們都還有或多或少的貪、瞋、癡,于是我們的這一面「心鏡」,是凹凹凸凸不平的鏡子,大家不容易察覺。
如果大家能夠注意、夠察覺到這一點,在你的生命上,會有一個很大的轉向、很大的提升。我們說挂著一個有色眼鏡在看世間,這還容易察覺到,但是我們戴著一副凹凹凸凸的心鏡在看世間,這不容易覺察到。除非有很認真回來反觀、照見,才能夠看到我們的心鏡是凹凹凸凸的,凹凹凸凸是因爲有貪、瞋、癡。只要有貪、瞋、癡,我們的心鏡都不夠平整,于是同樣的東西在這裏,你的心鏡是這樣,他的心鏡是這樣,不同的人來看相同的事情,結論也都不會相同,因爲大家看到的是自己心鏡所投射出來的角度。
我們常常會認爲自己是冷靜的、智能型的、理智的,自己判斷是不錯的,這是我親自看到的,我證明的、我求證的,但是卻沒有看到如果我們有貪、瞋、癡在背後,我們動機不會單純,我們的心鏡是凹凸的,對事情的看法就沒辦法如實。《阿含經》常常會提到要我們「如實觀」,就是要如它的本來面目來看它,不要扭曲它、不要汙染它。但是,談何容易啊!只要心鏡是凹凸的,就沒辦法「如實觀」,你沒有回來反觀,就不容易察覺到我們在汙染它、我們在扭曲它,于是就變成「自誤誤人」。所以,佛經裏面佛陀有提到「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」,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這一句話希望大家慢慢去消化、去反刍、去思惟,爲什幺是「自己」?因爲常常被我們的觀念、判斷所誤導,但我們不知道,卻背負著一些框框架構把我們套住了。我們就在那框框架構、模型裏面運轉,這樣就會造成習性不斷的反應,講更深一點就是這樣一直在重蹈覆轍,不斷在輪回那種習性。
佛陀要我們回來看到最大敵人是自己,是自己的觀念把我們框住了、套住了,所以爲什幺我們第一章要「歸零」?要把過去這些放下,過去很多我是、我能、我慢、我很行、我知道 ……,能不能通通「歸零」,從「零」開始呢?讓自己「新生」--重新生出來,給自己重新開始,這樣你的心就會很柔軟,而且這一面原本貪、瞋、癡的鏡子,就會漸漸接近平整的一面鏡子,隨時讓自己「歸零」。當你這一面鏡子是很平整,是不是就能夠如實反射實相?所以,當沒有貪、瞋、癡的時候,你的心是一面澄清、幹淨、又平整的鏡子,這樣就能夠如實看到實相,就是能夠照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,也可以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,就是真正的「明心見性」。
「明心」是讓我們汙濁凹凸的心能夠明下來,「見性」就是見到法性、見到真理、見到實相,我們整個修行過程,是讓我們凹凸的心鏡能夠平整、明淨,就是要進入「止觀雙運」。「止」就是修禅定,有「止」然後又有進入深度的「觀」,當我們的心比較明淨,就能夠對事實進入深度的觀察,這樣就可以看到實相,所以「歸零」方面的工夫是很重要,希望大家學習著讓過去的這些「歸零」,這是每天要練習、要做的。真正沒有貪、瞋、癡,才能夠真正如實的照見。但是貪、瞋、癡要斷,它有十個結,如果我們的心不夠明淨,沒有前面的聞思基礎,修行方面會走偏差,沒辦法進入解脫道的實修。如果具備正知正見這些聞思基礎,才能夠進入實修,就可以照見到那十個結。
有照見那十個結,就有機會、有能力一個一個解開,當你解開一個結,就解脫一分,解開一個結,就解脫一分……。這都是要進入實修實證,只要大家利用半年的時間好好聞思,然後進入實修,一定可以進入實證。只要大家能夠真正體證「叁法印」,真正體證到「無常」,「無常」是宇宙的真理實相,有去看到實相,然後體悟到「無我」,這時候只是一種體悟而已。初果只是體悟「無我」,還無法真正做到「無我」,要四果阿羅漢才真正能夠做到「無我」。所以,能夠體證到「叁法印」的「無常」、「無我」,對苦、「無我」有深一層的體悟,這樣才叫做「開悟」,也就是「法眼淨」、證初果,都是可以檢驗、有次第、有步驟,當你證到初果的時候,會知道自己證到初果。
肆、「阿含解脫道次第」目錄簡介
第1章到第6章是人天善法,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的階段。第7章到第17章是聞思正法的主要內容,所謂的「聞思修證」,你要聽聞正法,前面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能沒有,包括現在的淨土宗,也都很強調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,就算要到西方淨土,也要有善根福德因緣,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之後,以淨土宗的理論來講,阿彌陀佛還是跟你講卅七道品--五根、五力、四聖谛、八正道、七菩提分 ……,那些就是我們在這半年內所要講述的課程內容。所以,你是要到不可知遙遠的未來世界去聽聞,還是要在這裏聽聞?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還是要去聞思正法、去實修啊!因爲解脫之路、生死之事,沒有任何人能夠取代你,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你。
第18章到27章是屬于實修的內容與方法。第28章到34章是屬于實證、證果的階段。第35、36兩章是屬于解脫道跟菩薩道合一的具體展現。有的人會批評修習原始佛法的人或阿羅漢是自了漢,這是因爲不了解。就像看到世間的苦難,希望能夠當醫生幫助衆生減少苦難,但是會衡量今天我不是醫生,怎幺樣去幫助別人解除痛苦呢?所以我要實踐幫助衆生解脫,就必須暫時先退下來到醫學院讀書,好好去進修、好好去學習,等將來具有正確深入的醫學理論跟實務之時,就可以出來反饋世間。怎幺可以說到醫學院去進修、去專修、去用功的這一段期間,認爲他就是自了漢、只顧自己呢?所以,就是不了解真正要走解脫道的阿羅漢之悲心、悲願,才會産生誤解而批評他們的專修、放下工作,是自了漢、只爲自己,絕對不是這樣的。
那一種悲心、悲願要展現,真正要建立菩薩道,記得!真正的菩薩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脫道上。「世間法」是真正成爲醫生,才能夠真正幫人家看病。真正體悟到佛法、爲法做見證,才能夠告訴衆生什幺叫做佛法,什幺叫做真理,什幺叫做實相,才能夠引導衆生去看到法、看到真理。如果本身沒有真正品嘗、親自證悟到,我們所講的只會是鹦鹉學語,只是一種口頭禅,變成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道。表面上是菩薩心腸,我們要趕快去弘法、趕快去幫忙衆生,如果自己沒有實修實證,我們只是鹦鹉學語。
所以,我很希望大家好好跟著釋迦牟尼佛,所走過的解脫道之次第、步驟逐步深入,我們本身真正見法、證果,體悟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,更徹底把生死大事、生死之迷、生死輪回完全解開,我們到達究竟解脫,才可以幫助苦難的衆生出離苦海。因此,真正的菩薩道是建立在解脫道上。
伍、前言
正文的第1頁,能稱爲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,必須符合四個條件:(一)本來如此。(二)必然如此。(叁)普遍如此。(四)永遠如此。注意這四個原則,在座的各位大部份都是學理工的,有一個特性就是有求真求證的精神,而且都是偏于理智型的。佛法既然是佛陀講出來的法就是真理,法、真理要真正存在,必須禁得起任何時空的考驗。所以,讓我佩服的就是說,我從現代的科學家、天文學家的立場來求證佛法,竟然發現沒有任何一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序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