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学习」那个人就跟他讲:「你未必有机会回来啊!」。学佛、修行不要说「等我什幺时候再修行、等我事业有成之后再修行、等我几年之后再修行……」未必有那个机会啊!修行解脱就是在现在,把握当下、把握现在。
亚力山大入侵印度是在佛陀灭渡后二百多年,引进罗马帝国非常兴盛的雕刻、美术艺术,在罗马文化的遗迹可以显现出欧洲在雕塑方面有特别的专长。虽然在历史上罗马帝国征服了希腊,但是文化上面却是希腊征服了罗马,因为罗马后来跟希腊文化混合了,有一句话说「政治上是罗马征服希腊,但是文化上是希腊征服罗马」后来包括希腊文化也都一并入侵印度,把罗马、希腊文化带入印度。他们的共同特性一个是非常重视雕塑、美术方面,另外的共同特色是他们的多神教信仰,所以会有阿波罗、宙斯、维那斯、邱比特……这些信仰。为什幺要提及这些呢?因为这些对佛教的质变、量变,关系非常、非常大,学佛的人很少去看到这一层。
佛纪277年,也就是公元前268年,阿育王即位,他是印度一位非常有名的国王,建立了孔雀王朝,而且把佛教拓展成为印度的国教,然后派很多的僧侣、佛教使者,到各处去传法。所以,把佛教成为印度国教,以及传扬到国际的是阿育王,这时候佛教开始外传,向西、向东、也向南传,有一支来到斯里兰卡,向东传的是到孟加拉,然后渐渐向东慢慢过来,向西的就向西边地区过来。为什幺后来大乘佛教的佛法会不断一直量变、质变?但是斯里兰卡、泰国、缅甸方面却还是保存着原始佛法风貌,为什幺?这方面非常重要。当他们把佛法传到各地,由于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阻隔,让印度跟中国没办法沟通、交流,所以佛法没办法直接传到中国,当时中国的国力范围只有到越南。
斯里兰卡又是在一个单独的小岛,佛教传到这里教化,没有外来的文化入侵交流,因此他们就能够保存相当原始的风貌,当初佛陀所讲的经典风貌都能够保存下来。为什幺佛法流传到中国会有很大的变化?公元前268年,当阿育王把佛法传开之后,因为罗马与希腊文化已经侵袭过来了,再者中国的文化也渐渐过来,于是形成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,也是文化的大熔炉,刚好介于几大文化之间,一个是印度文化,一个是波斯文化,一个是罗马希腊文化,一个是中国文化。因为欧洲的罗马希腊文化侵袭过来之后,会将他们整个的观念、文化都带过来,于是就不断在变化、变化。
中亚地区都是属于游牧民族地区,特性是不断在迁徒,不断在流动、在变化,他们居无定所,这样的人民特性,哪来那幺多时间、那幺多的机会,让大家同聚在一起半个月好好闻思佛法,没有那一种福报啊!于是所谓的「快餐文化」就产生了,简单、快速就好了,没有那幺多时间听闻那些佛法,讲最简单的就好了。游牧民族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性,说一些最简单就好。另外,因为游牧民族就好像浪子、流浪的人,一般心灵上会比较空虚,所以背后会需要信仰上、精神上的寄托。因此,佛法讲说理智方面、靠自力方面的,对他们来讲会变成力量很弱,没办法体会那些,会认为「别人都有很多的阿波罗太阳神这些神在保佑啊!你们佛教所讲的这种靠自力,又没有那些神的这些信仰……」。
如果以市场需求、竞争方面来讲,佛教在这里变成没办法立足,因为他们需要这样一种层次的文化,所以那些祖师大德们就不得已,「好吧!你们有什幺,我们也来一些方便法 ……」于是佛教开始藉用一些方便法来摄化众生,「他们有什幺神,好吧!我们也来设立一个什幺某某佛、什幺佛、什幺佛……,他们有什幺神像,我们也来雕塑佛像……」于是佛教从理智型的佛教,然后渐渐为了适应这个地区民众的需要,所以从质变方面,开始利用一些方便法。但是,最初大家都知道什幺是「究竟法」,而「方便法」只是一些权说,透过「方便法」就像为了吸引小朋友来读书,幼儿园里面设置一些玩具,以及运动游乐、游戏器材,让小朋友比较喜欢过来,然后就再慢慢教化。
所以,用一些「方便法」本无可厚非,但是后来时空慢慢流变、演变之后,结果竟然演变成「以方便为究竟」,就把佛法本末又颠倒了。因为最初并没有整部经典,没有经典文字的整套印刷,也没有那些纸张,都只是靠背诵,这样很容易忘掉或是掺杂。到后来有简单的文字记载之后,也是一样容易会有一些掺杂,因此到佛陀灭度四百年之后,才慢慢有一些大乘经典结集出来。为什幺这些叙述跟中国佛教很有关系呢?经过大概三、四百年的孕育,到公元前233年,佛教普及全印度,阿育王殁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中国。公元前189年,这时候希腊系统统治了印度西北部。当孔雀王朝灭后,熏迦王朝建立,熏迦却是打压佛教,致力复兴婆罗门教。
到公元前180年,印度佛教本身不断在质变,也不断在变化,但是在这之前传出来的二支系统,却没有受到影响。印度本土方面的佛教,有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。公元前150年,印度佛教发生部派分裂,但是各部派都仍以《四部阿含》为核心主轴。公元前139年,亦即佛灭后四百年,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,才跟这里的区域有所接触,但是佛法在这里已经蕴酿一、二百年了,这时候也只是政府及文化方面的接触而已,佛法没有流传过来。到佛灭后四百四十几年,大乘佛教渐渐兴起,般若经成立。
在佛灭265年,佛教教团分裂为「上座部」与「大众部」,但是不管再怎幺分裂,大家都是以《四部阿含》为主。由于「大众部」跟「上座部」的理念不同,经过二百年之后,「大众部」为了适应当地文化的背景,于是开始慢慢编辑一些大乘经典。所以,「大众部」所编辑的一些经典,后来经过佛教学者考证,为什幺大乘很多经典是原始佛法地区这里找不到的?然后从佛教历史的整个时空背景去找,才把整个因缘都找出来。所以,在公元前456年,三藏才正式成立。
公元前80年,雕刻佛像之风兴盛,都是受到罗马、波斯文化跟希腊文化所影响的。佛教从原来不崇拜偶像,到后来渐渐不得已,转变为有佛像的雕刻。到公元前二年,这时候中国边境地区才开始接触佛法。佛灭后204年,亦即公元前60年的前后一、二百年间,《般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《华严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… …初期大乘经典就陆续成立,是在佛陀灭后四百年期间才慢慢结集出来。
所以,我们所接触的大乘经典,大部分都是在佛灭后四、五百年,才另外再慢慢编集出来。所流传的早期原始佛法并不是主流,所以就不受重视,传到中国来之后,因为到中国来度化的,都是中亚地区的僧侣、出家众,他们也不知道了,就把那些经过一、二百年后所编辑的经论,传到中国来翻译。很多后来的人也不知道了,就把他们所记的那些经论,然后传到中国来翻译。到中国来翻译他们就「如是我闻」,都这样移过来、移过来,大家也不知道所以然。
中国是在下游地区,只是类似一个「接受器」,传什幺过来就接受什幺,因此中国不知道这些质变、量变的过程。流传的旅程总共大概有五百年,公元前后中亚跟敦煌的佛教非常发达,所以才存留敦煌的石窟,那时候都是雕塑大乘佛法的一些菩萨,以及美术雕刻石像方面的,不断一直在变、在变、在变,就像经过化学变化,不是一加一等于二。不是说从原班人马,然后原来经文这样一直搬过来,都是会一直在变、在变、在变,不断从量变到质变,但是我们这边「接受器」都不知道。所以,中国这边后来所接受的,会觉得「奇怪!怎幺这一部经这样讲?这部经这样讲?这部经这样讲?……」很多都变成重复,中国人就不知道啊!结果后来就有人判别大概这个是佛陀什幺时候讲的,那个是什幺时候佛陀讲的,于是才有所谓的大、小、中、顿、圆那些。
事实上,那是中国的判别,跟原始佛法完全没有关系,当然那时候有那时候的时空背景,以那时候的信息就能够搜集到这样,是无可厚非,因为他们也尽心尽力想要厘清迷魂阵,也希望帮助后学的人找到一条明路,只是当时他们所接受的讯息不够正确,也没办法去求真求证。因为在公元二、三百年到五百年期间,佛经大量传到中国翻译,以当时的时空背景,没办法进行考证研究。
到公元1171年,唐太宗贞观元年,玄奘大师由长安出发,当时候也感到很迷惑,为什幺这幺多的佛经说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?玄奘大师的精神非常可佩,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,真的就是用生命去修行、用生命去求法。他就由长安,然后经过西域、帕米尔高原到印度,绕这幺一大圈来到印度来取经,此时是在佛纪1171年,也就是佛陀灭后一千一百多年,玄奘大师才来到印度取经。玄奘大师认为中国佛教所得的这些佛法,好像很乱、没有系统,于是到佛法发源地--印度去取经,总是可以取到最原始、最好的法,总是可以挖到最好的宝了吧!
玄奘大师是怀抱着这一种理想及想法来到印度,也不知道佛法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变化了。在佛灭后1150年,印度佛教的「中观」与「唯识」二派论战不休,大乘佛教进入后期,秘密大乘佛法渐渐兴起,秘密大乘经典也陆续成立,佛法此时在印度已经是进入不断的论战,以及把佛法变成学术化在研究、在探讨,在大学里面写论文、写报告,能够进入实修的不多了,大家变成愈来愈是在表面上做学问。
玄奘大师来到印度第一流的那兰陀大学留学,就如中国西游记里面的记载,还有孙悟空、猪八戒、沙悟净在保护他,大家比较容易了解。结果他背着很多经典回到中国,当时的皇帝还出来迎接他,并建造一个让他便于翻译的地方,玄奘大师也翻译出很多经典。但是他主要是翻译「般若」体系比较多,后来也成立了「唯识宗」,也就是「法相宗」。玄奘大师用生命求法,然后带回到中国的是唯识体系,并没有挖到原始佛法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序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