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宝,这是很可惜的地方。以当时的信息是没办法,他以为来到佛陀出生地、佛法的发源地--印度,总该是最好的,结果还是没办法得到原始佛法。
玄奘大师当年用生命去求法,都还没有找到原始佛法,今天有幸经过很多祖师大德慢慢开发溯源,不怕各种横逆、阻碍,把原始佛法又再呈现出来,我们有这样的因缘能够直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所讲的这些解脱法上面来,这比玄奘大师幸运多了,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。
参、引言
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本文,正式要进入解脱道实际一步一步的扎根。解脱道就像我们要建造一栋高楼大厦,一定要从地基稳扎稳打开始,因为我们中国台湾都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下,大家大部份都是接触大乘佛教的观念,很多人听闻到《阿含经》就认为是小乘经,认为阿罗汉是自了汉,或是说阿罗汉都只是为自己、焦芽败种。事实上,这些绝对不是正确的评论。我们只要这几堂课下来,大家就可以知道要证初果以前,一定要具有慈悲之心,没有大慈大悲的柔软心,是无法证到「初果」。在课程第二章--「善人、慈悲喜舍」,我们会比较详细讲述「怎幺样实际去修练慈悲喜舍?」这在修行解脱的证果次第上,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初步,假如这方面的基础没有建立起来,后面想要进入实修实证,就只是高谈阔论,或是走在「世间法」上而不自知。
佛陀当初自己在修行,以及在引导弟子修行,整个都是有相当明显的次第逐步深入,证初果就要很具有慈悲之心,然后二果的慈悲心必然是比初果要强,到三果、四果更不用说了。因此,没有只为自己的阿罗汉,没有自私自利的阿罗汉。如果你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,保证绝对不会证到阿罗汉,因为心量没有打开,是不可能进入「一体世界」。
溶入「一体世界」是「身见」早就要完全破除掉,「身见」破除掉,就没有说只为自己,他跟众生是一体的,一定都是来到「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」。所以,真正能够证到阿罗汉的,他本身就是「法身」,他的所做所为也就只有法、只有众生,跟众生是一体,绝没有只是为自己的。
现在一开始,要把过去所听闻到对原始佛法,或是对阿罗汉的一些批判,暂时都放下、归零。也把过去所看的一些经典,一样随时学习着归零、归零,这很重要!就像本课程的书本章节是从第「零」章开始。如果没有归零,我们会背负着过去很多的知见、成见,然后再用这一种成见、知见来看,这样不容易体会到佛法的真髓、精义。佛陀在《四十二章经》里面有这一段「切莫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;得阿罗汉果已,方可信汝意」是说我们不要随便相信自己的预设、自己的判断,为什幺?因为只要还没有真正解脱,我们都还有或多或少的贪、瞋、痴,于是我们的这一面「心镜」,是凹凹凸凸不平的镜子,大家不容易察觉。
如果大家能够注意、够察觉到这一点,在你的生命上,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向、很大的提升。我们说挂着一个有色眼镜在看世间,这还容易察觉到,但是我们戴着一副凹凹凸凸的心镜在看世间,这不容易觉察到。除非有很认真回来反观、照见,才能够看到我们的心镜是凹凹凸凸的,凹凹凸凸是因为有贪、瞋、痴。只要有贪、瞋、痴,我们的心镜都不够平整,于是同样的东西在这里,你的心镜是这样,他的心镜是这样,不同的人来看相同的事情,结论也都不会相同,因为大家看到的是自己心镜所投射出来的角度。
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是冷静的、智能型的、理智的,自己判断是不错的,这是我亲自看到的,我证明的、我求证的,但是却没有看到如果我们有贪、瞋、痴在背后,我们动机不会单纯,我们的心镜是凹凸的,对事情的看法就没办法如实。《阿含经》常常会提到要我们「如实观」,就是要如它的本来面目来看它,不要扭曲它、不要污染它。但是,谈何容易啊!只要心镜是凹凸的,就没办法「如实观」,你没有回来反观,就不容易察觉到我们在污染它、我们在扭曲它,于是就变成「自误误人」。所以,佛经里面佛陀有提到「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」,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。这一句话希望大家慢慢去消化、去反刍、去思惟,为什幺是「自己」?因为常常被我们的观念、判断所误导,但我们不知道,却背负着一些框框架构把我们套住了。我们就在那框框架构、模型里面运转,这样就会造成习性不断的反应,讲更深一点就是这样一直在重蹈覆辙,不断在轮回那种习性。
佛陀要我们回来看到最大敌人是自己,是自己的观念把我们框住了、套住了,所以为什幺我们第一章要「归零」?要把过去这些放下,过去很多我是、我能、我慢、我很行、我知道 ……,能不能通通「归零」,从「零」开始呢?让自己「新生」--重新生出来,给自己重新开始,这样你的心就会很柔软,而且这一面原本贪、瞋、痴的镜子,就会渐渐接近平整的一面镜子,随时让自己「归零」。当你这一面镜子是很平整,是不是就能够如实反射实相?所以,当没有贪、瞋、痴的时候,你的心是一面澄清、干净、又平整的镜子,这样就能够如实看到实相,就是能够照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,也可以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,就是真正的「明心见性」。
「明心」是让我们污浊凹凸的心能够明下来,「见性」就是见到法性、见到真理、见到实相,我们整个修行过程,是让我们凹凸的心镜能够平整、明净,就是要进入「止观双运」。「止」就是修禅定,有「止」然后又有进入深度的「观」,当我们的心比较明净,就能够对事实进入深度的观察,这样就可以看到实相,所以「归零」方面的工夫是很重要,希望大家学习着让过去的这些「归零」,这是每天要练习、要做的。真正没有贪、瞋、痴,才能够真正如实的照见。但是贪、瞋、痴要断,它有十个结,如果我们的心不够明净,没有前面的闻思基础,修行方面会走偏差,没办法进入解脱道的实修。如果具备正知正见这些闻思基础,才能够进入实修,就可以照见到那十个结。
有照见那十个结,就有机会、有能力一个一个解开,当你解开一个结,就解脱一分,解开一个结,就解脱一分……。这都是要进入实修实证,只要大家利用半年的时间好好闻思,然后进入实修,一定可以进入实证。只要大家能够真正体证「三法印」,真正体证到「无常」,「无常」是宇宙的真理实相,有去看到实相,然后体悟到「无我」,这时候只是一种体悟而已。初果只是体悟「无我」,还无法真正做到「无我」,要四果阿罗汉才真正能够做到「无我」。所以,能够体证到「三法印」的「无常」、「无我」,对苦、「无我」有深一层的体悟,这样才叫做「开悟」,也就是「法眼净」、证初果,都是可以检验、有次第、有步骤,当你证到初果的时候,会知道自己证到初果。
肆、「阿含解脱道次第」目录简介
第1章到第6章是人天善法,培养善根福德因缘的阶段。第7章到第17章是闻思正法的主要内容,所谓的「闻思修证」,你要听闻正法,前面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能没有,包括现在的净土宗,也都很强调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,就算要到西方净土,也要有善根福德因缘,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之后,以净土宗的理论来讲,阿弥陀佛还是跟你讲卅七道品--五根、五力、四圣谛、八正道、七菩提分 ……,那些就是我们在这半年内所要讲述的课程内容。所以,你是要到不可知遥远的未来世界去听闻,还是要在这里听闻?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还是要去闻思正法、去实修啊!因为解脱之路、生死之事,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你,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。
第18章到27章是属于实修的内容与方法。第28章到34章是属于实证、证果的阶段。第35、36两章是属于解脱道跟菩萨道合一的具体展现。有的人会批评修习原始佛法的人或阿罗汉是自了汉,这是因为不了解。就像看到世间的苦难,希望能够当医生帮助众生减少苦难,但是会衡量今天我不是医生,怎幺样去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呢?所以我要实践帮助众生解脱,就必须暂时先退下来到医学院读书,好好去进修、好好去学习,等将来具有正确深入的医学理论跟实务之时,就可以出来反馈世间。怎幺可以说到医学院去进修、去专修、去用功的这一段期间,认为他就是自了汉、只顾自己呢?所以,就是不了解真正要走解脱道的阿罗汉之悲心、悲愿,才会产生误解而批评他们的专修、放下工作,是自了汉、只为自己,绝对不是这样的。
那一种悲心、悲愿要展现,真正要建立菩萨道,记得!真正的菩萨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脱道上。「世间法」是真正成为医生,才能够真正帮人家看病。真正体悟到佛法、为法做见证,才能够告诉众生什幺叫做佛法,什幺叫做真理,什幺叫做实相,才能够引导众生去看到法、看到真理。如果本身没有真正品尝、亲自证悟到,我们所讲的只会是鹦鹉学语,只是一种口头禅,变成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道。表面上是菩萨心肠,我们要赶快去弘法、赶快去帮忙众生,如果自己没有实修实证,我们只是鹦鹉学语。
所以,我很希望大家好好跟着释迦牟尼佛,所走过的解脱道之次第、步骤逐步深入,我们本身真正见法、证果,体悟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,更彻底把生死大事、生死之迷、生死轮回完全解开,我们到达究竟解脱,才可以帮助苦难的众生出离苦海。因此,真正的菩萨道是建立在解脱道上。
伍、前言
正文的第1页,能称为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,必须符合四个条件:(一)本来如此。(二)必然如此。(三)普遍如此。(四)永远如此。注意这四个原则,在座的各位大部份都是学理工的,有一个特性就是有求真求证的精神,而且都是偏于理智型的。佛法既然是佛陀讲出来的法就是真理,法、真理要真正存在,必须禁得起任何时空的考验。所以,让我佩服的就是说,我从现代的科学家、天文学家的立场来求证佛法,竟然发现没有任何一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序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